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保命,万般可得:你的静气,是你一生的福气

01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当污浊的水流安静下来的时候,它就能慢慢地变得清澈起来。而某些安静的事物,都会因为活动而变得生机勃发起来。

其实,不管是动也好,还是静也罢,都是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已。

生活中的大多人,他们都在“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忘了“静”的智慧往往更适合人在外打拼。

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已然学会了“动”,可就是难以学会“静”。

不过说“动”和“静”都是生活的常态吗?怎么会出现人喜动而不喜静的情况呢?

因为生活是发展的,人周边的环境,也是有所变化的。那么,人就得到处奔走,心也就变得逐渐颤动起来。

可以说,过分“躁动”了,是当下人的不足。而他们少“静气”的背后,往往会导致一个人的失误和事业上的碰钉子。

那么,唯有“动静”结合,在必要的时候以“静”为主,人才能长长久久地发展自己。

有道是“静存千益,唯静万德。”

任何的德行,都是人从拥有静气的内心中顿悟出来的。任何的人生得益,都是人从静气中收获的。

02

诸葛武侯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管是什么人,如果要想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质,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思维,那么他就要学会身怀“静气”。

一个人,如果要想涵养自己的福气和德行,终究要向“静气”沾边,不能过分地躁动,从而动摇了自己的根基。

曾见过这么一个职员,他刚来到单位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升职加薪,早日能够干成大事。

因此,他每天都很急躁,就算是在做事的时候,也宁可失误多多,而从来没有安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很快,在一次任务中,他出现了纰漏,给单位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所以,他也就被人解雇了。

在解雇那一天,他才明白,他比自己身边的同事做的事情都多,可随之而来的错误和损失也都在增多。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急躁情况下的自己,会做多错多,根本没有发展,而是过分后退。

俗话说:“不进则退”。

大多人都想快速前进,然后有所收获。殊不知,过分前进的背后,是要有“静气”的内心来为自己加持的。

所以说,人要想发展,要想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人就要逢事必静,这是最基本的做法。

03

奇书《菜根谭》有言:“性燥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富自集。”

性情急躁,而且品性较为粗犷,没有细致之心的人,他们不管才华如何,最后的结果,不过是一事无成而已。

相反,那些懂得平心静气,能够涵养内心静气的人,他们自然就会吸引过多的钱财,让富贵都聚集到自己的身边。

这世上的所有智慧,这世上的所有财富,都存在于人的静气之中。

所谓“静能生慧,静能生财,静能招福,静能运昌。”

不管我们要追求哪一方面的突破,最先要做到的,就是“静”守本心。

就像是一个学生,如果他总是吵吵闹闹,不懂得收敛自己的脾性,那躁动的他终究是跟好成绩无缘的。

就像是一个职员,如果他做事的时候总是忐忑不安,内心不定,那么他不管怎么做,都会离升职加薪的情况越来越远。

所谓“清静为天下正。”

这世间的发展,看似是动态的,可要是少了静态的结合,那么它终究是发展不起来的。

04

《围炉夜话》中有言:“博学笃志,神闲气静。”

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并且让自己的神态变得淡然,让自己的心气变得安静。

因为所有本事的背后,都不仅仅是某项技能那么简单,而是内心的追求,而是内心静气的外在体现。

曾有一个小沙弥问老和尚:“师傅,如何才能有无上的智慧呢?”

老和尚只说了一个字,那就是“静”。

在老和尚看来,人间自有万般苦,唯有心静化永劫。

人世间的苦难,那是众多的。而要是人能够让心变得安静下来,不受到外在繁杂气息的影响,那么人就能够突破限制,化劫而生。

安静不是目的,人变得悄无声息也不是追求。真正的静,是你端坐在天地之中,用正气去阻挡邪恶的侵扰。

而后,你又能够迸发出强大的浩然之气。内心如水一般,让头脑真正进入到“悟道”的境界之中。

如此,你就能真正地看到宇宙的轮转,看到天地的变换,看到人间的发展,以不变应万变,后发而制人。

文/舒山有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