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丨赵州故事:桥寺遗风传古今
河北赵县,古称赵州。既无名山也无名水。然而,就是那么一座平原小县,只因出现一座享誉中外的古石桥,出现一座首推“生活禅”的千年名刹,出现一位用“吃茶去”三字点亮智慧人生的赵州和尚,便显得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成就了青史美名,也让芸芸过客离去后,感念不已。
那日,我伫立于古石桥上,痴痴地望着缓缓东去的洨河,思念隋代能工巧匠李春。通常来说,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或功名显赫,或籍籍无名。有多少人能留下让来者追怀、让后人感叹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存?这位造桥奇人做到了!尽管他没积累万贯家财、未能封侯拜相,也没有在史册中留下他造桥之外的任何记述,但他的名字被后人永记,他的作品在海内外传扬。至今,他依然昂首屹立在周边梨花似雪、身旁翠柳如烟的赵州桥畔。他目光凝注、若有所思,让多种发型、多种肤色、多种语言的远来客抬头仰视。
我看到,一手举旗、一手拿着话筒的导游,娓娓动听地解释赵州桥上的蹄印与车辙。聚拢的游人们一脸兴奋。印痕的确很明显,似乎骑驴的张果老和推车的柴王爷刚刚从桥上走过。人们俯下身来,抚摸着泛出黑亮色的千年印记,饶有兴味。
我忽而想到,一段与赵州桥上印痕相关的、值得回味的语句,那是缘自唐代、与古石桥相距不远观音院中的一段问答。而今,这座始建于汉代的观音院早已更名,成为柏林禅寺,但这段对话在赵州桥周边萦绕千年,始终被当地人原汁原味、津津有味地传诵着。
那天,一位僧人凑近闭目静坐的“赵州和尚”从谂大师,想以问询赵州桥为由,讥讽禅师倡导的“生活禅”。僧问:“久仰赵州大石桥,怎么我只看到一座小小的独木桥?”师反问:“你只见独木桥,难道未见到大石桥?”僧问:“大石桥有何用处?”师答:“度驴度马。”
我很想用一段参悟者的文字诠释这段偈语:赵州桥上的印痕,就是“生活禅”的真实写照。君不见,千百年来,赵州桥默默无声地服务于南来北往的行人、游人以及商贾物流的车马。它历经风霜雪雨、俯身承受着驴马踏、众人踩,始终无怨无悔。恰如真正的大德禅者。
想到此,我便从赵州桥走下,穿过熙熙攘攘的赵州古街巷,来到县城东南方的柏林禅寺。
与大多古刹相同的是,这座古寺历经千般劫难,历经多次毁损和修复,千年香火一直延续。与大多古刹有所不同的是,这座古寺的汉柏,在苍郁清香中蕴含点点禅悟。而今,柏林禅寺经过精心修葺,面积、规模、色彩可谓登峰造极,柏林寺的古柏,至今依然苍翠,傲立于斯。
一幅久远的画面由远而近:明晨古寺,初日高林,唐代玄奘法师神情庄重,从长安缓步走来,在柏林寺前身——观音院一株翠柏下停步,翻开飘散着墨香的经卷默诵,精心参学《成实论》。这位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在西天取经之前,要进一步滤清五内的杂念,致使心如月儿明。200余年后,唐代从谂法师从山东定陶一路化缘而至,驻足观音院,在柏林阵阵清香中,以慈爱之念,传播禅宗大法40载,这就是今人熟知并力倡“生活禅”的“赵州和尚”。
今日的柏林寺,殿堂辉煌、香火旺盛。我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为数不多的几株古柏上。千百年来,密集苍翠的柏林也如古寺一样,既感受了悦耳的钟磬音韵也曾遭遇过多次的人为毁损。战火烽烟、刀光剑影连同自然灾害让古柏大面积消失。20余年前,当净慧法师来到柏林寺时,仅看到几株黯然失色的古柏,其中几株早已干枯。法师没有表情、没有语言,只默默取来清水,细细浇灌。寒暑数载,几株垂亡的古柏竟然萌发新枝,枝杈充满活力,那些早已干枯的古柏却永远没有醒来。据闻,据说,柏林禅寺观音殿中,那巍峨屹立的观音像,是用寺院中的枯柏雕成,我深信。当年为香客展示一片绿荫,当下,以慈航法相感召信众,超越了成与败、生与死、得与失,干枯与繁茂。我由此想到,一枚成熟、干枯、落地的柏子,在风雨中、泥土下,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渐渐萌发新绿,渐渐舒展腰肢,渐渐亭亭玉立,渐渐粗壮挺拔……当年,一位僧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大师只五个字“庭前柏树子。”僧人再问,依然是这五个字。那位求教的僧人是否知晓,一粒树种如果融入禅机,自然可以涵盖大千世界。
正想到此,一缕淡淡的茶香漂移而至。是延续多年的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的茶文化演示?还是大德高僧正在与访客品茶论道?我不愿深想。任随脚步移向茶香深处。别人且去品茶,我更愿沐浴古柏枝叶间缕缕阳光,一路细品赵州和尚的高深难测的回复“吃茶去。”
作 者 简 介
冯新生,笔名心声,散文作家、中国旅游权威媒体资深记者。自1979年至今,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征文中获小说一等奖、诗歌一等奖、散文二等奖,千余篇文学作品被新华书店发行的文学丛书选载,500余篇小说、散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选播,300余篇游记散文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所编的《课外语文》转载。撰写、出版后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文集有小说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等。多年来,所采写的深度报道与新闻特写多次获中国产业报好稿奖,曾被全国知名网站评选为“中国新闻媒体最有影响力记者”之一。文学创作成就入载《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及《中国当代名人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