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顺序序
幼儿时期母亲常常教导我们兄妹四人有机会一定要坚持把书念到大学,即便将来学业无为,多受教育多读点书积累更多文化总是要好的。不要像她一样是个文盲,瞎字不识一个,自己名字都识不出来,更别提握笔把名字写出来。希望寄托与我们,不论逢年过节就算寻常平日,心血来潮时,总是往香炉里添上一把香,祈愿我等考上大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出生在贫寒农村家庭里,住在拥挤的老土砖房,吃着难咽且不多的糠糟粮食,总是常常挨饿。民以食为天,在那个时代人们为求温饱辛勤努力着,身心投入人民公社运动。母亲到了上学的年龄,那时候好像是免学费,但需要交点书本费,可能是当时家里条件不够,或是受思想的束缚和生活的压迫,无心顾及,没能交书本费。背着舅舅去了学校一两天都只是坐在座位上,而桌面上没有书本。看看其他同学桌面上都有书本,自己却因交不起书本费……读书连书都没有,母亲倍感失落,决定不再上学,回家去了 。后来学校老师还找到家里,跟外婆讲母亲应该要去读书的,而且书本费也比较低,学可以上的起的。当时母亲看见老师来了还往后山上躲起来 ,不敢面对,老师走后才肯下来。后来老师没有再来家里劝外婆让母亲上学,至于不去上学这件事,算是尘埃落定了。母亲在家带舅舅,做农活,一直到出嫁生儿育女,开始做起了伟大和蔼的母亲。偌大个中国在那个年代,得有多少这样的女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进步了。科技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涌现了许多便民的科学生活产品。一类文化程度匮乏的人,叹为神奇。一类稍有文化皮毛的人装着腔,指着简单,方方面面的表面,教你观赏。不知里面结构的复杂,显然不能仔细琢磨。还有一类文化程度高深的人放低姿态,教你运用操作,甚至还可以耐心讲述结构。可叹这类少食人间烟火的人,在你所处环境里你遇不上,你不能太挑剔。
母亲常常向我们兄妹诉讼着当时的无奈,流露出深深的遗憾。把希望寄托于我们,借我们弥补她当年的遗憾。可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只能赋予一时同情。有时心情不好会听得心烦,指责母亲是因为自己当时胆小。母亲听后,或是低头不语,或是心痛也难以言说。对于学习乏味的人,继续坚持读书实属苦恼。有的人想要寻求自己脑补的所谓快乐,会选择放弃学业;有的人相信学问里自有传承和坚持,会营造兴趣,坚持不懈。我和两位姐姐是前者,兄长是后者考上了大学,圆了母亲的愿望。
借着时光的快车捎我到了成年,代价是拦下了母亲的青春,要来了母亲的面容苍老,两鬓斑白。一个人,一座城,拿着缝的错乱的衣服,怎么也打不来临了的那个结。想念亲人时,却又常常欲言又止,表达缺乏情致,书到用时才恨少,还真那么回事。走过的路写不来诗人的山高水长,想抒的情更是拟不了诗人的触景彷徨。只能在这里写上母亲您辛苦了,感谢有您,伴着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