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自我剖析与迷茫

【编者按】本次来稿是一篇年轻人的内心独白,作者描述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以及摸索的历程,情真意切,难能可贵。面对困惑,有的人选择“掩耳盗铃”,做“鸵鸟式”的人,甚至滑向了唯心和宗教;有的人选择积极探索,作者属于第二种。而探索的方式因时因地而不尽相同,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书本、同别人交流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另一种是通过实践、探索获得直接经验,二者不可偏废,对立而统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诸君共勉。

正文

这几天看了佐伊发布的许多文章,心情比较压抑沮丧,觉得总要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思来想去,无事可说,无事可做。最后还是决定做一下自我剖析,虽然不太具有代表性,但应该也可以供大家思考批判,所以还是动笔了。
一、 家庭情况
我的家乡在东北某县级市,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都在一家重工业国企任职。父亲是小干部,母亲是技术人员,从小家境一般。大约在我初中的时候,我父亲凭借多年积攒的人脉开始做生意,主要业务是给所在的国企提供一些小型工业设备来赚取差价,后来还以亲戚的名义开办了公司,在他的努力下,生意蒸蒸日上,据我估计家中的资产(主要包括包括房产、存款、账面资金等等)大约有两、三百万左右。这些资产应该还没有一线城市的一套商品房值钱,但是我们那个在有些落后的县城里,家庭条件确实属于中上了。以我粗浅的知识,我认为我的家庭属于小资产阶级家庭。
二、 高中时代
我在上高中时开始大量读书,以文史社科类为主,例如《万历十五年》、《全球通史》、 《理想国》等等。当然,那时时间紧张,思想深度也不够,往往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我另外的一个爱好就是古诗词,写作文的时候也喜欢玩弄辞藻,看似华丽,实则空洞无物。当时我最喜欢看的书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思想受到这本书的影响颇深。在学校的空闲时间我大多是和三两好友畅谈人生,空谈“哲学”、“真理”,现在看来,未免略显可笑。总的来说,我当时的思想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坐而论道”、附庸风雅、无病呻吟。
三、 大学时代
高考之后,我考取了西南地区的一所政策性211大学的传统工科专业。其实严格来说,我的思想转变是在大二,大一时还是延续了高中时的思想,刚进入大学时我还加入了诗词社团与古琴社。关于我思想的转变,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马原老师,他讲课深入浅出,既幽默风趣,又深刻明晰。在他的帮助下,我搞懂了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唯物史观,什么是剩余价值,并对于马克思主义深信不疑。当时的我,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并且在内心深处引以为傲。
四、 疫情之后
这次疫情改变了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也改变了我。在家上网课期间,因为无聊,也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渴求,我阅读了《毛选》,这使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我第一次发现,作为大学生的我属于小资产阶级(至少在当时的社会是)。后来我又偶然在知乎上看的了《中国的小资产阶级问题》,里面的“小资产阶级中的革命者”一部分对当时的我而言就是句句诛心,我猛然间惊醒:我并非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我自始至终没有脱离自己的阶级,自始至终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文人”罢了,以前那些对同学、对父母的“传教”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谬与可笑!
在一种急切的“负罪感”驱使下,我迫切的希望可以做一些实际的事来蜕变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我在知乎上如获至宝地发现了佐伊发布的一系列社会调查文章。我希望可以加入进去,但是,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发现自己目前既没有条件,也不会(这大概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只说不做吧)去进行社会调查。这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五、 未来与迷茫
我现在大三,正准备考研,我的父母对我要求不高,只要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只要我不在一线城市工作,房和车对我而都言不会成为问题。没错,我就是这么违心,一边叫嚣着“GM”,一边享受着优渥的物质条件(写这篇文章所用的笔记本电脑就价值不菲)。至于未来怎样,未来又能怎样呢?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大概率依旧是被人剥削;即使侥幸成为了“人上人”又如何?不管被人剥削或是剥削别人都不过是异化罢了。现在的我不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做一丝一毫的贡献,不能为解放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做一丝一毫的贡献。或许我现在还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安慰自己,难道我毕业以后就可以做出什么贡献了吗?!
抛开上面所有的想象,回到现实,我现在唯一想做且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争取考研上岸,未来可以进入国家的航天或者军工领域,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按照我父亲的话说就是:“你毕业之后不要给人打工,要打工就给共产党打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