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和清华学霸:专注是可习得的能力

这是会凤精力管理的第28篇文章,高效能人士的成功秘诀在于精力管理!

会凤精力管理工作坊第7期圆满结束,也是2019年度的最后一场精力管理工作坊。工作坊邀请了吉尼斯纪录保持者胡家宝和最强大脑明星选手、清华学霸刘仁杰,围绕“策略、专注、持续、抗压”这四个关键词,对话精力管理。

工作坊结束之后很多朋友跟我说知识量非常大,收获满满,也有很多异地他乡的粉丝对于不能到场表示很遗憾。我们这场精力管理的思想碰撞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工作坊最后一个环节,我用一条主线、两个模型做了专业复盘,分享给大家。
一·条·主·线
为什么讲策略,因为大多数人习惯用经验,不会用策略。经验不可复制,比如说国外的经验不能直接嫁接到中国,一个人的成功经验也不能直接复制到另外一个人。但当我们从经验中抽取出具有一般性的策略,策略是可复制、可持续、可迁移的。一个人要想做好精力管理,先要学会用策略,策略让我们专注用对地方。
我们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些单点事件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要想策略发挥效果,我们必须先做到单点事件上的专注。如果单点事件都不专注,这个复杂的网络很难高效运行。
我们每天有很多个单点事件,很多时候人喜欢三分钟热度,这个时候你的专注力就会开始涣散,所以,当我们保持单点上的专注之后,需要思考如何保持专注在时间维度上的可持续性。
我们的专注状态不仅受到时间维度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代社会最典型的环境影响因素就是压力,压力很容易影响人的专注状态。我的粉丝群成员都做过一个小调查,在众多精力管理分支中,大家对压力管理的关注排名第一。会凤精力管理公号“在看”数最多的一篇文章是讲压力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保持专注在环境维度上的可持续性。

专注就是精力的集中程度,精力管理对话的这条主线就是:战略性专注→战术性专注→专注在时间维度的可持续性→专注在环境维度的可持续性。

做好这条主线,你的专注力将无懈可击。
人·为·什·么·不·专·注
很多客户跟我反映过一个问题,人越是到了年纪,进入专注的缓冲期越长。就像一辆老旧的汽车,要发动好久才能启动。
很多职场人因为职业发展的需要,往往会需要去考职业资格。有的人想要自我提升,所以需要自己花时间学习。但是这些人往往会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我的工作状态无法复制到自我提升状态?
因为你已经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专注机制,而且工作专注有工资奖励。但是于自我提升而言,专注了有功,不专注无过,没有实际损失。
人为什么难以专注?因为在生物进化当中,非常专注的那波人已经被历史淘汰掉了。我们想象一下,狩猎时代,A专注于自己手中的事情,而B非常不专注地到处观望。这个时候丛林里来了一只猎豹,谁会有危险?
当然是A,因为专注的人很难注意到环境中的危险。而像B这样不专注的人,存活了下来。

不专注是人的本能。

专·注·是·可·习·得·的

当手头事情的吸引力超过你的本能,你就可以进入专注状态。

竞技运动员是一群专注状态掌控自如的人,当他们十几秒记忆一幅扑克牌时,他们需要快速进入专注状态,并及时退出。当然他们也有训练不顺利,不太专注的时候。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家宝跟我们分享,当他不太专注的时候,他会慢慢专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地专注力就会回笼。
这就是冥想的原理。
你看,专注力是可习得的,只要有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
有人问我很难长时间专注怎么办?
教给大家两个小Tips:

第一,不改变你的专注单位,但是我们可以增加次数。比如说你的专注时间是15分钟,我们可以就专注1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再专注下一个15分钟。这就是番茄钟原理。虽然我们每一段专注时间都很短,但是每一段专注时段的质量都很高,而且持续。

第二,渐进式增加你的专注时间。假如你的专注时间是15分钟,你明天可以专注16分钟,第三天可以专注17分钟,直到增加到你理想的专注程度。

你越专注,你的精力越能集中发力。

所以,
如果你正在迷茫
如果你每天都不得不疲于应付这个世界
如果你想去干翻这个世界但是一步也迈不出去
如果你十分努力却收效甚微
如果你经常焦虑失眠
如果你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
如果你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