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辉丨江山多嬗变 姜山壮山河(七)
(一)地理上的姜山姜水
大中华的姜姓虽然出自多源,但最根本的源头则是炎帝神农氏。但神农为什么姓姜呢?这实际上与地理文化有关。《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从这资料中可知,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为姜姓,而以姜为姓则与古地理学上的姜水有关。但姜水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今天的那一条河流呢?这就又涉及到古地理学文化的范畴了。关于姜水的地望,长久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姜水即岐水,位于今天陕西省岐山县与扶风县交汇处,是渭河的一条支流,长度约为43公里,流域面积234.4平方公里。此事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详细说明。而另一说法中,姜水是指今宝鸡市谓水之南的清姜河(原名为清涧河)。明代著名翻译家、发明家李贤等撰写《大明一统志》对此进行了考证。两种说法各有古籍与古迹为证,历史上都不乏拥趸者。由此看来,姜水是渭河中上游一条支流并不存疑,所争议者是那一条支流而已。当代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也颇具说服力,就是两条争议河流一在渭河北,一在渭河南,相距不足百里,而炎帝“长于姜水”之说法,已经存在数千年,也就是说,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炎帝带领早期先民,放牧、种植为生,后代在渭水河畔繁衍生息千年,这一过程当中不可能固定在一处不动,而是有一定活动范围和空间,这一活动区域早已超出百里,因此,两条渭河支流本来都是与姜姓有关的河流,或同时,或有先后,但均称之为姜水。由于姜水之名早于文字记载时代。所以才会引发后人,为此姜水争个喋喋不休。但炎帝之得姜姓,与早期生活在姜水流域有关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这一中华古老姓氏得姓源于地理学上的河流是不争事实。
有道是山水相连,既然中国地理上有姜水,那么中国地理上是否有姜山呢?回答是肯定的。
江山原是天下的代名词,姜与江谐音,姜山一词就产生了,别只认为这只是一字之差,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姜山与江山相比就缩水了,中国当真有叫姜山的地方,
在当代中国比较知名的姜山有两处,分别位于山东青岛莱西市和浙江宁波鄞县。莱西姜山镇位于莱西市南部,距离市区20公里,东与莱阳市相接,北与望城办事处交界,西与夏格庄镇接壤,南与即墨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7公里,总面积122平方公里。鄞县姜山镇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平原,是纯滨海平原水网地区,总面积8475公顷(包括水面积),占总面积96.6%,平原海拔高程在1.9米至2.4米之间。整个平原地势低平,土质较黏重,传统产业为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历来是市、县(区)重点产粮镇。两座姜山镇的规模也十分类似,莱西姜山镇共辖57个行政村,鄞县姜山镇下辖行政村55个、社区居委会5个、淡水渔业社和良种场各1个。
这十分有意思的是两座姜山许多地理名称都重叠,简直有点孪生味道,它们现在的名称都叫姜山镇,而在解放后的名称都曾经叫过姜山乡、姜山人民公社。鄞县姜山乡始于1949年5月至1959年。莱西姜山乡的名称则更早,始于民国23年即1935年,当时县治曾驻姜山乡姜山村,而在民国二十九年即1941年此地属于五龙县姜山区,姜山区的称谓虽经历变改朝换代,但一直沿用至1958年。
莱西姜山镇被称为姜山人民公社是1958年9月至1984年,鄞县姜山镇被称为人民公社是1959年1月至1982年4月。两地历史虽然都十分悠久,宁波鄞地得名古远,春秋时期属于越国,战国中期属于楚国,鄞地置"县"始于从秦始皇时代,秦皇25年即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前一年,此地始设县,但此时尚未有姜山之名。两个姜山镇相比较莱西姜山镇历史则更渊源更加深厚。历经、陶唐、有虞属莱邑地,商、西周时属莱子国,东周属齐地东境即墨地。秦属齐郡东境,西汉属邹卢县,隶胶东国。东汉属挺县,魏晋时还属挺县。北魏属长广县。隋时属卢乡县,唐时属昌阳县。五代时改昌阳为莱阳,宋、元、明、清而下,一直属莱阳县。直至民国。
虽然当代人对宁波的姜山并了解不多,但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人心目中则家喻户晓,那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与姜山镇毗邻的地方——高桥镇。有道是:“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您不妨“梁山伯庙”到一到,顺路“姜山”走一遭。
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丰富多彩!地理上的姜山姜水也是山不转水转的,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扩展文化领域,走上姜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变成智慧之姜、正义之姜。
(二)一桶姜山的悲壮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大寿,文武百官均视此为讨好皇帝的机会,争先恐后献出奇珍异宝厚礼,以博取皇帝欢心,然而礼压群臣的并非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珠玉,而是刘罗锅献给皇帝的一堆生姜。为什么?刘罗锅将一堆最不值钱的姜放在一个桶里,堆放成山形,号称是一桶(统)姜(疆)山。这正暗合了皇帝好大喜功,要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皇帝自然龙心大悦,厚加封赏,刘罗锅这一举动,把捧着无价之宝的满朝文武鼻子都气歪了!很显然,极普通的姜,在此时的金銮殿上,不仅身价大增,气势超越奇珍异宝,而且已经俨然已经摆脱了植物界一员,生活中调味品的范畴,升级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变异成为了官场文化中打压臣僚的利器。
实际上所谓“一桶姜山”这种说法并非是编剧首创,中国民间早就有这一说法,只是其原本含意并非如电视剧中那么充满智慧与诙谐。在民间“一桶姜山”的真正含意更主要的是带有讥讽嘲笑挖苦的意味。其原话是:“一桶姜山笑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残酷与暴虐,特别是清朝后期的一系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卖国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更是陷入了深重灾难之中,普通百姓生活尤其困苦,怨声载道,凋敝民生与残酷社会现实与大清统治者追求的所谓江山一统形成巨大落差,完全南辕北辙,因此“一统江山”的“统”与“江”在民间被利用中国字的谐音而置换成了“桶”和“姜”字,虽然发音未变,但含意则被完全矮化扭曲,皇帝的宏图大志在民间俚语时被矮化成了市民的其貌不扬的生活常用品,清王朝希望的一统江山、子孙万代,其结果就是狂妄自大、愚昧无知的代名词。“一桶姜山笑大清”既是对封建统治的揶揄嘲弄,更是对满清黑暗统治的一种控诉,因此它成为了代表人间正义呼声的俚语,深得民心,所以流传甚广。
实际上有关“一桶姜山”的说法还有一个版本。它可以被称之为有关“一桶姜山”最正直、最高大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1900年,发生地点是在河南开封,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大相国寺的主持智清长老。
据说,当年8月份,洋鬼子攻占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等仓皇出逃到了西安,后因李鸿章向洋鬼子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满足了侵略者的野心,使京城恢复了平静,慈禧得以动身回京,回程上忽然心生到开封一游之心。开封地方知府闻知,立即动了歪心眼,将此次视为一次讨好敛财之机。于是张贴布告称“圣上驾到,凡銮驾经过的街道须用红毡铺地、门上挂彩,全城妇孺倾城而出,头顶明烛路旁跪迎,无论贫贱富贵按人头,缴纳白银二两,以为敬献老佛爷贺礼,如有抗命不缴者,严惩不贷。”官府这一行径,将本已赤贫如洗的开封百姓整得叫苦连天。开封大相国寺的长老智清是个有正义感的方外高人,闻知官府行径非常气愤,激起大悲之心,于是心生一计,找到知府说,相国寺有稀世罕见的镇寺之宝,如果知府大人可以收回向全城百姓征收的二两白银之命,他情愿将此镇寺之宝献给老佛爷。知府暗思,若是得此无价之宝献给老佛爷必能讨得老佛爷欢心,自然较之奉上银两荣耀面倍,这对于自己升官发财好处多多。于是当即下令不在强征百姓银两。当慈禧銮驾来到开封时,知府就立即向慈禧大献殷勤,并说已费九牛二虎之力劝动相国寺主持将镇寺之宝献给老佛爷,慈禧闻听,喜出望外,立即马不停蹄,直奔大相国寺而来。慈禧落座后,急忙召见智清:“阿弥陀佛,今日老佛爷驾临敝寺,真是蓬荜生辉,光耀佛门,现将镇寺之宝献上,请老佛爷笔纳。”慈禧闻听智清如此说,脸上笑开了花,智清示意僧人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老佛爷面前,慈禧双眼放光紧盯着木桶,急切想知道镇寺之宝为何物?嘴上还不住的说道:“方丈慧心可嘉,慧心可嘉啊!”智清来到桶前,口中说道:“敝寺开山千年、香火旺盛,全仗此宝庇佑,今日献予太后,也是佛门幸事”言罢掀起覆盖在桶上的黄绫绸。众人望去,大吃一惊。只见桶中那里有什么稀世珍宝,就是大半桶土坷垃,土堆尖上,长着一丛生姜芽苗。慈禧一见,怔在当场,脸色由黄变绿、由绿变紫,勃然大怒:大胆智清竟敢戏弄本宫。该当何罪?”智清仰首挺胸、哈哈大笑,朗朗说道:“自古土为国之宝,如今国破山碎了,江山未遇贤明主,所以国宝变姜草”。
此刻的姜已经超越了所有植物、医药、文学、历史、艺术诸多文化属性,已然升华为正义的化身,中华民族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精神的载体。
若是谈及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里,有哪一种能够蕴含有多种文化元素,能够成为跨越多种学科、集多种知识、文化、历史之大成者,愚以为当首推“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者。
本文名为《文化多棱镜 纵横闲侃姜》,通过一支粗糙秃笔,掀起罩在多维“姜文化”头上的层层面纱,我们真切感受到,“姜”所具有的文化多元性是那样的丰富,“姜”与中华民族历史及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那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姜”实质上,就是中华文明在一个貌似普通、常见的植物、中药、姓氏上的超浓缩影子。纵横驰骋于“姜的世界”,怎么能不让人更加深刻的领悟出,什么叫“平凡中见伟大”!怎么能不让人更加激发出我们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无限厚爱。姜属于我们大家!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