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随笔】论读书

论读书

文/卜凡



母亲极爱看书,幼年时的我便随了母亲一道看起书来,这习惯养成后,直到如今就在也没有更改过。

母亲看书是无声的,幼年时的我,一见到母亲拿起书来,也会装着样子大声就朗读出来,很多生字不认识,也不管对不对,跟着拼音就照葫芦画瓢的念,根本不问会不会吵到母亲又或者会让母亲偷笑了去,只因为那时看书都是存了私心的,一方面是我喜欢朗读,另一方面也是便于记忆,总觉得这样母亲会听到,就会夸奖我,可母亲每每于此都作不动声色、无动于衷状。只当我通篇念完后,才停下来她看书的进度,悉心指出我读书时所念到的错字和不懂的释义。但久而久之,母亲这样的方式并未叫我气馁了去,反而越来越让我沉迷于书中的世界,以至于后来的后来,也不知哪一日就豁然顿悟——读书是自己的,和他人并没关系。虽然母亲的夸奖依然很重要,我却再也没有在其面前显山露水似的炫耀般读书了。

一位伟人说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读书亦如此,要有求真的态度来做踏实的工夫。要一步一个脚印,把读书这个好兴趣、好习惯培养下来,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把基础打下来。这是读书的开始。

但读书也一定要有选择的读,虽然我通常并不局限看书的类目,但我仍然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要有选择的看。在我的观点里,其实正统的书,和广义上说的杂书,都是我会去涉猎的。我对书本身的定义并不会以个人爱好作为前提,我通常只要求这本书里能有好句子、好哲理或者是好的社会三观教给我,在我的定义里,这就是本好书。也值得推荐友人一起来阅读的。而在选择书的时候,真的就是百家口味,不尽相同了。

书中的世界,就是一部部百科全书,你必然抱着一颗敬畏和谦逊之心,才能够有所学,并且,也一定会学有所成。

孔子在为政这一篇里谈到读书,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上升到读书的更深一层意思了。只因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孔子在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所以白岩松也曾说:读书久了,你就会信一些东西,会有了一颗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你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可以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不可逾越。

所以读好书也就如同,夏雨春云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是美的一种享受。这是物质或者财富都无法供养的一种精神食粮。所以读书久了,自是趣味横生。这趣味却是莹莹之火形成的燎原之势,应当要惺惺惜之的。

林语堂说:“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想来若是余生能如此过活,怕是连神仙都是要羡慕的事儿吧。

凭虚御风,遗世而独立。常说读书读到最后一定是孤独的,但我觉得,读书读到最后,你的生活一定是宽广的、有着厚度的,你的精神认知也一定是有着高度的,而你的生命,也一定更趋向于平和。

当然,如果不是幼时基于好奇的探知书中的故事,我根本无从得知原来一千零一夜这么丰富的故事背后,竟有着如此温柔而又有智慧的山鲁佐德这样的女性形象,如果没有十八岁时喜欢上诗歌和散文,我也不可能从诗歌和散文中得到慰藉。二十多年来,诗歌和散文拯救了我愈渐干涸的灵魂。所以乔治·马丁也曾说,读书的人在死之前能体验1000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而我在目前已活的九千多个日夜里,大抵在书中也是个至少能活了几百种人生的孩子了吧。读书,让我觉知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系,也让我在感叹人生百态的同时,更自知自身的不足。至少在往后的人生里,能够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不人云亦云,一直保持清醒的立场和坚定的信仰。读书让我们精神文明。

这么多年,论读书,我常会觉得, 每日近书,便如入其境,虽当时思之不能得,索性任它去,但经年过,便会偶感无形间于四肢百骸、一行一动中折显出来。读书之趣,大抵如此,当时未觉月有圆,而后常觉甘之如饴。虽有忘形,但其意已深远。正所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观月。

本文作者:心素如简FLOWER店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