寻找徽州的香格里拉:从秘境大洲源到格桑花开的江岸)

题记:

从深渡码头沿新安江陆路而下,到千岛胜境的百公里皖浙一号线途中,有崇山峻岭、高山峡谷、土楼山寨、平湖秋色、溪流大川,不仅风景雄奇壮丽,民风也淳朴自然。尤在其核心区域大洲源,更是山岭逶迤,村寨星罗棋布,因地处偏僻,风光之绝美如同当年的洛克线,长久以来又藏在深闺人未识,我称之为徽州秘境---香格里拉。

这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徽州秘境香格里拉,感受她的神奇与秀美。也欢迎各户外俱乐部及摄影爱好者线路咨询、定制行程。吴老师咨询电话18055923088。(微信同号)

温馨告示:以下景点文字来自 潘立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及吴老师摄影群。

月光下的凤尾竹 哏德全 - 葫芦丝独奏 Vol1

第十三站 定潭

“昌溪府、坝潭县,定潭是个金銮殿。”民间世代相传的一句民谚描绘了定潭古村曾经的辉煌。定潭处于国家级4A旅游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昌溪古村落、阳产土楼等景区的交汇点。

远观定潭,如一艘巨轮停泊在昌源河北岸,颇具龙舟出海之势。

定潭村距歙县徽州古城25公里,距新安江山水画廊游船码头2.5公里。从徽州古城出发,沿着昌歙公路行驶,驶过被当地人称为“网红公路”的红杉林道路段,便到了“全国文明村”--定潭古村。

定潭是茶菊之乡,秋末冬初,是金菊怒放时节,正好赶上一场视觉饕餮盛宴。

到了定潭,是一定要去参观“张一帖”新安国医博物馆的。国医馆是被誉为“当代新安医学第一家”的定潭张一帖第14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张舜华家族所建。“张一帖”世医是新安医学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明代嘉靖年间,新安名医定潭张守仁独创的“十八罗汉末药”由十八味中药制成,治疗急性热病、劳力伤寒、腰肌劳损等内科疑难杂症,往往是一帖药而起沉疴,故得“张一帖”之美名。

如今定潭张一帖第14代传人李济仁、张舜华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家族链:长子张其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专家,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二女李艳,现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硕导、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三子李梃驻守定潭村经营诊所,继续“张一帖”家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在民间”的价值理念;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在美国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侧重于生物材料学角度,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定潭“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成为世人皆知的佳话。

定潭村历史悠久,起源有一千多年,现存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古祠世德堂。郑、汪、刘、胡、冯诸姓先居定潭,后马、洪、徐、张、姚、吴、方诸姓陆续迁入,今以元末迁入的张姓为盛。定潭张氏始祖常德公因避乱携妻姚氏逃奔深渡凤池,避居于岳父姚琏之凤池山房。后常德出游定潭,见地形如船,认定为风水宝地,约于元至正十年(1350)前后自绍村迁居定潭。

世德祠内有一马车,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御乘马车。元朝末年,朱元璋一次军事失利,退居在歙南昌溪一带驻军。某日前来定潭向张氏始祖常德公借粮,到村时马车车轮损坏,突发紧急军情,便弃车骑马往浙江白马桥而去。数年后,朱元璋得天下做了皇帝,村人将马车移至祠堂保存。文革期间被损坏,后来村人按原来的马车复制了一辆,枣树车轴仍是原马车上的老车轴。

定潭有八月中秋嬉草龙的民俗,嬉龙时后跟四名鞭稻草辫者,称“打包袱”,边鞭边赞:“八月中秋打包袱,越打五谷就越熟。”

在村党总支书记张亦华与当地的村民的陪导下,走进村内大街小巷,寻找历史的痕迹,听他们讲述一些人文故事。定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代有下岩书院、定山文会、凌云书屋、味经书屋;明正德六年(1511)张士镐中进士,官廷尉评事,因谏武宗南巡被廷杖,谪南京刑部照磨,嘉靖帝诏复原职,出守广信,升浙江按察副使,御赐在家乡定潭建宅清白第;民国张翰飞任职铁道部,为学者书法家启功上司,诗书画皆擅,书法六体皆工,山水画成名早于黄宾虹,子君逸学养深厚,山水、花卉、书法皆工,孙仲平工山水,尤擅黄山山水,为祖孙三代画家。

早就耳闻定潭有一位擅画工笔仕女的异人,或是缘分未到,访而不遇。却幸见一位潜心木雕字的能匠,75岁的方全安原是木匠,退休后以手工木雕字自行其乐,几达痴迷境界,其作品雕刻手感与技艺达到了“浓淡枯湿润,血肉筋骨气”的造诣。这是一位钟情木头的匠人在将岁月精雕细琢。

定潭村背倚青山,昌源河绕村而过,生活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里必定寿长。村内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众多,坐于街上家门口的这位张光荣老人98岁了,还能生活自理。

节孝坊在徽州常见,但位于定潭村头的节孝坊却相当特殊。此坊是为故民张大英继妻而建,清嘉庆受旌表到清道光,历时十年方才落成。为继妻立牌坊已是罕见,历时这么久更是不寻常。

第十四站,阳产土楼

贾平凹说过,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歙县阳产村就是一个罕见的拙朴的山寨。阳产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深渡镇境内的大山深处,依山而建,数百年来,因交通不便,山民就地取材,掘红土伐树木筑巢而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混合而成的雄浑杰作。

初见阳产,是多年以前一个秋日的黄昏。越过峰峦重叠,一路蜿蜒崎岖,当阳产突兀地跃进我的眼帘,夕阳的余晖正铺洒在山寨的土楼群中,如一座梦幻般的金殿突然浮现在空幽的山谷里。当时,一片寂静,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呆呆凝视良久,激动到热泪盈眶。

那时的阳产,没有现在如织的游客,村民们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的日子。我们夫妇在村内走了一圈,鲜见几个从山上劳作归来匆匆而过的村民,村内气氛静寂的让人有点发悚,似是与世隔绝。

说不清的一种魔力,从遇见,阳产就在心底里扎了根。每年都要到去几次呆几天,晨起静看日出溶金、霞光尽染,闲观雾起云涌、气象变幻,独享那份超然的意境。

莺飞草长,阳产的春天是一首嫩绿的小诗,青山含黛,满目葱茏。在泥土的芬芳中,尽抛世间的繁复,心若安然,灵魂生香。

避暑阳产,昼有蝉鸣奏乐,夜听蛙声如眠。朝露时分,农家锄地,小狗撒欢,地头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唱戏声,构成一副山民怡乐图。午后,漫步树荫古道,闻草木清香,观瀑布飞泻,凉风习习,令人不觉是夏。

阳产的秋,绚丽而不浮夸。一面土墙,一排晾架,一方晒坦,都是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赤紫的红豆……与饱经沧桑、高低错落的土楼相映成趣,远望,似是一副充满乡土味的油画。

某年冬季,大雪乍停。阳产老郑来电话邀请去他家吃杀猪饭,山里人实在,岂能不去。这一次杀猪饭,路上是胆战心惊。特别是到了阳产岭,有山泉漫过路面那段路,打滑得厉害。车似在飘移,根本无法前进,在村头高坡上的村民看见了,立即召集了几位村民,一路小跑,赶来沿路铲冰,护送我上山到村。这次杀猪饭,我成了大雪后第一个开车上山的外人,让我领略到令人震憾的童话般的山村雪景。

与阳产,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每个村民虽叫不出名字,却都是如老友般熟识。老郑一家人、有位以酒当水喝的“院长”、卖旧货的的“围巾男”……每一条巷弄,每一梯台阶,都反反复复无数次留下过脚印,甚至连村旁那些阳产先人们的墓碑,一次次去辩析,总感觉阳产天赋神秘,未被解码。

每有外地友人来,我总是迫切地推荐分享阳产。几年下来,天南地北,来来往往,推荐或亲领去阳产的友人达数百人次。凡初见阳产,无不乍舌惊呼,似是发现了新大陆。有一位作家朋友曾激动地与我说:“阳产,有种千般跋涉,暮然回首的感动。”

近两年,未再踏足阳产。但我曾经走过阳产的白天与黑夜,翻阅过阳产的春夏与秋冬。我及我的家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最初的简单,灵魂在这里得到安放。每念阳产,怦然心动。(文字:潘立昇)

第十五站,昌溪古镇

“吴茶周漆潘酱园”是古徽州广泛流传的俗语,说的是吴、周、潘在徽州商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吴茶'、'周漆'指的就是昌溪吴家、周家所从事的茶业和漆业。昌溪,始建于唐朝,南宋以前称为“沧溪”,后改为“昌溪”。整个村落像一只展翅的蝴蝶,素有“古歙南第一村”之美

昌溪村在皖浙1号风景道沿线,距徽州古城约30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昌源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河面宽大。昌溪村分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昌溪村,下村为周氏周邦头。朱元璋曾逃避元军追击,在昌溪休养生息,终成一代帝王。

清代末期“全国漆商首推徽帮,徽帮漆商首推周漆”,“油漆大王” 周友仲(1874--1945)和“颜料大王”周宗良(1876—1957)都是昌溪下村周邦头人。周邦头周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构精巧,装饰优美,是杰出的清代徽派祠宇建筑。周氏族人崇尚耕读,明清两朝不足70户,却出了四名进士,十九名举人,二十三名贡元和七十四名秀才。古祠内悬挂的“文魁”、“钦点主政”、“恩赐进士”、“四世二品”“少廷尉”、“吏部尚书”等功名匾昭示着周氏的显赫功名。

我们去时正是昌溪上村千年银杏最美的时节,苍虬而灿烂,极为壮观。该树与昌溪同龄,位于忠烈庙后一个土丘上,树围8米,高42米,有'八老爷之马鞭'的美誉。1982年因小孩在树洞中玩火,不幸遭受了长达十小时的抽心灭顶之灾,第二年却照样发芽长叶,侧枝茂盛。不远处原有一株与之同年同月同日栽的樟树,树型如骏马奔驰,有“八老爷之坐骑”的美誉,可惜在“大跃进”年代被毁了。

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员公支祠,是昌溪村又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建筑史》称:“古祠与祠前轩廊、月池、木牌坊组成的古建筑群浑然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祠前的木牌坊,堪称中华一绝,四柱三楼式,面阔9.3米,高8米,两侧有护墙,四柱用靠背石支撑,有月梁、额枋、斗拱,楼为歇山顶,高瓴花脊,八角起翅,关檐雕花。

员公支祠进深45米,面阔13.5米,三进二明堂。门厅五凤楼式,立有高大石鼓门墩;中进享堂额枋与开间等长,正梁长13米,高1米,有徽州第一大双梁之称。祠堂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因此当地人称“柏木厅”;后进寝堂天井设有消防井,天井围栏的十二块石料选用带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寝堂楼板中开有香火窗,结构独特。

昌溪村古树遍布,乡党委委员朱明明领我们到一户人家庭院,有幸目睹一株千年罗汉松,风姿朴雅,实是罕见。位于村八卦水口的两棵形态神奇、相互偎抱而同属不同种的古樟树,人称“龙凤樟”。这对千年情侣,曾遭受过生死之灾。1958年,为了熬樟脑油,有人想砍掉这两棵古树,谁知第一斧砍下去,伐木者当即晕倒,乡人惊呼:“神树伤不得!”,也有人说这是八老爷显灵,保佑这对情侣万年好合。

昌溪的历史遗存令人叹为观止, 古建筑还有三眼井、荷花塘、忠烈庙、护村墙、九子巷、寿乐坊、泰昌桥、六份碓等;文物有朱元璋题额“第一世家”、海瑞手书“务本堂”、宋宣和二年画像、康有为题“实事求是”匾、王茂荫撰拜寿序、李鸿章“一门忠烈”匾、象牙朝笏、苏绣龙袍、嵌象牙床、庙坦嵌石画“丹凤朝阳”等 ;民居有叔财宅、锦周宅、朴安宅、宝顺宅、光明宅、桂顺宅、至德宅、济川宅、三寿宅、墨池居等。

吴氏宗祠,俗称太湖祠,规模宏伟,飞檐翘角,上饰的吻兽髭须张目,气宇轩昂,古趣盎然,弥觉隽逸。大堂挑出的檐底,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明太祖朱元璋题的“第一世家”四个端庄醒目的擘窠大字,气势磅礴。

街上建于明代中期的酒肆茶楼,属防宋代风格式建筑,古楼呈古朴之风,窗栏图案用小木条组合成“福禄寿喜贵”等字样,造型奇特,寓意颇深。

昌溪上村建筑密集,有众多回还反复的街巷,穿行其中,犹如迷宫探秘。街上有家祖传中药店,进去闻闻久违的中药味,顺带把个脉;一僻巷内藏着一间打铁铺,铁匠竟有一手赤手抓抹烧红熟铁的绝活,令人目瞪口呆。

昌溪村有其独特的美食,有晶莹剔透、入口软滑的山芋粉丝,有各种馅料的油撸粉粿,最诱人的当数生活在清澈见底的昌源河中的野生石斑鱼,刺少而软,肉质细嫩,味道极鲜。

昌溪民俗文化丰富,历史上有打观音醮、祭八老爷、嬉灯舞狮、舞草龙等民俗,其中春节嬉灯舞狮、中秋舞草龙传承至今。

巍巍朱岗岭, 汩汩河坑源。朱岗岭古道是旧时昌溪及歙南片百姓上县城,去旌德、绩溪的捷径,也是绩溪经洪琴往深渡去浙江的重要通道。相传明教义军同元军作战大败,义军经光坑岭--朱岗岭窜逃至昌溪,得以在徽州的深山老林里休养生息,后终成一代帝王。此为朱岗岭(土名朱过岭)名称的来由。

昌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文人辈出,商人、社会名流层出不穷。国子监吴天金、吴鸿元;登仕佐郎吴象嵩;兵部六品吴鸿亮;户部九品吴鸿宾;徽商巨贾吴钧胜、歙南首富吴炽甫、京城老大吴道隆、油漆大王周友仲、颜料大王周宗良、“天官赐福”纺织巨子吴叶淇;诗人、书法家吴进贤;大律师吴迪贤等等。以昌溪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名村,并非一日能阅尽,此行只是走马观花罢了。(文:潘立昇)

小贴士: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县金山出口:至昌溪村23.1公里,车程约35分钟,途经S324、X003线。

2:京台高速/G3(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出口:至昌溪村49.9公里,车程约1小时9分钟,途经S324、X003线。

3:游览线路:昌溪大桥停车场--过桥左转(昌溪下村周邦头)--周氏宗祠--古樟(亭廊)--古水磨坊--折返至昌溪上村--姚氏贞节牌坊--洋坑古木桥--八卦水口(千年龙凤樟)--忠烈庙--千年银杏树--员公支祠古建筑群(含月池、木牌坊)--三眼井--古酒肆茶楼--九子巷--砖雕牌坊--太湖祠(第一世家)--朱岗岭古道(众志成城关塞)

第十六站,万二村

“奇、绝、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用了这三个字来概括赞誉万二村;“万二村的目标应是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则甚至这样预测;还有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歌等专家学者考察万二村时,无不盛赞万二村民营造出气势恢宏的石头山寨的智慧与精神。

万二村位于歙县境内的昌溪乡西南部山间,距徽州古城33公里、昌溪景区3公里,与新安江山水画廊、阳产土楼等景点毗邻。

乍见“徽州的布达拉宫”——万二,有“初见是惊鸿一瞥 南柯一梦原是你”的惊诧。相对隔绝的环境,这里似乎一切未曾改变,仍旧是从前的模样,仰望良久,继而欣奋急迫地想要走进她。

万二村的布局与建筑极有特色,用青石板手工垒砌成的石磅与阶梯,一种原始沧桑的质感美,令人震憾,阶梯呈“之”字形自下而上延伸,攀行其中,数米就拐弯,每一处拐角处就有一支街横向延伸至一排排民居前,纵横的青石阶梯像血管一样连通了家家户户,看来“万二十八街,除了屯溪街,就数万二街。”这句顺口溜是有来由的。

村寨依山而建,有粉墙黛瓦砖砌的徽派民居,有取红壤木材筑成的土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布局井然有序。村中间大部分房屋的门朝向一致,一排排参差并列,村外围也有一些单独院落的房屋。整个村落处于群山怀抱之中,显得安祥宁静。

万二村古时有很多在外经商的富贾,因此即便是在石头山上建房,成本极高,运输极难,却也把房子建得宏伟气派,高的有三层、四层。几乎每座老屋门檐、窗沿上都有着栩栩如生的壁画,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带写意为技法,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门楼上,和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一起,堪称墙壁上的“敦煌艺术”。

村内有两座并列于街上的古祠,分别是王氏宗祠(永庆堂)、王氏支祠(积述堂),古祠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经村民的世代维修,现仍保存完好。

万二村村名的由来别有趣味,据传,霞坑镇洪琴村王姓族人在万二搭建茅舍,后人丁兴旺,取名“王村”,后汪姓人迁到这里,想改为“汪村”,为了两姓之间能和谐相处,当时村中德高望重的王汪两姓族人经协商,一致同意将村名取“王”与“汪”的谐音,命名“万二”村,王、汪两大家族从此得以相安无事,和谐相处。后有吴氏来到万二,万二村由此形成王、汪、吴三姓聚族而居的山地村落。

从明代末年以来,一代代万二人在此繁衍生息,最鼎盛的时候有一千多人口,灯火数百家,炊烟袅袅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深山里的古老万二街,还有一些传统的乡土小吃,有采用山上木本植物的茎叶“观音草”手工加工成的观音豆腐、有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芋头煮烹炸炒等各种方式做出来的美味、还有煎油粿及用山芋等乡土食材制做的各种煎煎菜……

古村四面环山,古树修竹,形成天然的防风屏障。古村的特色建筑与连绵起伏的山峦、晨曦、变化莫测的云雾,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山居画卷。

万二被人称道还有淳朴的民风,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亲和与纯良,遇见村内男女老少,脸上总是挂以憨实的笑容,对外来者没有抵触防范之敌意,就连村内的狗也是特别的温顺。凡是到过万二,便是一眼千年,念念不忘,关于万二的记忆也是荡漾着古朴与纯良……(文:潘立昇)

第十七站    洽河

洽河村位于歙县境内武阳乡东面,距乡政府3公里,与岔口镇毗邻,板周公路穿村而过。洽河这个行政村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上网搜索,百度百科对这村的介绍只有极简的四行字,当向乡政府索要该村文字资料时,竟也没有。行走近千村落的我,第一次遇到一个没有文字资料的行政村。

洽河无闻,但从村书记处听到其辖内博文、成富源、择里等地名时,却是耳闻已久的摄影热地。洽河方圆七八里,均是世外桃源境,最出名的当属博文摄影点。博文座落于文昌古道的山坡下,绿树掩映,光影流淌,时有云雾飘渺,疑是人间仙境。洽河没有文字资料,原来是美到词穷了。

约里坦、成富源一带既可饱览高山茶园景色,又是领略云海的佳境。这里的云海时而宛如仙女拖着白纱长裙翩翩起舞,时而如海浪波澜壮观,隐约可见的村落,若海市蜃楼。

白雪皑皑的季节,万籁俱寂,千峰万岭雪崔嵬。古道悠悠,踏雪独行,似是梦回汉唐,恍惚是走进了古韵意境的画卷中。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龙岩尖一带,同国民党残余部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役中,二十七位烈士长眠于此。烈士陵墓成为歙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和烈士纪念日,当地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前来瞻仰和缅怀。

漫步村内,从仅存的老戏台与几幢老宅只能窥至清末的一些残迹,村庄源于何时,氏族来自何处,无解。

颇有名气的武阳臭豆腐作坊就在洽河村,一对老夫妇经营着这个豆腐作坊,以前尝过武阳臭豆腐,只觉其味独特,亲临才知是一奇。作坊用于浸泡臭豆腐的一坛秘制老卤水,竟是从上一辈传下来,至今已有60余年,令人感觉不可思议。

跟随村书记在村内探寻一番,发现洽河是个长寿村,有两位103岁的老寿星,80岁以上老人竟有20多位。

洽河村再无可探,书记领着我们去往附近的丰坑自然村,一进丰坑,让我惊诧不已,藏在深山的丰坑竟是一个罕见的石头村。

丰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古村落,有三条主街,数十条支巷,犹如迷宫。所有街巷均是用青石板手工铺就,至少有两百年以上历史,其石阶数量粗估有超万梯,街巷青石板无法计数。

村内有用石板垒成的石头屋,渠沟、房基、路基、护村墙均是手工垒砌成的整整齐齐的石磅,其做工之精细,体量之壮观,是我平生所见之最。

初见即迷恋上了丰坑,暮色降临,只能一步三回头告别这个意外走进的石头村。当得悉丰坑还未申报传统古村落,又是叹息连连。散布在徽州各个角落的古村落,不知有多少如丰坑这般,就这样默默老去……

第十八站   秘境蜘蛛肚

歙县武阳原名坞阳,因正口村上坡幽岭坞是大洲源的必经之路,过了幽岭坞有一片开阳地,后以《郡国志》“泰山郡有南武阳侯”句,改坞阳为武阳。大洲源东水西流,至此南折。武阳乡境内多蛇、狮、象、虎等地理喝形,群山藏秀,充满神秘色彩的蜘蛛肚就隐于其中。

“高山又临水,扬手可触云”的蜘蛛肚,是一个姚氏聚族而居的古朴高山土楼村。据传,230年前,深渡姚氏乘船至此,仰望山势如蜘蛛结网形,认定此地是一个“簇簇田塍来拱抱,家开财库人丁旺”的风水宝地。通过再三审视,选定在蜘蛛肚子的位置上筑舍生息,是为蜘蛛肚始祖一世公,村名以地形命名。

蜘蛛肚周围紧邻的还有梅川、半山、中号、下舍等土楼群,山脚是新安江大川岛。高山、土楼、茶园、新安江、大川岛、云海及满山的四季果树林,有如此丰富且稀缺型资源的蜘蛛肚,成了皖浙1号风景道上乃至全国也罕见的一处秘境。

更珍贵的是蜘蛛肚至今仍保持原始自然风貌,近两年才开通盘山公路到村。在公路开通之前,除了本土摄影人,鲜有外人识得蜘蛛肚。随着皖浙1号风景道的战略性快速打造,不久的将来,蜘蛛肚必会成为中国又一摄影旅游热地。

山脚下的大川岛是原大川乡政府所在地,是歙县水南通往浙江省千岛湖水运线上的交通枢纽。因建新安江水库,当地居民迁移安置到别地。水库建成后,原来繁荣的埠头小镇大川乡沉入水底,成为库区历史的一页。

大川岛的日出夕照风光,或是“长弦劲取钩弯月,抖碎星光洒满河”的夜钓场景,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创作的极好素材,从蜘蛛肚俯拍的大川岛摄影作品,近年屡次在各摄影大赛、大展中脱颖而出。

大川枯水季才会显露的的滩地,通过摄影作品的对外发布,被人誉为“徽州最美的大脚丫”,还有人称之为“上帝的脚印”。我则认为,这是那些背井离乡的库区移民的脚印,每年定期显现,似在提醒我们别忘了沉入水底的历史。

村内沧桑的土楼,质朴的村民,一切都没有经过雕琢。无论是山上劳作,还是厨间家务,都是难得的原味乡土人文,摄影爱好者如获至宝,快门根本停不下来。

与很多山村一样,村内就剩些留守老人。中午串访了几家,村民的食物有些独特:有焗玉米饼、有煮老南瓜、有煮粉丝米粿。老人们说并非贫穷,而是习惯了吃这些山区传统食物,老人们还逗乐说,吃这些杂粮好,不得高血压。

村里村外,山径曲幽,竹木青翠,还有岩石中传出淙淙的泉声,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涤尽烦琐,顿感“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正口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宏领着我们参观一处刚装修好的土楼美宿,主人是一个从蜘蛛肚走出去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村里修路时还捐了10万元。因故土难离,乡情难舍,将自家老屋装修成美宿,名曰“知足堂”(谐音蜘蛛堂)。主要是用于自己度假或接待朋友,顺便为一些小众游客提供一个条件较好的食宿场地。美宿主人说,这是他的一个心愿,希望与乡亲们一起努力,将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村里的年轻人能够渐渐回归,村落复回儿时的盛况。

蜘蛛肚四季景色宜人,春是油菜花海,夏可听泉避暑,秋赏层林尽染,冬有童话雪景。除了山水如画,还有四季名优特产:如高山云雾茶、白花枇杷、百年柿子、正口金桔……

此行匆匆,秘境蜘蛛肚不止是大自然的宝库,还是有很多神秘传奇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文:潘立昇)

第十九站 文昌古道

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了,徽州的油菜花盛景,无数游人、摄影人心向往之。近年来歙县有一条古道名声大噪,被誉为“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一到春天,古道两旁的油菜花海犹如黄金地毯铺天盖地,漫了山岗,淹了古道。

“徽州最美的花海古道”——文昌古道,位于歙县境内,距徽州古城约42公里,以岔口镇文山村为中心,连接歙县岔口、武阳、昌溪三个乡镇。全长6公里,宽1.8米,全由精细的青石板铺设而成,沿路铺设的青石板保存完好,逶迤幽寂,古色古香。

文昌古道连接两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岭,文山岭和坝岭,中间有一条长2000多米的横路,路途中修建了6座路亭,供山民劳作和走亲访友歇息。文昌古道从前是大洲源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大洲源百姓到旌德挑米,到县城读书,到浙江做生意,走的都是这条古道。

春暖花开的季节,古道石平如砥,行走其间,步履轻盈,无攀山之劳累。古道两旁的油菜花花海如潮,夹道香风拂袖来。

行至古道高处,视野开阔,远山、村庄、道路、河流尽收眼底。层层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着远近大小不同的村庄,有的在山尖、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底,村里的房屋,有的是古建的马头墙、有的是土楼,白黄相间,仿若人在画中。

从岔口村至文山村的古道约2.5公里,有1736梯石阶。文山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山村,这里几乎没有平地,民宅依山势建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半山腰。村中以吴姓、王姓、胡姓为主,诸姓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文山村以前叫横山村,主要是指这里的地理环境,整个村落整整齐齐横在山峦之中,似悬浮在云之上,因当地方言“横”“文”同音,故雅化为文山村。

村落在咸丰年间遭遇太平天国活动的侵扰,村中大部分古建筑以及宗族资料毁于一旦。古时文山村是古道枢纽,店铺林立,加之当地盛产好茶,每逢清明前夕,各地茶商行贩纷纷前来坐庄收货,谓之曰“水客”。茶市一直兴旺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故当地人自古至今皆称文山村为“文山店”。

文山村商贾云集的盛况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村民大多为“水客”提供膳食等服务,想象一下,旧时的文山村相当于现在农家乐的集聚地了。或是文山村的历史原因,村内很多农户擅长制作各种传统美食,或许是与文山村历史上的繁盛有关。

村内除了品种繁多的风味美食,很多传统手工艺还得以传承。据说文昌古道的修建历经几代人才修成,大部分是文山村一个叫“老佩”的人捐资修建。“老佩”,学名吴六金,1892年生于文山村,家境贫寒,五岁丧父,十五岁经族人介绍到屯溪老街一茶庄当学徒。1929年,自立门户,经营“华胜”茶庄,因经营有方,外销茶叶生意红火。1935年,吴六金稍有积蓄,即开始捐资修路。从最险要处开始,平处铺石板,陡处砌台砎。至1938年,修筑完成文山至岔口、文山至东湖田两条步道,并连接至坝岭岭头。

古道中途有一处名为“百步云梯”,百余个阶梯依悬崖砌就,呈弧形绕过山坳。文山村的人说,当年修建此处的石匠曾夸下海口,几十年后,如有一块石板松动,他愿用银元去垫平。近百年了,“百步云梯”依然稳固整齐。

走过百步云梯,再前行三五分钟,就是古道三岔口:左至武阳乡成富源村,右至昌溪乡坝源村的坝岭脚。立于三岔口,环视蜿蜒穿行于山脊之上的古道,百年前徽商步履匆匆的身影仿佛重现在晨雾氤氲中……

第二十站 大洲源

一个中外摄影爱好者纷拥而至的摄影热地!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境内的东南方向,东临霞坑镇石潭村,南与浙江省威坪镇接壤,西至武阳乡正口村,北邻昌溪乡。所谓大洲源就是从武阳乡正口以东地区统称为大洲源。境内流域面积93.6平方公里,大洲源河流经武阳、岔口部分地区,汇入新安江,最后向临近的千岛湖奔流而去。

散布在大洲源境内有近百个古村落,有的在高山之巅,有的傍水而居。一年四季水分充足,常年云雾缭绕,保持着徽州原始的自然特色,充满了神秘气息。自从2015年被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授予摄影创作基地后,已有10万余人次的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采风。

岔口镇是大洲源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人辈出。较为出名的有:当代国际著名地理、物理学家,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美籍华人张逢铿先生;“吴氏三杰”(景超、燧人、承禧)在建国初期的教育界、工商界声誉远扬;号称“江南一枝竹”的书画家吴皖生;如今还生活在岔口的书画家胡兴祖等。

浩瀚大洲源,非一篇图文所能详述。在本土两位导摄、同是省级摄影家协会会员的凌云龙、胡宁的协助下,以大洲源摄影点集聚区域的岔口村、周家村为中心,从专篇介绍过的文昌古道开始,选部分代表性摄影点进行简介,大部分图片来自两位农民摄影家的日常拍摄。

鲍家汰土楼村,坐落在海拔近400米的高山上,可观小源河流水、日出、云海、山岭等壮观美景。

博文,群山环抱,云雾袅绕,这里既有旖旎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又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遗迹。

金村,交通便利,位于岔口村至周家村公路旁,流水弯绕,古树葱茏,春夏秋冬有着梦幻般的色彩。

庙前村,四面环山,大洲源在这里转了一个“欧米茄”湾,村庄中粉墙黛瓦,一条河流呈S型环绕其间,如诗如画。

周家村,位于皖浙边陲,黄千公路穿村而过。依山傍水、古祠古宅,整个村庄温婉秀丽,恬静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周家村是个“文化特色村”,村内人文资源丰富,仍存老铁匠、编草鞋等老手艺与蚌壳舞、拨钗等民俗。

门岭脚,一个小而美的土楼村,依山而建,极具特色的土墙石瓦,有众多土楼村里罕见的马头墙。

竹筒坦(又名“祝筒坦”),山路弯弯、石板幽幽,沿途青山翠竹、山泉叮咚、花香鸟语。竹筒坦还是一个革命老区,1933年秋,成立了“中共祝筒坦支部”,是歙南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之一,这里发生过土地革命后期的“金竹暴动”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火烧祝筒坦”事件。

位于竹筒坦至井潭村途中的石桥上村,烟火气息丰沛,又存着山林野趣的明净。

渔塘村,重山叠岭上,头顶风生,脚下云海。春季油菜花海满山坡;秋季层林尽染,令人沉醉。

鸟雀坪,这是一个连鸟雀都扎堆恋恋不舍的地方,秋季万亩山核桃林赤橙如锦,与黄白相间的菊花相衬为一幅浓郁的油画。

据村史记载,最初的茶园坪村似状元佩戴的“状元官帽+貔貅腰带+状元官印”组成,故亦称“状元坪村”。村落后山有传说宋朝起义军方腊军队隐居的“方腊一洞、二洞、三洞”,更为村落带来了几分神秘感。

木竹坦村,还保留完好一处“红军医院”,皖浙支队司令员程灿将军墓也坐落于此。

木竹坦葫芦水库,因形状貌似“葫芦”而得名。葫芦水库的美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与山渊之间的灵。

西山大峡谷植被原始、石崖峻秀、飞瀑流泉、清水潺潺,具有典型的幽、秀、奇等特征。

半山田,村如其名,位于山脊,徽风浓郁,以云海著称。

高庄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的画卷。

十九曲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人文色彩的古村落,带着历史的沧桑,宁静而安然。

大洲源之所以成为新兴摄影旅游热地,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创作资源,更是隐匿山恋间的这些古村落,还保留着世外桃源一般的质朴静谧。让人们找到了久违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种平静安详的感觉。

小贴士:

大洲源境内摄影点散布,部分地点自驾车暂不能到达,最好提前联系当地农家乐当导摄。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县金山出口:至歙县岔口30公里,车程约45分钟,途经S324、X012线;至周家村38公里,车程约1小时8分钟。

2:京台高速/G3(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出口:至歙县岔口59公里,车程约1小时25分钟,途经S324、X012线;至周家村69公里,车程约1小时47分钟。

注:以上大部分图文来自徽州古城。

(0)

相关推荐

  • 图游徽州44:歙县井潭

    井潭福地,深藏大山,<歙县地名志>载"小源河中有深潭如井,故名". 另有一传: 昔年,岳王巡山,但见井潭吞烟吐雾,青烟缭绕,似有异样,隐约有神龟出没,岳王手疾眼快,挥刀 ...

  • 谈起我心爱的土枇杷......

    雄黄酒,插艾草,伴随着端午的脚步,歙县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房前桌上,一种黄橙橙的小果子,开始弥漫开来.这就是本地最引以为傲的著名水果--三潭枇杷. 什么是三潭?--"三潭"是歙县 ...

  • 探访徽州花海古道,欣赏足尖上的最美风景

    徽州,最美乡村驰名于世.一到春天,古村落的油菜花海犹如黄金地毯铺天盖地,漫了山岗,淹了古道.都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数百年甚至千年的的古驿道交叉纵横,有的穿村而过,有的沿崇山峻岭盘桓而上,所经之途花开成 ...

  • 图游徽州43:歙县岔口(鲍家汰)

    岔口原名双溪,感觉原来的名字更入耳. 岔口乃河汊交叉之口,在大源河和小源河在这里汇合成大洲源,向西经洽河.武阳而流入新安江.三水汇合处自然成了交通枢纽.这里离县城26公里,是岔口镇政府所在地,往大源方 ...

  • 春到徽州

    "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皖南徽州四周被大山环抱,溪流绕村,粉墙黛瓦,形成了特有的地域风貌和人文景观,虽身处安徽,但水流向东,无形中加深了与浙江杭州的联系,最典型的就是新 ...

  • 【行走徽州】歙南正口:太平天国古战场,扼守大洲源的交通枢纽

    [行走徽州]歙南正口:太平天国古战场,扼守大洲源的交通枢纽 司马狂/文 正口村地处歙县南乡,新安江畔,水陆皆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交通没有当今发达的古时候,大洲源的人们出行无论走水路还是陆路都需从正口中 ...

  • 大洲源梦里徽州寻春记

    今年上海春天里莫名其妙的几场冷雨下的让人恼火,看到户外群里一阵一阵的晒春又好生羡慕,于是周四我终于决定周末逃离魔都,奔向广阔的户外. 问了群里的产品经理,周末有两三个选择,拈花湾赏樱,婺源油菜花,大洲 ...

  • 转发!寻找临朐籍抗日烈士……临朐冶源井头王治刚

    转发!寻找临朐籍抗日烈士--临朐冶源井头王治刚 (2021-05-13 19:08:13)[编辑][删除] 转载▼ 转发!寻找临朐籍抗日烈士-- 原创 王治刚 九州人文 4月1日 点击上面" ...

  • 【徽州古道32】歙县贤源岭古道(上):古徽南下一“鸟道”

    贤源岭古道(上)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古时道路多为羊肠小道,明万历<歙志>记载:古道出入谷间,无跬步夷旷,险绝处高则架木为栈,低则垒石为塘(路),因其与兽蹄鸟迹相交,故称为鸟道.明弘治< ...

  • 【徽州古道32】歙县贤源岭古道(下):古徽南下一“鸟道”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古时道路多为羊肠小道,明万历<歙志>记载:古道出入谷间,无跬步夷旷,险绝处高则架木为栈,低则垒石为塘(路),因其与兽蹄鸟迹相交,故称为鸟道.明弘治<徽州府志> ...

  • 在杭州寻找徽州味道(2)徽商故里:在杭州请人吃正宗徽菜的地方

    在杭州寻找徽州味道(2)徽商故里:在杭州请人吃正宗徽菜的地方 司马狂/文 距离上次写<在杭州寻找徽州味道>这个系列,已经过去一年多.其实,心里是一直惦记着续写这个系列的.只是奈何身处杭州, ...

  • 【徽州.红色】长垓南源——土楼里的“鱼水”情

    长垓南源:土楼里的鱼水情         "卖金货,卖银货咯--"那个熟悉的外地口音,又在长陔南源的村头响起.歙南不仅多山,更是险峻,茂林修竹,群山环绕,交通极为不便.街口进街源, ...

  • 寻找边界:藏东南秘境与困境

    苑城 念青东波密北线,公忍玛曲峡谷.供图/ 笨鸟 引子·牧屋对峙 半夜11点,门外忽然传来一串脚步声. 2月藏地正值隆冬,在山里走一天也不见人影,哪来的人? 牧屋里的人原本睡得迷迷糊糊,此刻也都醒了. ...

  • 香格里拉最后秘境巴拉格宗,9大法宝告诉你一生为啥一定要去一次

    我们来说一说巴拉格宗, 巴拉格宗是什么地方呢?我可以这么给你举个例子,如果说香格里拉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那么巴拉格宗比香格里拉更近,这里可以说是香格里拉最后的秘境,最纯洁最神圣的地方. 今天我就为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