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阴阳应象大论·下篇

天地化生万物的分工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天地之本质为精与浊,精与浊的变化以阴阳统之,天之八纪为:二分、二至、四立。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看似8个,实际上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因此《伤寒论》中有“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也”的说法。
地之五理可看为“天垂象,地成形”之地理,亦为五行之理,总的来说,天为动,地为静,地相对于天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在阳气的不断变化之下,万物以地为营养物质(母)而化生。
故《道德经》曰“有名天地之母,无名万物之始”,而在《内经》中则变成了“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但意义都是一样。
“能者,胎之借字”,所以“能”就是母,也是地,阴提供能量,阳促使其运动,在阴和阳的交融互感之下,万物就产生了。

天地与人体的联系
天地(太素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天气通于肺好理解,肺为人体之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所有的气,都通过肺的一张一翕进入人体。
嗌者,厄要也,为古之地关键之处,于地为理,于人为为咽。咽是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第一道关口,五味化生的关键所在,天地间有形的营养物质,都通过嗌进入人体。
风气是什么呢?是人体的升发之气,风水学中的“风'’就是指“气流”,一个地方要通风好,房屋才不会显得死气沉沉。
雷气为什么通于心呢?因为在古代火是通过雷劈中树木产生的,因此雷为火声。其次打雷促进空气中的一氧化氮结合产生氮肥,有利于土壤的肥厚,这就是木生火,火生土;
谷气通于脾不用多解释,但如今有一个错误的养生观念就是不吃米饭多吃蔬菜蛋白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米饭确实是碳水化合物组成,但是从中医角度讲“五谷为养”
为什么用“养”字呢?就是因为蔬菜都是季节性的,而五谷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吸收了天地的气,这种“谷气”是很养人的,医圣张仲景在护脾胃的方子中都会开一些粳米,小孩脾胃不好可以喝一些米汤,这都是谷气通于脾的应用;
雨气就是肾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地万物都离不开雨水的滋养,对应人体就是肾,肾藏精,中有相火,既起着滋润作用,又起着温煦的作用。
言通者,实因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气是脏形与脏精的中枢。
以天地为之阴阳,暴气象雷,逆气象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所以天有疾风暴雨的非正常状态,人也有厥气上逆的病理状态。
那么什么是正常人呢?就是阴阳交替而不同时并存、阳动阴静的状态。
地上有水液的滋养,在阳气的作用下形成云,云聚而成阴又形成雨,人在热的时候通过阳气的作用出汗以泄热,在受寒的时候通过发汗把邪气排出体外,这就是阴和阳的交替并存。
天地有疾风,有寒风,有暖风,有湿风,有暴风等等。这些风促进着空气的流动,种子的飘扬,地上万物的生长收藏。
人体的气如卫气的固表,如肺气的肃降、肝气的疏泄、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濡养,使人体五脏六腑能够正常的运行。

论人体之治法
文中从望闻问切的角度提出了诊法和治疗的大纲,但单从文义主旨来看,其核心为: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形归气,气生形,气是由形聚集而成的,充足的气又能产生新的形,就好像天地之气形成各种食物,食物入于人体之后又产生人体之精气,人体之精气又奉养人体之形。
人体之中泌别清浊,清者进一步吸收,浊者排出,浊气归天,浊物归地,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圆,因此形不足单纯补形的话就会导致这个循环的壅滞,“温”则气化加快,但不直接影响这个循环,从而起到间接补形的作用。
  •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精食气,气食味,味伤形,气伤精,精与味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味是产生精的来源,一方面提示我们在伤精之时要从源头补以有形之物,一方面还要注重气化,因为“阳之汗,阳之气”,天地阴阳,始终是以阳来推动这个循环的过程。
  •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上述两条是在讲虚症,这是在讲实证,实邪的处理原则是什么呢?也是味形气的关系,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所以任何邪都要通过上文讲的“气形循环'’,或有形之邪化为气,或无形之邪化为汗排除体外。
如周身骚痒之风邪,骨节疼痛之寒邪,均散之以为汗;全身发黄之湿邪,导之以为尿;经络阻滞之有形瘀血,皮肉之疔疮痈肿、以汤药缓缓消之于无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