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 姗丨小南门:一个地名半城风烟
一个古地名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沿续跳动着文化不息的脉搏。
信阳历来有“豫南明珠”,中原“小香港”之美誉。她美就美在山水秀丽湖光潋滟,因此,避暑胜地鸡公山、中原第一南湾湖,如大家闺秀般美名传扬。一座城市的美,不仅有自然景观,还得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那么,“小南门”则是小家碧玉,她从战乱烽烟里带着传统气质缓缓走来。由一个不起眼的地名,破茧蜕变华丽转身,到今天成为信阳人的美食文化名片。慕名而来的不仅是本地人,她的魅力至少吸引了半个中原!
小南门,是沿用至今的古地名,在信阳古城古文化里举足轻重,然而它却被张冠李戴,是谬种流传几代人的殊例。说到它就不得不说信阳的城墙及四关五门。
元朝末年,中原还在暗无天日的蒙古人统治之下,官府腐败,灾荒不断,赋役沉重,民不聊生,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大约1343年濠州大旱加上瘟疫频发,年仅15岁的朱元璋父母和哥哥相继去逝,生计难维迫使他离开家乡开始逃亡生涯。辗转到了寺庙里也无法解决温饱,后来只能离开皇觉寺托钵流浪,边走边乞讨。这是一个怀揣讨饭钵也不丢掉梦想的有志少年,他流浪乞讨的三年中走遍了中原,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砺炼出坚韧不拔、果断行事的秉性,一双慧眼早早地就瞄准了温婉的豫南小城信阳。
元末那腐败的王朝终究抵不过风起云涌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冲击,已经摇摇欲坠。在此期间,朱元璋一个叫花小子,投奔红巾军,如鱼得水,凭借机智和略通文墨,颇受重用。他有勇有谋有情有义,鞍前马后骁勇善战。攻下滁州后,立即将军队整顿肃容,兵权与队伍一并交付与郭子兴。他体恤军人,深得民心,在郭子兴病逝之后,他才渐渐掌握兵权,成为主帅。此时的朱元璋便了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未雨绸缪的战略思想。天公不负有心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各路大军一路北上,直逼北京。结束了中国长达98年的元蒙统治,长城以内回归汉族主权统治之下,同时收复燕云十六州。他算得上是位英明的开国皇帝,实施了多种富民政策和反腐举措,使得明朝初期便元气大增,盛世突显,史称“洪武之治”。叫花子做了皇帝,这是史上一个草根梦想成真的唯一范例。
在战火绵延中,他南下北上几经信阳,只留下深情的一瞥,无暇在此逗留。此情结缘于他衷情信阳地处楚头豫尾,形势险要,关山重重,实乃兵家重视的战略要塞,所以始终没有忘记这个弹丸之地。建立了大明王朝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在当年(1368年),早年讨饭时就已摸清豫南地情的朱元璋,便选定此地设立信阳卫,以重兵驻守信阳城。
据史料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扩展旧址,城垣外砖内土,高3丈,厚1丈,周长1526丈。城南面浉水,东、西、北三面为濠沟,深1.5丈,宽6.5丈。有门楼5处,警铺40余个。”也就是说,赫赫有名的信阳城墙,已初具规模。高大宏伟其规格上远远地超过了豫南其它各府、州城的城墙。“高筑墙”之后的信阳城,形似一只飘摇的小船,也被称为“船地”,而申塔好象船篙一样,浉河涨水,则船地信阳城便上升,城内绝无水涝之灾(实际为地势较高而已)。一座围城,东西南北四关城门是惯例,偏偏这南关与西关城门之间距离太远,为了方便城出入,就在南门与西门中间偏南的地方增开了一门,称之为“小南门”。至此,小南门诞生了!囿于千年的围城之中,小南门确实为民众提供诸多便利,从这里出城就是浉河,一座不足一米宽的小石桥,通达对岸,两个人对面过,还得侧身相让。这是信阳通向南方最便捷的路。
对小南门的谬称,不知从何时而起。
新中国成立后,信阳城更突显出她的作用,但老城规模已不适应作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需要。于是,拆除老城城墙,填平护城濠沟,使城市规模向外延伸扩展,以适应现代要求。转瞬,千年已成云烟,小南门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于1953年被拆除,从此名存实亡。可令人不解的是,小南门不但没有从信阳人的脑海里抹去,反而被叫得更响了,不仅如此,没有人再记得当年威武的正南门——郢门。人们只记小南门,是对它千年来默默奉献的怜惜怀念,还是喜欢它小家碧玉的模样?我们不得而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搬来胜利南路的朱氏胡同,都说这里与小南门比邻。小巷幽长,一色的青砖黛瓦,砖铺地面坑洼不平,靠南面房下有砖砌的排水沟,巷子里大多是双开门的四合院,单门独院的住户极少。我们的四合院在小巷深处,一口压水井,一棵老槐树,几户相处融洽的平常人家。小南门周边的巷子纵横交错,巷内布局建筑也大致相同。这里有国营商店、菜市场,有副食品商店、集贸市场、熟食门店等等。最具特色的是这里还汇集了信阳城所有的小吃,本地创意加上南北风味应有尽有。这附近还集居着城中大部分的回族百姓,他们的生活饮食方式为本来就丰富多彩的小南门餐饮,又增色不少。
记忆中的小南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每天必要到那里穿梭几回。南来北往的小贩儿,四面八方的食客,行色匆匆的路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弥漫着本市最多的方言。这里鲜见“阳春白雪”,到处“下里巴人”。
近几年,信阳一批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而辛勤探索的文人雅士,经考察研究之后,终于还小南门一个正身了!这个多年被信阳人谬称“小南门”的地方,它的真实身份是当年威武的正南门,现在的胜利南路通向浉河去的那段长长的缓坡处!而真正的小南门,被大片高层建筑阻隔,它望不到“小南门”这里的繁华和鼎沸,独自守着一份宁静,与美丽申桥牵手,与浉水柳岸比邻。小南门准确位置在申桥东北端,靠着浉河公园这一侧,就是现在的清洁胡同西南,道台衙门口那个地方正是小南门的出口。
一个地名看似几个字,它却是一把钥匙,能开启一段封存的历史,它又是一个符号,解读它就能解开前人智慧的秘密,它更是一个故事,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大约95%的信阳人依然习惯把这里(南关正南门)叫小南门。一提到它,都会想起羊肉汤、肉烧饼、胡辣汤、牛杂锅、烤鱼、焖鸡,热干面、豆腐脑,还有夏天的石凉粉、拌凉皮……再说口水就要流出来了。家乡人不论离开多久,离家多远,提及小南门都赞不绝口,必是回家来不可不去的地方。及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的烧烤夜市繁华又颇为壮观,经常至凌晨不打烊。
“去哪儿宵夜?”“小南门呀,还能去哪儿!”这便是最熟悉的乡音。
当我们在这里品味美食的时候,对她的前身稍作回望,传承文化与美食不谋而合。小南门由不堪的战乱烽烟到如今舌尖信阳的风烟,绝对是不一样的烟火。
作 者 简 介
旭姗,女,信阳杂文学会会员,文学爱好者。近年来有多篇作品发表刊登于青年文摘网、中国散文网、凤凰网、《信阳周刊》、《信阳杂文选》、《年度信阳散文》等各栏目,受到读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