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与主动发现

王国平

主动学习不是一种学习模式。古人曾有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的刻苦学习者,这是在一种目标驱动下,体现出的一种积极学习态度。

而今,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新的高度上,对主动学习的概念予以新的内涵阐释。其角度是从主动学习的态度构建上以及从教育价值上出发,探讨主动学习的动因与其之不同。

显而易见,过去的学而优则仕和今天的高考均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动因,究其本质,仅仅是一种环境动因;而新课标掀起的学习革命,不仅是方法,关键是教育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种变化和飞跃。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观和学习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使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情感有了明确的归属。用学生自己的话讲,这样的课堂能够找到学习的感觉。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教授说:“不能产生影响的教育不是教育,教育一定要注入情感,不注入情感的教育不是教育。”所以说,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尊重。把“苦学”变成“乐学”,使学习品质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动学习过程,仅从态度的成因上就与以往大有不同,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体现,重要的是对教育价值予以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我认为,主动学习的下个阶段问题就是主动发现。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曾注重为学生学习置疑,交给学生一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并且课堂教学评价的落脚点也放在了问题的结果上。事实上,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更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含金量极高的教育点,那就是问题的发现。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

不久前,我听了本校小学五年级的一节“国际文化课”。这是学校开设的一个校本课程。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自行寻找各种有关非洲的资料,包括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等,渠道是可以上网也可以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课中,当教师向学生们索问时,意料之外的是,孩子们竟然提出了许多五花八门但又极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提出了非洲为什么气候那么热?有的孩子关注了非洲人的皮肤为什么是黑色的?而有的孩子却提出了那么多有关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问题,甚至还有在研究非洲人敲的皮鼓是一种语言等。这些问题尽管有些是稚嫩的,也有些是老师当堂回答不出的,但精彩的是老师能把这些问题又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去讨论研究。的确,有些问题在讨论中没有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但其过程本身就是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现的精神和意识;实践的是,新课标的基础教育思想;看重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习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发展。

有人曾担心,新课标主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学生变得主动了,那么,教师是否就被动了呢?甚至有人在怀疑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诚然,这是一种新旧教育观的冲突问题,也是认识问题。但是,也不可否认,在运行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和把握新课标教育思想时,确实应该注意,有的课堂放得太开了,出现收不住的问题,或者是表面上课堂的主动和互动效应很好,但却存在这课堂主基调偏离的问题和忽视了基础知识层面的把握问题,其结果是,导致教师对课堂的教学失控。这无疑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

但无论如何,新课标所倡导的新教育教学思想是大方向,将情感因素注入到课堂之中,养育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和主动发现精神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