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莱阳县的“沽河口之战”,店埠周边百余名团勇阵亡 2024-06-16 12:53:39 在清代,捻军曾两次进军胶东半岛。第一次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自康熙初年于七反清失败之后,至咸丰之前,胶东半岛(登莱二府)大部分区域有近两百年的时间未经兵火。而捻军突然入境,不少州县都措手不及,遭受涂炭。尤其是半岛西部,平地居多,无险可守,死难者众多。当时的平度和莱阳(尤其是莱西片区)都属于这一情形。因此,在民国时期编撰的《平度县志》和《莱阳县志》中,收录了大量“忠义”、“烈妇”的姓名。 (莱西市店埠镇和大小沽河交汇口的位置示意)其中,《莱阳县志》的“忠义”名录里,提到了一位叫做“史鹤九”的武举。他就是在咸丰十一年与捻军在沽河口交战时阵亡。在史鹤九的名字之后,还密密麻麻记载了一长串姓名,共计一百多人。县志在最后面标注道:“以上诸人同史鹤九御贼殉难。”根据县志的记载,这场“沽河口之战”发生在咸丰十一年的八月中旬,当时捻军自即墨方向进入莱阳县西南部。按照现在的区划,就是莱西市西南部的店埠镇一带。这里不仅是莱阳县的西南门户,也是大小沽河的交汇处。相对于空旷平坦的周边,沽河口的位置勉强还算是一处“有险可凭之地”。 当时清廷的正规军不敷使用,地方上抵御捻军,主要靠自己的团练。时任莱阳知县陈恩寿在得知捻军东进的消息之后,提前就设立团练局。史鹤九作为武举,被推选为一支团练的首领。捻军自西南方向入境时,史鹤九就率领麾下的团勇前往沽河口抵御。团练有很强的地域性,参加沽河口之战的团勇,基本都来自店埠周边的村庄,在店埠村之外,还有水口、横岭、沙湾庄等。而史鹤九本人应该也是来自莱阳的西部片区,县志记载他是杨家屯人(不知是不是莱西市河头店镇的杨家屯村),而族谱也提及他出自史济一系(莱西史家疃为祖居地)。因为史料的缺乏,沽河口之战的细节,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从清代对捻军装备的一般描述来看,对方拥有一定数量的马匹、骡子和火器,在机动力和火力上,显然要比临时组织的团练强不少。可能是受到《三国演义》等小说夸张手法的影响,一提到作战,很多朋友就会想到“几十万大军互相厮杀”的场景。实际上,对于一般的战斗而言,几百人对几百人才是常态,几千人对几千人,规模就已经相当宏大了。电影《投名状》中出现的八百人冲击五千人的战斗场景(太时期与捻军相仿),还相对比较符合历史。以此估计,“沽河口之战”,莱阳县出动的团勇应该也就是数百人的规模,而捻军是分股进入胶东,每一股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考虑到战斗结果,捻军规模在数千人的可能性较大。 县志对于沽河口之战的结果,只记载了团练一方的阵亡人数,并没有提及捻军的死伤。从主将阵亡、百余名团勇殉难的情况来看,这场战斗可能是一边倒的形态。对于在战斗中身亡的团勇,县志不吝篇幅,详细记载了他们的姓名和村庄。其中,水口庄阵亡二十人,皆张姓;横岭村阵亡二十二人,刘姓居多;店埠村阵亡十一人,有贾、崔、高、刘、张、钟等姓;大里庄阵亡十人,有李、钟、张、孙等姓;沙湾庄阵亡十人,有刘、李、耿等姓;葛家疃阵亡十人,皆葛姓;由格庄阵亡九人,有李、于、徐、马、孙等姓;此外,南七家、三教、孟格庄、长清、于家洼、甲瑞、院上、前庄扶、后庄扶、大刘格庄、武备、院里、杨格庄、王家庄也各有团勇殉难。武备、院里距离店埠已经比较远了,但仍有人前来参战,也可见沽河口之战的规模。 当时村庄的人口规模比现在少很多,阵亡二十人的水口庄和阵亡二十二人的横岭村(参战者,都是适龄男丁),很可能就要户户挂孝了。战祸之惨,可见一斑。此战虽然未能阻挡捻军东进,但清廷方面后来还是给予殉难人员相应的恤典。史鹤九被追赠“世袭云骑尉”,其余还有一部分下属,也得到了追荫。 赞 (0) 相关推荐 咸丰十一年,捻军过境昌乐,发生在戴家村、牟家村的一场血战 近日,读民国昌乐县志,有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记录了咸丰年间捻军过境昌乐北部时,在戴家村和牟家村共同抵御捻军侵扰时发生的一场血战-- 由于我对家乡的风俗人情,历史传说等比较感兴趣.再说,戴家村和牟 ... 寿光记忆‖捻军与圩子墙 光及周边地区村庄的圩子墙大多修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配合朝廷绞杀捻军"坚壁清野"的产物. 咸丰二年,开始先是太平军"发逆",但还没影响到寿光县境,后来眼看着太平天 ... 镇平历史上出现过的奇异现象 岁月的风沙会把很多过往掩埋,让久远的岁月变得异常荒凉,分外沉寂.那些风沙堆积起来,就是一堵堵墙,阻挡着后人探寻的目光.一个地域的县志会因为某些原因,把很多人和很多事忽略,甚至把许许多多的年份忽略.翻阅 ... 文学原创•小说连载《蜂窝堡》第一卷(24)作者 雪 鹰 蜂窝堡 作者 雪 鹰 第一卷 24 这次伏击白鹭土匪的战斗后来被曹文成编入他的评书<续十屯演义>里,书中,他详细描述了整个战斗的经过. 当湖水吞没如血残阳,天空中最后一抹亮色隐去,湖面 ... 莱阳沐浴店镇#振兴乡村 #新农村 #莱阳 莱阳沐浴店镇#振兴乡村 #新农村 #莱阳 莱阳的两大水系 莱阳境内河流主要两大水系:五龙河水系.大沽河水系. 五龙河水系 五龙河称莱阳的母亲河,是胶东第一大河流.上游有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富水河.墨水河五大支流,于照旺庄镇五龙村西的五龙峡口汇聚后,始称五龙 ... 清代这位画家为画花卉,亲自培植了百余种花卉 2020-09-28 23:36:06·书画论坛liyu 邹一桂(1686年-1772年)清代官员,画家.字原褒,号小山,又号让卿,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雍正五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 ... 清代这位画家为画花卉,亲自培植了百余种花卉,尽得恽寿平的真传! 邹一桂(1686年-1772年)清代官员,画家.字原褒,号小山,又号让卿,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雍正五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 ... 老莱阳县有一支李姓人,在清代的官档中标注“原籍云南” 在胶东民间,明代"云南移民说"流传甚广.信者有之,疑者亦有之. 此前,笔者见过的一些"云南移民"说法,要么是口头流传,要么是私修族谱,总之很少有官方档案(指的是 ... 黑齿 国是 行路 行一 半 白民 國是 念字 念一 半清代河南县丞李汝珍是念字念一半行路行一半 黑齿 国是 行路 行一 半 白民 國是 念字 念一 半清代河南县丞李汝珍是念字念一半行路行一半 清代州县行政运作背后的“大历史” 中国古代始建于秦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至清代臻于完备.在这种行政体制下,所有行政官员均由朝廷任命,而没有自下 而上推举的"地方自治".因此,各种不同层级的政区没有独立地位,与&quo ... 清代藤县诗人苏时学过濛江诗三首 历代诗人咏濛江 编者按:"仁者施教化,诗人咏风流".濛江镇:三江水口的地利位置,造就了灿烂的百越文明:四百年来的粤民开发,打造出繁荣的百年商埠.濛江不但历史悠久,人文也非常厚重,昔 ... 【行走在乾县】乾州守卫战中的范紫东、升允及牛兆濂 乾州守卫战中的范紫东.升允及牛兆濂 乾州蕞娃 乾州守卫战是指辛亥革命爆发后,居住在西安城北郊的升允逃至甘肃,被清廷重新启用,任命为陕西巡抚,引甘肃之兵南下,意欲攻下西安,迎奉溥仪建立偏安西域的小王朝. ... 姜山镇印象:过去莱阳县的“二衙”,如今莱西市的“副中心” 姜山,是莱西市东南部的大镇.笔者曾去过那里三次,一次是在2017年,一次是在2019年,而最近一次就在上个月. 由于204国道修路施工,此次前往姜山镇的途中,导航也带着我们绕来绕去.不过,路虽然是绕了 ... 民国山东乡土教材:《莱阳县舆地韵言》,作... 民国山东乡土教材:<莱阳县舆地韵言>,作为鹤山小学学生课外读物,并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次出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此书再版时,王遯园从其胞兄王孝南所言,增入莱阳历代名人2 ...
在清代,捻军曾两次进军胶东半岛。第一次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自康熙初年于七反清失败之后,至咸丰之前,胶东半岛(登莱二府)大部分区域有近两百年的时间未经兵火。而捻军突然入境,不少州县都措手不及,遭受涂炭。尤其是半岛西部,平地居多,无险可守,死难者众多。当时的平度和莱阳(尤其是莱西片区)都属于这一情形。因此,在民国时期编撰的《平度县志》和《莱阳县志》中,收录了大量“忠义”、“烈妇”的姓名。 (莱西市店埠镇和大小沽河交汇口的位置示意)其中,《莱阳县志》的“忠义”名录里,提到了一位叫做“史鹤九”的武举。他就是在咸丰十一年与捻军在沽河口交战时阵亡。在史鹤九的名字之后,还密密麻麻记载了一长串姓名,共计一百多人。县志在最后面标注道:“以上诸人同史鹤九御贼殉难。”根据县志的记载,这场“沽河口之战”发生在咸丰十一年的八月中旬,当时捻军自即墨方向进入莱阳县西南部。按照现在的区划,就是莱西市西南部的店埠镇一带。这里不仅是莱阳县的西南门户,也是大小沽河的交汇处。相对于空旷平坦的周边,沽河口的位置勉强还算是一处“有险可凭之地”。 当时清廷的正规军不敷使用,地方上抵御捻军,主要靠自己的团练。时任莱阳知县陈恩寿在得知捻军东进的消息之后,提前就设立团练局。史鹤九作为武举,被推选为一支团练的首领。捻军自西南方向入境时,史鹤九就率领麾下的团勇前往沽河口抵御。团练有很强的地域性,参加沽河口之战的团勇,基本都来自店埠周边的村庄,在店埠村之外,还有水口、横岭、沙湾庄等。而史鹤九本人应该也是来自莱阳的西部片区,县志记载他是杨家屯人(不知是不是莱西市河头店镇的杨家屯村),而族谱也提及他出自史济一系(莱西史家疃为祖居地)。因为史料的缺乏,沽河口之战的细节,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从清代对捻军装备的一般描述来看,对方拥有一定数量的马匹、骡子和火器,在机动力和火力上,显然要比临时组织的团练强不少。可能是受到《三国演义》等小说夸张手法的影响,一提到作战,很多朋友就会想到“几十万大军互相厮杀”的场景。实际上,对于一般的战斗而言,几百人对几百人才是常态,几千人对几千人,规模就已经相当宏大了。电影《投名状》中出现的八百人冲击五千人的战斗场景(太时期与捻军相仿),还相对比较符合历史。以此估计,“沽河口之战”,莱阳县出动的团勇应该也就是数百人的规模,而捻军是分股进入胶东,每一股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考虑到战斗结果,捻军规模在数千人的可能性较大。 县志对于沽河口之战的结果,只记载了团练一方的阵亡人数,并没有提及捻军的死伤。从主将阵亡、百余名团勇殉难的情况来看,这场战斗可能是一边倒的形态。对于在战斗中身亡的团勇,县志不吝篇幅,详细记载了他们的姓名和村庄。其中,水口庄阵亡二十人,皆张姓;横岭村阵亡二十二人,刘姓居多;店埠村阵亡十一人,有贾、崔、高、刘、张、钟等姓;大里庄阵亡十人,有李、钟、张、孙等姓;沙湾庄阵亡十人,有刘、李、耿等姓;葛家疃阵亡十人,皆葛姓;由格庄阵亡九人,有李、于、徐、马、孙等姓;此外,南七家、三教、孟格庄、长清、于家洼、甲瑞、院上、前庄扶、后庄扶、大刘格庄、武备、院里、杨格庄、王家庄也各有团勇殉难。武备、院里距离店埠已经比较远了,但仍有人前来参战,也可见沽河口之战的规模。 当时村庄的人口规模比现在少很多,阵亡二十人的水口庄和阵亡二十二人的横岭村(参战者,都是适龄男丁),很可能就要户户挂孝了。战祸之惨,可见一斑。此战虽然未能阻挡捻军东进,但清廷方面后来还是给予殉难人员相应的恤典。史鹤九被追赠“世袭云骑尉”,其余还有一部分下属,也得到了追荫。
在清代,捻军曾两次进军胶东半岛。第一次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自康熙初年于七反清失败之后,至咸丰之前,胶东半岛(登莱二府)大部分区域有近两百年的时间未经兵火。而捻军突然入境,不少州县都措手不及,遭受涂炭。尤其是半岛西部,平地居多,无险可守,死难者众多。当时的平度和莱阳(尤其是莱西片区)都属于这一情形。因此,在民国时期编撰的《平度县志》和《莱阳县志》中,收录了大量“忠义”、“烈妇”的姓名。 (莱西市店埠镇和大小沽河交汇口的位置示意)其中,《莱阳县志》的“忠义”名录里,提到了一位叫做“史鹤九”的武举。他就是在咸丰十一年与捻军在沽河口交战时阵亡。在史鹤九的名字之后,还密密麻麻记载了一长串姓名,共计一百多人。县志在最后面标注道:“以上诸人同史鹤九御贼殉难。”根据县志的记载,这场“沽河口之战”发生在咸丰十一年的八月中旬,当时捻军自即墨方向进入莱阳县西南部。按照现在的区划,就是莱西市西南部的店埠镇一带。这里不仅是莱阳县的西南门户,也是大小沽河的交汇处。相对于空旷平坦的周边,沽河口的位置勉强还算是一处“有险可凭之地”。 当时清廷的正规军不敷使用,地方上抵御捻军,主要靠自己的团练。时任莱阳知县陈恩寿在得知捻军东进的消息之后,提前就设立团练局。史鹤九作为武举,被推选为一支团练的首领。捻军自西南方向入境时,史鹤九就率领麾下的团勇前往沽河口抵御。团练有很强的地域性,参加沽河口之战的团勇,基本都来自店埠周边的村庄,在店埠村之外,还有水口、横岭、沙湾庄等。而史鹤九本人应该也是来自莱阳的西部片区,县志记载他是杨家屯人(不知是不是莱西市河头店镇的杨家屯村),而族谱也提及他出自史济一系(莱西史家疃为祖居地)。因为史料的缺乏,沽河口之战的细节,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从清代对捻军装备的一般描述来看,对方拥有一定数量的马匹、骡子和火器,在机动力和火力上,显然要比临时组织的团练强不少。可能是受到《三国演义》等小说夸张手法的影响,一提到作战,很多朋友就会想到“几十万大军互相厮杀”的场景。实际上,对于一般的战斗而言,几百人对几百人才是常态,几千人对几千人,规模就已经相当宏大了。电影《投名状》中出现的八百人冲击五千人的战斗场景(太时期与捻军相仿),还相对比较符合历史。以此估计,“沽河口之战”,莱阳县出动的团勇应该也就是数百人的规模,而捻军是分股进入胶东,每一股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考虑到战斗结果,捻军规模在数千人的可能性较大。 县志对于沽河口之战的结果,只记载了团练一方的阵亡人数,并没有提及捻军的死伤。从主将阵亡、百余名团勇殉难的情况来看,这场战斗可能是一边倒的形态。对于在战斗中身亡的团勇,县志不吝篇幅,详细记载了他们的姓名和村庄。其中,水口庄阵亡二十人,皆张姓;横岭村阵亡二十二人,刘姓居多;店埠村阵亡十一人,有贾、崔、高、刘、张、钟等姓;大里庄阵亡十人,有李、钟、张、孙等姓;沙湾庄阵亡十人,有刘、李、耿等姓;葛家疃阵亡十人,皆葛姓;由格庄阵亡九人,有李、于、徐、马、孙等姓;此外,南七家、三教、孟格庄、长清、于家洼、甲瑞、院上、前庄扶、后庄扶、大刘格庄、武备、院里、杨格庄、王家庄也各有团勇殉难。武备、院里距离店埠已经比较远了,但仍有人前来参战,也可见沽河口之战的规模。 当时村庄的人口规模比现在少很多,阵亡二十人的水口庄和阵亡二十二人的横岭村(参战者,都是适龄男丁),很可能就要户户挂孝了。战祸之惨,可见一斑。此战虽然未能阻挡捻军东进,但清廷方面后来还是给予殉难人员相应的恤典。史鹤九被追赠“世袭云骑尉”,其余还有一部分下属,也得到了追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