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 ,悦目清心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的胎为瓷石烧制而成的灰白胎,南宋时期则为瓷石与紫金土混合烧制成的“黑胎”,元朝的龙泉青瓷也有灰白色。
兴盛于宋代的龙泉窑,是宋代的六大窑口之一。它因产自于龙泉市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几个窑口之一。就是这样一个著 名的窑口,与同样著 名的越窑和官窑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同时也缔造了青瓷历史上的高峰。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器形有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并创烧了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中期以后,龙泉青瓷的碗、造型多变,盘内出现团花和波浪纹,伴 有篦纹,瓷器外表也刻画有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等器皿则多半腹部有刻对称的牡丹纹。外形非常美观。
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非常复杂,从瓷土粉碎、筛选配料、淘洗过滤到成型修坯、装饰晾晒、素烧上釉等要经过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均会对青瓷的造型、釉色、装饰等产生显著影响。
元代以后,青花瓷开始流行,宫廷不再喜欢青瓷,龙泉窑瓷器内外销售市场也因仿龙泉青瓷的出现、青花瓷的挤压、明清政 府对海上贸易的控制及严苛的税率等原因而愈加狭小,龙泉窑走向衰落。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处州》记载 “价高而微课逐厚,自后器之出于琉田者,已麓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乾隆二十七年修《龙泉县志》也说 “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
龙泉窑是青釉的一种,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首创于南宋龙泉窑,并风行一时。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在生胎上挂釉,釉层较厚,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烧成。
龙泉窑在胎坯的改革中,解决了粗、重、笨的缺点,在质量上完成了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釉色的变革中,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打开国际市场,并为皇 室提供贡品打开了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