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从左宗棠送曾国藩的挽联说起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92

从左宗棠送曾国藩的挽联说起

原创/闫孟秋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曾国藩挽联,上联是“谋国之忠,用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下联是“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一副挽联既道尽了晚清两个重臣个性水火不容而现实又惺惺相惜的不二关系,同时又折射出两个伟大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怀。
是的,这样的历史人物之间可以对峙不服气,可以心存芥蒂,但在紧要关头,在大是大非面前,同心戮力,尽释前嫌,这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充分认识,对彼此历史功绩的折服,更多的是对对方高贵的生命内质的互相确认。
清代官员人才选拔分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过科举取仕。一般情况下,汉人只能通过这种方法取仕当官。第二类是八旗在编人员或者皇室成员顶职取仕。这种渠道与汉人无关。第三类是通过高官举荐为仕。汉人通过这种渠道入官几率非常非常小。
曾左两人相差一岁,属同时代同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两个人。二人虽然家庭情况大致相同,但由于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两个人的进阶渠道截然不同,对彼此性格和处事方式也有大的影响。曾国藩顺利从秀才到举人到进士,最后进入翰林院接受精英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从思想和行为上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更系统更深刻,加之本人勤于反思,善于学习,在立圣人志的同时自律性强,表现在现实中较左宗棠更为持重,内敛,也更中规中矩。左宗棠在科举路上止步于举人,既失去了接受精英群体影响和完整传统教育的机会,也失去了正常进阶的渠道。因此,左的心里一直绕不开一个“科举情节”,对曾国藩这种顺利进阶而个性较为木讷的人在多种场合多是嘲讽,而曾多是置之不理,一笑了之。在曾的心里有着更大的格局,装着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他有着常人没有的“圣人”志,有着左宗棠不能望其项背的忠臣情怀,不能与之并肩的人格力量,但同时,左宗棠又有着曾国藩也难以企及的硬铮个性,和阴柔深藏的军事谋略。
于曾国藩而言,自认为肩负着锻造一支有灵魂有信仰的军队来拯救岌岌可危朝廷的使命。一方面,他殚精竭虑,深谋远思,把生命的一分一秒给了湘军,给了这个破败腐朽的朝廷。另一方面,他招贤纳士,知人善用,用惊人的识人本领和宽阔的博大胸怀把大批优秀人才聚拢在一起。更让世人和左宗棠折服的是,当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左作为曾国藩湘军的“铁杆”支持者,他更敏锐地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他给曾国藩捎去书信一封,言“神所依凭,德将附焉;鼎之轻重,似可问矣”,曾国藩心知肚明,断然将“似”改为“不”,即“鼎之轻重,不可问矣”,以此明志。随后,又婉拒了湘军核心力量中很多和左宗棠同样举足轻重的追随者的明示和暗示,同时,在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迅速上书朝廷自动裁撤湘军,彻底消除朝廷“尾大不掉”的顾虑。这种“谋”是守住初心的“谋”,是谋一国之存亡,一民族之存亡,谋的是大利益,而非一己之利益,一集团之利益。这种“纳”是肩负历史使命之“纳”,是光明磊落之“纳”,而非朋党比周之“纳”,沆瀣一气之“纳”。
曾国藩一直秉持轻易不用人,用人坚决不疑人的原则,对所有的人,他一旦决定就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并委以重任。在对李鸿章淮军组建、使用以及最后的保留上表现尤为突出。淮军组建他给装备,给强兵强将,对淮军的管理李鸿章既吸取曾国藩湘军管理的先进经验,同时又有自己的管理特点,裁撤湘军他绝对信任地建议朝廷保留了淮军。没有精准的识人能力是完全不可能建立起如此高度的信任感,更不可能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勇军强军。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涌现出了像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郭松涛、彭玉霖等等一大批优秀杰出的军事人才,曾国藩带领他们捍卫了朝廷的安全,坚守住了中国传统文化阵地。故,左宗棠叹“谋国之忠,用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左宗棠虽因个性或者“科举”情节对曾国藩颇有微词,但能清醒地认识清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更能充分认识湘军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和曾国藩个人的理想追求以及根本的人格力量,因此,从辅佐曾国藩担负起捍卫朝廷利益这个方面他没有丝毫含糊和犹豫。他针对曾国藩的个性提出带兵打仗的军事建议,即“集众思,广忠益;宽小过,总大刚”;他在曾国藩靖港之战失败跳江自杀时痛斥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以此警醒曾国藩;在湘军军饷困顿时他积极多方筹措,等,从不存在人心隔肚皮一说。在指出对方缺点时他冷酷无情,言语犀利尖刻,戳到最疼处,打到最关键的地方,这样才能帮助对方回归清醒和理智,才能在纷乱的形势下理清思路,制定正确的措施。虽然两人有过交恶,但瑕不掩瑜。这样的“对手”在某种程度上更胜过纯粹的“诤友”,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和另一方碰撞出强烈的思想火花。故,左宗棠再叹“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
《旧唐书·魏征传》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左宗棠的这副挽联是一副折射着人性光辉的挽联,是一副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的挽联。对于他们两个人的是非功过历史自有评判,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辨别中思考,在思考中吸收,在吸收中进步。作为人,要守住初心;作为朋友,要肝胆相照;作为对手,要光明磊落。也许,这,就是读史的意义吧。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日子就像竹子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冬日

【大荔文学·诗词·闫孟秋】诗觅《红楼梦》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来的路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我家附近有鸡叫声

【大荔文学·诗词·闫孟秋  王凌琴】今日小雪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初冬碎语

【大荔文学·书评·闫孟秋】一草一叶总关“情” ——荐读谭文德老师散文集《草叶集》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渠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一条河,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更遥远的地方去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在河边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朗然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十月一烧寒衣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迎着生命里的那束光好好活着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想起我的图画王老师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食摞”门户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渭水秋涨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劝慰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苍穹之下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知了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借得酒家一壶酒,年年清明年年殇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立秋(同题1)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在山里:听雨,赏竹,吃面

【大荔文学·黄河文化行·闫孟秋】黄河对岸的两个男人

【大荔文学·散文诗·闫孟秋】淤泥说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你说的那些话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阳台私语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说“观复”与“嘟嘟 ——马未都《观复嘟嘟》读后感

【大荔文学·散文诗·闫孟秋】六月最后的呢喃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闫孟秋】“黑帅”老了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仲夏,想起冬天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二十四节气杂写(下)

【大荔文学·散文·孟秋】二十四节气杂写(上)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又到清明,父母总是在某一瞬间跃入脑海,挥之不去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漠北行

【大荔文学·游记·闫孟秋】东北之旅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走进西藏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诗歌八首记《红楼梦》人物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做饭和写文章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上会走

作者简介

闫孟秋, 喜欢用文字记录平淡的生活。有文字在《检察日报》《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等媒体发表。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