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养生谈》对张震国医大师养生之道的感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老龄人口占比正在不断上升。据统计,老龄人口已经接近总人口的20%,表明我国已逐步成为老年人口型国家。近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全国老龄工作,在2018年重阳节曾作出重要指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老年人在生理上、精神上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老年人的养生保健问题,需要学者们深入研究,探求合理的措施与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应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在形态方面出现老化表现,头发变白变细、脱落稀疏,皮肤起皱纹,在面部、手背出现老年斑;同时还有视力、听力下降,牙齿松动及脱落,反应变慢,动作迟缓等表现。老年人脏腑生理功能方面也呈逐渐衰退的变化趋势,气血亏虚;尤其是在消极、负面的情绪影响下,更容易出现脏腑功能多方面的失调,导致多种慢性病的产生。国医大师张震研究员倡导运用中医疏调气机理论和方药,调理老年人的身心病理状态,积极发挥治病防病,以及养生养老作用。
张震国医大师经过60余年中医理论研究,受《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及《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等学术思想的启发,并经临床反复验证,创立云岭疏调气机学派,制定疏调汤。在理念上从疏调气机入手兼顾健脾补肾的思想下总结出“一体两翼”治疗理念。疏调汤以《伤寒论》的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基础,以郁金、香附、薄荷增强理气行滞的功效;以丹参、川芎补血养血,活血化瘀;以白术、茯苓、山药健脾除湿;以淫羊藿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填精补髓。全方综合配伍,能够作用于全身多个系统,从多方位、多层次、多靶点发挥综合调节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同时又在此方的基础上衍生出10余个加减方,广泛运用于临床多种病症的治疗,疗效显著。张震国医大师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无私地传授给众弟子及中医学界同仁,以期造福更多的患者,可谓是医者仁心,功德无量!
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疾病,除了运用相关药物加以治疗外,张震国医大师还有很多的养生经验值得分享。
★老年人在饮食上要有几点注意。除了注意饮食营养结构的科学调配以外,还需要把饭菜做得软些,进食时需要细嚼慢咽,以便于胃肠道更好消化食物,也更利于营养的充分吸收,以保障后天之本的来源和及时补充,维护身体健康。
★拥有良好的睡眠是养生及养老的核心。可通过睡前热水泡脚,揉按神门、劳宫、涌泉等穴位;常喝小米粥以和胃安神,或服疏调安神汤;睡前通过意念引导全身放松等方法保证睡眠质量。既睡得安稳踏实,又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安康。
★老年人不适合剧烈运动,但仍需要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吕氏春秋尽数》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动有助于延长生命,人体的适当运动符合自然规律,因此中医养生理论主张适度运动,将恒动观贯穿于养生的具体实践中。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包括人体在内的整个世界,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用气的观点来看,这种运动变化则被称之为气化;气化的具体形式包括了聚散离合,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即是指气的这种不断运动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因此,中医养生所强调的恒动观,并非简单地提倡“生命在于运动”,而更重要是保持运动状态,可以起到增强脏腑功能活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所以建议老年人每天慢步行走,稳步前进,量力而行;也可以选择习练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项目。既能促进气血流通,又能避免身体摔伤之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心正 — 气正 — 形正”的原则来指导修身养性,则能更加健康长寿。中医养生重视邪正关系在人体发病中的重要性;在邪与正两种力量中更重视正气的作用,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脏腑自身的协调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中医养生的各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保养正气,增强体质,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达到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保持平和心态,心胸开阔,遇事从容不迫,泰然自若,能使心顺气畅有助于长寿。心和则百体皆和,气顺则百事皆顺。
★在潜心从事中医药学术研究及临床诊治患者之余,张震国医大师还主动和家人一起做家务,他认为做饭烧菜等家务事也可起到保健养生的目的。通过自己动手,做出可口的饭菜,不仅饱了口福,也愉悦了身心。从事做饭烧菜、打扫卫生等日常的家务劳动,不仅可以起到运动全身,还能增进与家人情感交流,使家庭氛围更加温馨和睦,家人们更加相亲相爱,相互支持,包容彼此,全家人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使家和万事兴,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良好影响,老年人在家庭中也能实现老有所养。
张震国医大师已是93岁高龄,在做学术报告时仍然语言清晰,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记忆力也很好。他的养生经验为老年人养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除了《黄帝内经》中提出多种养生之道和张震国医大师的养生经验需要学习外,还有很多人的理论不得忽视,比如中国医药学历史上一位著名且长寿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他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七卷专论养性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他还提出十二少的摄生观点,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并对与之相反的十二多所造成神志、形体、气血、脉络、脏腑、情绪等方面的多种伤害加以归纳。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