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点击上方收听凯紫读诗
南京古称金陵,历史上关于它的传说实在太多太多。
六朝古都“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秦淮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沧桑的金陵总能勾起文人无限的情思,唐朝就有一位无名诗人,暮年登高,遥望金陵,写下晚唐最出名的登高诗《金陵晚望》,全诗如下: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首诗的作者叫高蟾,具体生卒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他大约是晚唐僖宗年间的人。
自小家境贫寒,勤学苦读,希望“科举改变命运”,却屡试不中。
他的诗虽然思路清晰,形式却十分奇险,兼之内容寡淡无味,经常受人批评,另一位诗人薛能就曾经说:“我要是见到高蟾,一定赏他几个耳光”。
不过他的这首诗却很通俗易懂,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难怪会千古流传。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登山遥望金陵,想起曾经在漂浮的云彩下等待傍晚的来临,也曾在晚霞的沐浴下聆听萧瑟的秋风。
诗人开头便以“浮云”、“晚翠”、“落日”、“秋声”这些景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浮云归暮山,落日起秋声,一种日落西山,秋风凄厉的萧条图景跃然纸上。
这样的残景在他眼前挥之不去,让他的心情烦闷到了极致,不得不发出如下的感慨: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个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妙手,却都无法将我此刻的心情描摹出来。
金陵曾经是六朝古都,见证了吴、东晋、宋、齐、梁、陈这些王朝笙歌乐舞的繁华、衰败灭亡的荒凉。望着那些断井残垣,他不禁想起如今日薄西山的唐朝。
彼时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一直走下坡路,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宦官专权祸乱朝政,整个王朝危机四伏动荡不安,让诗人有种末日即将来临的感觉。
所以这里,他不仅是因自身屡试不中,又逢悲秋季节,更多的是对江山倾颓、王朝衰亡的一种无奈的呐喊。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吐露心境,表达了诗人对王朝大厦将倾却又无能为力的抑郁苦闷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无限”、“画不成”形成鲜明对比,婉转沉郁,将诗人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后令人叫绝。
正如清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所言:此诗佳处在后二句,迥胜前二句也。
然而稍晚他几年的韦庄却不以为然,他在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历史的彩绘后有感而发,写了首《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开头一句便是反驳高蟾的“一片伤心画不成”,他还提出新的观点:有些庸俗的画家是为了迎合当权者才不画伤心之作。
但是你看这几幅画,枯老的树木寒凉的云朵包围住了金陵城,这样的凄凉衰败不就是伤心吗?
他们两人一个认为“伤心画不出”,一个却认为“伤心可画”,看似南辕北辙,其实都是借南朝旧事抒发对如今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深切担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千年来,对于“伤心”是否可画,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后来纳兰容若在他的《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直接引用了高蟾的诗句:“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爱妻卢氏死后,悲痛欲绝的纳兰容若写下了无数的悼亡诗词,这便是其中的一首。
他想借丹青来描摹昔日恩爱的场景,可是刚提起笔,便泪眼模糊,肝肠寸断,以致无法下笔。
其实我一直认为大部分情绪是可以通过文字、图画展现出来的,只是有些极致之情,就是最好的作家、画家也无法描摹。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样无尽的相思绝不是三言两语、三笔两画可以道得清的。
不知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