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被骗,杨振宁的字不是这样,这才是真迹
在国内科学家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就是杨振宁了,原因是人家本身就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再加之他曾以82岁的高龄娶了28岁的翁帆,就更出名了。老夫少妻本就是普通人的话题,何况还是誉满世界的大科学家,杨先生不想成为焦点都不行。但是有支持就有反对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传言说是翁帆被杨先生的书法吸引,才决定嫁给他的。
看过这些所谓吸引翁帆的书法,说实话真的不错,学得是欧体,乍一看有点儿像田楷,不过仔细分辨还是能够看出来有些许不同。这些署名为杨振宁的楷书作品,点画比较有力,整个字显得比较瘦长,结体上也比较生动,有相当的功力。落款的行书也很有法度,明显也是下过功夫。
网传杨振宁作品
如果说不是专业人士,写到这个程度还是不错的。换句话说,如果真是杨振宁先生写的,就很值得称赞了,一个大科学家没有时间练字,还能写得这么好,的确能给他的个人形象加分不少。不过略加分析就知道,这字绝非是杨振宁的手笔。从书法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字明显的带有专业人士的习气,不可能出自科学家之手。
网传杨振宁作品
专业人士由于平时在这上面下得功夫多,在境界没有提升之前,多多少都会有习气。比如说,无论是点画还是结体,都带有明显的规律性,也就是缺少变化。这是受制于规矩和法度的结果,显得不那么自然。开始阶段也必须如此,清代书论家朱履贞在《学书捷要》中就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既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无往不通。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这里的筌就是书法中的规矩、法度。
清代 朱履贞《学书捷要》语
这也说明,多数专业书家在特定阶段,都有造作、设计的成分在里面,只有继续下功夫,境界再进一步提升,才能把这些体现美学理论的规律给化掉,也就是朱履贞说的“得鱼忘筌”。抓到鱼就不能再盯着抓鱼的工具了,到这一步也才真正开始了自然书写,书法的味道随之慢慢出现。
业余书法爱好者,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很有天赋,但在临帖上下得功夫少,不会形成一些固定的写法,无论是点画还是结体,都很少有规律性。这样的字更接近自然书写,有一定的韵味,只是比起真正的书法大家来,这种字虽然有真性情,但是却缺少了法度,并不是上乘书法。而杨振宁先生的字就应该属于这一种,有性无法,与前面有法无性的楷书作品大不相同。
杨振宁真迹
网上还有另外一些杨振宁的作品,明显就没有法度,但不失生动自然,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很少练书法的人写的字。算不上好,也不是太难看,就是一般的水平,这恰恰是杨先生的真迹。显然,杨振宁在书法上没有下过功夫,甚至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一些科学家,比如钱学森都差得太远。
杨振宁真迹
所谓“翁帆被杨先生的书法吸引”,从而爱上了他,不过是崇拜杨先生的人替他编了一个浪漫的故事而已。当然也可能是楷书的原作者想借杨先生出名,毕竟这种与田楷极为相似的书法,想出名太难了,因为学田楷的人据称有八千万,而能写出自己风格来的,几乎没有一个。没有独特之处,想让人记住那真是势比登天。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恰好重名也好,蹭热度也罢,网上署名杨振宁的楷书作品,太过专业反而证明并不是杨振宁的作品
作为一位知名科学家,字写的什么样实在是无足轻重。科研成果才是科学家的立身之本,当然,吸引翁帆的也一定不是什么书法,而是杨先生的学识。编这种才子佳人的故事,太老套了。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