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生命的知识与美
时间不断的轻叩明天的门,今天就在叩门声中延伸,站在时间的车上,我是身不由己?还是能操控什么? 黑夜按时来临,黎明成了昨天,昨天的我还在吗?若在,昨天的我去了哪里?若不在,昨天的我不是已经死掉了?
死,原来从没走远,也不从离开,就伴随在我左右。生不断的来,死不断去。如此算来,生的时间是如此短暂,死的时间是如此漫长。以有限的生去对比无限的死,有可比性吗?
既然没有可比性,生死的边界在哪里呢?知识能判断出生死的边界吗? 知识是人们用来梳理事物的手段。
生命是大化流行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文化却不是。
生命与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知识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了知识能很好的谋生活。没有知识也能活一生。
很多人都在讲知识的重要性,但从来没有人敢把知识提高到与生命并驾齐驱的位置。 很多人没有讲清楚或不想搞清楚这2者的关系。搞教育的为了自己的饭碗,无限拔高了知识的重要性,这是害生的。社会上不识字的人很多,她们一样过好一生,满腹经纶博士生导师也有投河的。
在国内,充斥着各种学说,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都是知识的不断整合、扩充过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知识是有用的,扩充到与生命平齐的地步就害生了。追求知识超过生命,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人是需要能力的,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呢?
王国维认为,人的能力包括精神能力和身体能力,“完全之人物”就是精神和身体“无不发达且调和”的人。人的精神能力可分为智力、情感和意志三个部分,完整的教育体系必须包括增进智力的“智育”、强化意志的“德育”、调和情感的“美育”、训练身体的“体育”。在此“四育”中,美育的作用,一是丰富人的感情,“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并养成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作为德育的手段,陶冶人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崇纯洁。所以,美育是人性教养的必要环节,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
王国维所理解的“美育”,不只一种艺术知识和创作技艺的传授和学习,而是守护人性、涵养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方式,这与他介绍并肯定的“人之自身,本有目的”的康德哲学是一致的。因此,“美育”在中国的成立,须以一种现代“人学”,即肯定个体价值、尊重生命和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