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器存世量极为稀少
龙泉窑虽然相传在三国和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兴起却是在宋朝。在北宋时期,龙泉窑的烧造技术开始师承于同在南方的越窑,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渐形成薄胎厚釉、纹饰形象活泼的风格。这个时期的龙泉青瓷使用石灰釉,石灰釉本身有很强的流动性,釉层也比较薄,刻划出的线条有深浅不一的效果,因此龙泉青瓷上的纹饰也更为鲜明。
龙泉窑原先使用的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因此这类釉一般显得比较薄而透明,光泽感强。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 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地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名。梅子青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以铁为主要呈色剂,釉面光泽亦较强。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普遍装饰着刻划花,花纹有莲瓣、牡丹、菊瓣、龙纹等;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则以刻花为主,划花为辅,有时也会出现花口,花纹与北宋时期基本相近;而元朝时期的龙泉青瓷则更多采用露台雕刻的方法,并多采用堆贴的方式刻画人物与花卉,纹饰题材多为灵芝、大雁等,这些花纹多半精美细腻。
龙泉窑生产的青瓷胎质较粗、胎体较厚呈白色,表面釉料薄而呈淡青 色,到了中期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矿土做原材,瓷胎厚重,造型规整,呈灰色至灰白色,偶有泛黄现象,瓷胎表面釉料颜色从 淡青转为青黄,釉层较薄 、有光泽,中期以后,龙泉窑生产的青瓷瓷胎呈现灰色至浅灰色,表面釉料颜色呈现青黄 色;南宋早期,制作龙泉青瓷,人们 依然使用含铁量较高的矿土作原料,制成的瓷胎比北宋中晚期的厚重,胎质较粗,并伴有较多气孔,瓷胎颜色呈现灰色至浅灰色,瓷胎表面颜 色为透明 ,呈现玻璃质感,到了中晚期,人们在制作龙泉青瓷的原材中加入了适量的紫金土,制作的瓷器更容易打弯,高温烧造不容易变形,同时胎体厚度变薄 。瓷胎通施釉,同时釉色从原 来的透明发展为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色等。
千百年来,龙泉青瓷通过八百里瓯江,自宋代起通过陆路和海路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龙泉青瓷一跃成为世界性商品,成为与丝绸、茶叶齐名的“中国符号”,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成书于明末的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陶埏》则说 “宋、元时龙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