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12期:翼管和翼管动脉
引
言
翼管(pterygoid canal)是颅底的一个骨管,连接翼腭窝和破裂孔。走行于翼管内的动脉称为翼管动脉(artery of the pterygoid canal),又称Vidian动脉(Vidian artery),是上颌内动脉远端的一个分支,也可以发自颈内动脉岩段。
翼管,又称Vidian管(Vidian canal),是以它的发现者Vidius来命名的。
Guido Guidi(拉丁姓名Vidius Vidius)是意大利的医生、解剖学家和牧师(Tubbs 2006)。他出生于佛罗伦萨,出生日期不详。从医学院毕业后,Vidius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做医生。1542年,他到了巴黎,成为皇家医生。1547年到了比萨。他于1569年病逝于比萨。
1548年开始Vidius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他是因为发现翼管及相应的翼管神经和翼管动脉而闻名。
Vidius于1547年左右,身着牧师服装(Tubbs 2006)。
翼管位于蝶骨翼突和蝶骨体融合的交界处,连接翼腭窝和破裂孔。分为前口和后口。
翼管前方的开口与翼腭窝相连,位于翼突上表面上内侧部分,位于蝶窦底水平,圆孔的下内侧。
翼管后方的开口与破裂孔(foramen lacerum)相连,位于翼突内侧板后缘的上方,开口于破裂孔的前外侧缘上部。
翼管从前口开始,略向后外侧走行。翼管走行于蝶窦的底部,骨管部分突入蝶窦内。
翼腭窝前内侧观模式图(Standring, 2016)。
颅底下面观(Osawa 2009)。磨除右侧翼突根部以显露翼管和翼腭窝。翼管神经经过翼管,走行于翼突根部。翼管前方开口于翼腭窝的上内侧,后方开口于破裂孔前外侧缘后方。
翼管和颅底,下面观(Osawa 2009)。翼管神经以放置于翼管内的黄色小管标注,在破裂孔前外侧的岩尖上方走行,经翼管至翼腭窝。颈动脉管内放置红色胶管,显示颈内动脉在破裂孔上方走行经过颞骨岩部。
岩大神经(greater petrosal nerve)发自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包含至翼腭神经节的副交感纤维和来自腭部的味觉纤维。岩深神经(deep petrosal nerve)是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分支。岩大神经在破裂孔附近与岩深神经汇合,通过翼管,就是所谓的翼管神经(the nerve of the pterygoid canal,Vidian nerve)(Standring, 2016)。
翼管神经的节前纤维至翼腭窝内的翼腭神经节,分布至鼻腭腺和泪腺。翼管神经的损伤可引起泪腺分泌减少,引起角膜干燥和干鼻症(Tubbs 2006)。
切除蝶窦底的骨质以显露翼管(Osawa 2009)。岩大神经和岩深神经在破裂孔上方合并成翼段神经,进入翼管。岩深神经发自颈内动脉周围神经支。
(一)翼管动脉起源
翼管动脉有两个起源。翼管动脉可以起自上颌内动脉第三段(翼腭段),向后通过翼管,供血口咽部粘膜。翼管动脉也可以作为一个小的,不恒定的分支发自颈内动脉岩段,向前通过翼管,与上颌内动脉分支吻合(Osborn, 1980)。
翼管动脉起源,以及上颌内动脉、咽升动脉和颈内动脉分支潜在吻合的示意图(Tanoue 2013)。
翼管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岩段的水平段,在翼管内与翼管神经伴行。翼管动脉在翼腭窝内与上颌内动脉吻合(Osawa 2009)。
翼腭窝和颅底解剖(Joo 2013)。切除翼突以显示翼管,后者从翼突根部穿过。切除破裂孔处的纤维软骨组织后显露颈内动脉。可见翼管和翼管动脉。
(二)翼管动脉胚胎学
这部分的相关内容可参考: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4期:镫骨动脉
腮弓系统(branchial system)的胚胎发育,产生了六对主动脉弓(aortic arches)和相对应的动脉。这些主动脉弓连接胚胎的腹侧主动脉和背侧主动脉。第一主动脉弓发出原始下颌动脉(primitive mandibular artery)。第二主动脉弓成为舌骨动脉(hyoid artery)。第三主动脉弓形成颈总动脉和近端颈内动脉。当第一和第二主动脉弓进化,下颌动脉和舌骨动脉就成为第三主动脉弓的分支,也就是颈外动脉。
镫骨动脉发育自舌骨动脉,而翼管动脉发育自原始下颌动脉。当近端镫骨动脉退化,翼管动脉就典型发自下颌内动脉。如果原始下颌动脉不退化,翼管动脉就直接发自颈内动脉。如果只有部分退化,也可以表现为翼管动脉连接上颌内动脉和颈内动脉(Osborn, 1980)。
左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期,侧位。翼管动脉(箭头)发自异行颈内动脉,通过破裂孔至口咽部粘膜(Osborn, 1980)。
颈内动脉侧位(左)和正位(右)显示翼管动脉(小箭)发自颈内动脉岩段,向前通过翼管,与上颌内动脉远端(大箭)吻合(Osborn, 1980)。
翼管动脉首先是上颌内动脉和颈内动脉岩段之间的潜在的吻合通道,在颈内动脉闭塞时,可通过颈外动脉分支代偿颈内动脉显影。
其次,翼管动脉与咽升动脉、脑膜副动脉、腭降动脉等分支之间有吻合。
翼管动脉及其主要吻合的解剖示意图(Osborn, 1980)。
选择性咽升动脉造影,侧位,晚期(Osborn, 1980)。可见翼管动脉,脑膜副动脉,咽升动脉和腭降动脉之间的吻合。此处软腭部分也由咽升动脉供血,一般此处由面动脉的腭升动脉供血。
左侧颈总动脉造影,侧位,动脉晚期(Osborn, 1980)。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通过翼管动脉(小箭)等颈外动脉的分支代偿显影。
颈内动脉近端闭塞病人,左侧颈外动脉CTA水平位重建(Tanoue 2013)。显示翼管动脉向后走行进入翼管。
1、翼管位于蝶骨翼突和蝶骨体融合的交界处,前口开口于翼腭窝,后口开口于破裂孔。
2、翼管动脉走行于翼管内,既可以发自上颌内动脉翼腭段,也可以发自颈内动脉岩段。
3、翼管动脉是上颌内动脉,颈内动脉,脑膜副动脉,咽升动脉等的重要吻合通路。在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时,翼管动脉也是通过颈外动脉代偿供血的重要通路。
作者简介
Joo, W., Funaki, T., Yoshioka, F., & Rhoton, A. L., Jr. (2013).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Clin Anat, 26(4), 455-469.
Osawa, S., Rhoton, A. L., Jr., Seker, A., Shimizu, S., Fujii, K., & Kassam, A. B. (2009). Microsurgical and endoscopic anatomy of the vidian canal. Neurosurgery, 64(5 Suppl 2), 385-411; discussion 411-382.
Osborn, A. G. (1980). The vidian artery: normal and pathologic anatomy. Radiology, 136(2), 373-378.
Standring, S. (2016). Gray’s Anatomy (41th ed.): Elsevier.
Tanoue, S., Kiyosue, H., Mori, H., Hori, Y., Okahara, M., & Sagara, Y. (2013). Maxillary artery: fun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 for safe and effective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Radiographics, 33(7), e209-224.
Tubbs, R. S., & Salter, E. G. (2006). Vidius Vidius (Guido Guidi): 1509-1569. Neurosurgery, 59(1), 201-203; discussion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