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亩的主题农场,如何年入1000万?

农场主+

第1751期

农场到底该多大,各人看法不一,就源味君来说,我一直喜欢小而美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提过一个观点:干农业,基本上500亩是生死线,超过500亩,能做成功的很少;50亩是理想线,核心区域的打造50亩就够了,超出越多,越难掌控。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理想型的50亩,怎样打造才能精致而美好,最重要的是盈利能力强。老规矩,还是分享案例,我们从成功经验中找到借鉴之道。

靠一个瓶子,一年吸引10万游客

在台湾的宜兰县员山乡,有一个以“水草”为主题的农场,占地面积仅50亩。

老板徐志雄最早是做鳗鱼养殖的,因为鳗鱼的销路一路下滑,无奈之下,徐总困中求变,开始发展水草养殖,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

虽然销量不错,可是纯一产,利润有限,一年只能赚个三四十万,这并不是他理想的收入。

2002年,他开始打起了转型做休闲观光农场的主意。

从以前单纯的水草养殖,扩大到拥有水草文化馆、户外园区、生态观察区、水草餐厅、水草商店、DIY区……

兼具观光、休闲、教育、娱乐等功能齐备的复合式休闲农场,俨然是一座水生植物的绿色主题乐园。

水草生态瓶

水草餐厅

水草主题美食

水草商店

水草商店贩卖水草相关商品,DIY生态瓶、DIY魔术花等,还有可爱的水草公仔造型。

水草文化馆

水草文化馆作为科普乐园,手工制作水草瓶,传递生态理念

利用水草、夏威夷火山虾以及消化菌构成生态循环结构,构成一个自足的微型世界。

农场将生产、生活、生态整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水草文化符号。

馆里除了展出国内常见的观赏水草,大家平时少见的食用水草、药用水草在此也能认识到;有趣的生态球原理、藻球介绍,它们以多种你想象不到的特殊姿态出现在你面前。

水草邮便站

除了水草的静态展出,这里也可以是小朋友戏水的天堂,一整排的古式打水机随时恭候!

生态瓶DIY

徐志雄所开发出来的“生态瓶DIY”体验活动,大受欢迎,可以说是改变农场命运的一个项目。

他说:“小时候这里都是鱼池、田地,我做梦也想不到,现在游览车竟然会开进来,一年就有10万人为了生态瓶DIY而来!”

借鉴之道:

围绕小小水草,深度开发各种与之相关的创意产品;

农场体系丰富,包含“看、玩、吃、学”;

以水草作为设计元素,将“极简”、“情调”与“建筑融合自然”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将小小的水草引入园林观赏造景和百货、博物馆等,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互相促进。

种植园每年只做一季,却有2万游客光临

在我们很多农场削尖了脑袋想着如何克服淡季,怎样上更多项目才能赚到更多钱的时候,有一些农场在刻意制造淡季。

在他们看来,这是尊重农业、尊重自然规律、坚守情怀的选择。

在台湾被誉为“草莓之乡”的大湖,有一家占地面积约60亩,名字很朴实无华,就叫“山顶果园农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这家农场却能沉静下来,每年只做一季,从头年12月到次年的4月,大概四到五个月的时间,农场年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

农场30亩种植草莓,另外30亩种植椪柑。

在台湾草莓种植业,山顶果园农场就独占了1/6的份额。

农场将草莓离地栽种在高架上,其高度符合人体工学,种植不用弯腰防止长骨刺,下雨天高架排水草莓也不会烂在地里,且可以利用空间多层种植。

这不仅有效解决了想扩种但土地有限的问题,而且高架种植更节省成本。

每一条十余米长的种植槽里,都埋设了小小的喷灌管道,灌溉和营养液都通过电脑操控进行,这样既省去了人力,也避免浪费。

山顶果园农场主人范锈龙继曾荣获台湾十大神农奖,在2017年更取得了台湾首张【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这同时也刷新了台湾农业新纪录。

种植出来的草莓,果实漂亮硕大、味道甘甜、香气十足,更获得了以甜度、果型、色泽、口感等标准获得大湖地区草莓评鉴头等奖!

山顶果园农场的成功,再一次证明,做农业,踏实做好品质是唯一的王道

农场的一角,栽种许多鲜艳美丽的草花,另辟简餐咖啡区,让游客在新鲜空气中欣赏美景、品尝美食。

除了水果自产自销,从94年开始,范锈龙重新规划了自家农场,开放观光果园,发展特色风味餐饮,另辟简餐咖啡区,让游客在新鲜空气中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结合擂茶、捣麻薯等客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将传统产业发展成观光休闲农业。

“这就是较早的农家乐。”范锈龙很高兴自己的先见之明,如今,这项收入已占了他全部收入的九成。

借鉴之道:

干一行爱一行,沉下心做最好:山顶果园农场是台湾神农奖的获得者,自己繁育种苗、自己钻研种植技术并牵头培训,种出了最好吃的草莓;

多种草莓衍生品的开发,提升效益产业链。草莓做成的各种副产品,像是草莓酱、草莓酒、草莓酒香肠、草莓酥、草莓牛奶糖、草莓泡芙、草莓醋等等,衍生品不仅可以作为副食品,实现商品收益,又能丰富到此游玩的游客的体验。

一个月6万人打卡,运营一年多就盈利

严格来说,袁夫稻田并不算小,加上全部水稻种植的面积,大概有800多亩。

然而,它的核心区域只有50亩左右,而正是这50亩的创意与用心,让它运营几个月就成为人们疯狂的打卡地,运营一年多,就开始盈利。

走进园区,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个超级上镜的农场

一列停在稻田边的绿皮火车,一下子就抓住了游客的目光,这就是诗与远方啊。

到了夜晚,它是这副模样,美得如梦如幻。

它当然可以是必备打卡点。

也可以是泛着诱人香气的餐厅。

还可以是令人尖叫的民宿。

说起袁夫稻田的网红民宿,算是无心插柳之举。

袁夫稻田的主人袁勇刚原本回乡,一心只想做个种水稻的农夫,根据自己的需求搭建了一间办公室。

没想到在朋友圈一夜爆红,引来6万人次的“围观”,这才顺势而为,有了现在的民宿。

天空之境

星空帐篷

三角木屋

民宿是如此清新动人,连就餐的环境都这么唯美浪漫。

每一道食物都力求精致、好吃。

大米体验中心

举办农夫市集

很多农庄主,总觉得城里人来乡下,就要体验乡下味,他们将此解读为土味气息,想尽办法去建一些“土掉渣”的建筑,去做各种人们不感兴趣也看不懂的文化体验项目,这是念歪了经

而袁夫稻田,注重的是浪漫的田园情怀,不是纯粹的乡土气息,你们尽管去做文化做历史做乡土,我只负责美,让所有来这儿的人,都被这样营造的田园美感所打动。

能做到这一点,还愁不能盈利吗?

借鉴之道:

老袁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将一片荒田打造成现象级的网红农场。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目前的成就,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创意,不光是稻田与民宿、火车与餐厅的搭配,更在于他对细节的把控,从产品质量的把控,到景观的打造,再到餐饮和住宿的体,每一处的服务都让人能感受到主人的用心。

这样一个“高颜值”的农场,让你感觉表里如一的服务和体验,再加上拥有鄂、赣、皖三省交界处的地理优势,想不火都难。

编辑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屉

(0)

相关推荐

  • 采摘

    去郊区 去采摘 去到草莓的果园里 要轻轻的,轻轻的 要小心翼翼地 那红红的草莓 娇娇嫩嫩滴 那草莓 个个红 串串美 那绿叶 翩翩起舞 如同进入了仙境 澄清开阔 心旷神怡 幸福惬意 那思 那想 那情 徜 ...

  • 实体店8大引流方案,新手创业如何年入100万?

    实体店8大引流方案,新手创业如何年入100万? 不管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的实体店,相信很多商家都会面临"如何引流"这个问题.实体店没有客源,如何做好引流?下面ideaTank恐龙爱迪 ...

  • 10亩的“小农场”,如何年产值5000万?

    农场主+ 第1715期 很多农业人大概都深有体会,规模效应在农业上往往不奏效,50亩的你能干得风生水起,换成500亩,会发现完全不是投资追加10倍那么简单. 每每和身边想要投身做农业的朋友谈起,我总是 ...

  • 如何年入100万?3个金融思维模型

    秦小明 让一部分人先懂金融 前几天有人问我,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大概现在都是什么收入水平.我快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身边比较熟悉的朋友,报出了一个数字: 平均一百多一年吧. 这大概是硕士毕业五六年的平均数 ...

  • 农村有10亩地,如何才能年入10万?是异想天开还是能够实现?

    #三农发文挑战赛# 有时候我是特别佩服一些网友的"清奇脑回路",这不又有网友来给郭郭出难题了."家在农村,有10亩地,如何才能实现年入10万的梦想呢?请郭郭指教.&quo ...

  • 如何年入20万?

    如何年入20万? 1.早上5点-8点 有知识.有技能.有才艺的人:早起开始写文章.做直播带货.做图文带货.做知识付费.录制音频课程.做设计.做软件开发.写代码等等. 没知识没技能的人:抛头露面在自媒体 ...

  • 一家50平的小饭馆如何年赚120万?

    一.少即是多--"我的小饭店只卖25种菜" 在他那个农贸市场,类似的小餐馆有十几家,每一家的小炒也即菜品都在50样以上,多的甚至达到百八十种,而他家,只有25样. 为什么只做25个 ...

  • 打算放弃经营的农家乐,转型后年入1000万,创始人说成功分3步走!

    现在的农庄,最让庄主们头疼的事儿,不会运营,干了一年下来一算账,白干了!全给手下人和周边的农户打工了!甚至自己还亏钱.其实,做农庄要走市场化路线,每个部分都要很精巧. 那么,如何运营好自己的农庄也是每 ...

  • 那个被叫脑瘫的“傻子”,已经年入1000万了

    本文授权转自:艺非凡 ID:efifan "他连狗都不如." 从被骂"脑瘫",被嘲"傻子",到年入1000万的创业者. 面对央视的镜头,陆鸿 ...

  • 那个被嘲脑瘫的“傻子”,已经年入1000万了

    "他连狗都不如." 从被骂"脑瘫",被嘲"傻子",到年入1000万的创业者. 面对央视的镜头,陆鸿扭着僵直的脖子,口齿不清却掷地有声: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