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拿什么拯救你?(4)
说绝对解决不了是有点过,但如果限定时间,恐怕就真的完全没有希望,题目太难,费时费力!
三、问题不是摆设,不可回避
我们现在开始分析上一节提到的六个主要问题。
1、气候条件不佳
人定胜天只是说着玩。
重复一下百度说法:阜平县气候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区,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多干热风,夏季高温、高湿、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年均气温为12.6℃,常年积温801.9℃。年均降水量为550-790毫米;无霜期140-190天,地方小气候特征明显。
这个气候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法选择适当的生产季节。
北方香菇优势在于夏季鲜菇的生产,目前知名的几个产地,都有夏季凉爽的特点,平泉、岫岩等地,莫不如此,而灵宝没有这个优势,其靠天的特征就比较明显,灵宝还有个优势是大量的杨树林,树林小气候,阜平没有。西峡、卢氏虽然菇多,但夏季鲜菇质量也不高,倒是高原云南和山西的某些地方,夏季还能出产优质香菇。
阜平夏季高温高湿,完全不适合优质夏季菇的生产,甚至连菌棒越夏都可能成为问题。
别的东西可以外来,唯有气候,根本不可能外来,要克服气候因素,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并且创新方法应对才可能解决,但如此一来,与大跃进模式根本无法兼容。
黄河以北地区,冬季寒冷,大体上是不适合香菇培植的,阜平也很难解决冰冻期的菌棒出菇技术。
春秋两季,虽然气候不错,但这也是香菇价格最烂的时期,因为冬夏两季出菇的尾巴就在此时,因此专门针对这两段出菇季节的栽培几乎没有人选择。
从阜平目前的实际和难处看,问题正在显现。近日暴热,问题爆发!
第一,为了跃进,选择短菌龄菇种,大规模表现爆发出菇和白棒出菇,明显所谓的专家团队对此缺乏准备。
第二,选择架栽方法和小棒,本想出优质菇,结果水分问题吃不住,干棒严重,后期管理难度加大,产量好不了,整体设计有问题。
未料成先料败,乃是做事的不二法门,看来,专家们这一次又砖家了,对困难想的不足,问题考虑不周,仓仓促促,踉踉跄跄,倒霉的不知道是那些闻风而来的公司还是本来就贫困的农户。
2、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阜平发展香菇, 在整体设计方面缺陷甚多。
第一是林木资源缺乏,这不光是原料问题,还是气候问题的成因之一,阜平的实际森林资源覆盖率只有18.62%,同一个资料里却说有35.09%。这意味着地表滞留水分能力的低下,与几个香菇生产大县差距太大,几乎所有香菇生产大县都是林木资源丰富的地方,这并非是原料问题,而是林地形成的地表径流和林木蒸发,是区域相对湿度问题。
光是原料问题倒不必担心,因为河北是水果大省,有足够的果木枝丫资源可资利用。但果木资源的产品可能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更不要说有机。
第二是人口资源不足
长期的贫困也影响了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香菇生产对基础文化要求比较高,在台湾,种香菇的起码是大学生,在阜平,起点要设定为初中生可能都做不到。
中国香菇生产存在集群效应,可以降低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前提是一方面大家沾亲带故,有水平的愿意帮助没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有钻研精神和学习习惯,能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对外沟通能力的小范围领头人,这种人的培养不容易,并且要求一个较大的基数,才能左右扶持周边小范围的生产者。这是中国香菇生产的特殊情况,发展较好的地方,都是由众多这种底层高素质菇农的小圈子集合而成。
第三是技术资源不足
现在阜平的那个专家团,水平问题不好直接逐个指名道姓的评价,反正通占元属于官员而非行家,不管他挂什么职称,那是钱的问题。
侯桂森教授不幸与我一样在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让鄙人很难尊敬,因为本人知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那些教授和普通高校的教授不是一个档次(普通高校教授也很多不咋地)。我们学校的前书记有一次和我闲聊,说宜春学院的书记笑说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水平太烂,弄得他很没有面子,这应该算是承认事实了。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想必不会例外吧?那也是一个制度下的货色,能高明得了么?
(特别说明:鄙人不是教授,也不是高级知识分子,鄙人是中级,奇葩中级和绝品中级,国内不知道有多少,肯定属于濒危种类)
现在实际操作那些公司的技术人士,大部分是寂寂无名的土专家,如果他们承认侯先生的能力,那就不错,但我估计人家宁愿承认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都不至于承认他。我百度了一下侯先生,避免因为我的孤陋寡闻误解其人,结果找不到一篇有点模样的论著,但侯先生却是宣传口的红人,新闻非常多,你懂的!
阜平成立了食用菌研究院,侯桂森出任院长,咱就看侯先生如何解决当前的技术危机吧,希望侯先生不要临阵脱逃,引咎辞职。当然侯先生一定不会引咎辞职,因为我看不出他有这种勇于认错的品格。侯先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一个属于他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http://www.yuqinge.com/gnz/86861.html),据说还辐射了一大片地方,但现在到了阜平,缺的就是林地,没有牛的地方还能吹牛么?
另一方面,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制棒工作也问题不少,据说链孢霉也 来凑热闹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