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他所要追究的那个天道,在极其深远而黑暗的那个地方,你才能叫找见它。那个地方才是众妙之门,也就是万物的生发之根。显然他讨论的问题不在我们正常思维的和正常感知的范畴之内。

他接着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在前面已经讲过,我下面解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引起很多误解。请注意这个谷字,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是欲望的“欲”这个字的通假。你把它理解为欲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个句子立即通顺。

大家知道任何生命,任何有机体,它都是围绕性增殖这个中轴运转的,所以生命有机体,只不过是基因薄散基因的运载体而已。这生物学上的一种说法。因此弗洛伊德探讨人类的精神层面,发现人类的精神扰动居然跟一个人幼年阶段的性压抑有关,可见他对生命和精神的底层深有了解。这就是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心理学者,他的学说却近似于哲学学说,广被传播,影响各面的原因。弗洛伊德把这种性的作用力叫“本我”,用一个词叫libido,它就有点相当于这里所说的欲神。所以这里所说的欲是指生命最强大的性欲。他说这个欲就是玄牝之门,这个欲永远不灭,当然它只是用这个性欲来表达天地内在运行动力的来源。他说:欲神不死,是谓玄牝。由此缔造了能够派生天地万物的道,以表示道是天地的最基本成因和天地形成发生的最原始动因。

老子接着讲,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被很多学者把它解读为老子早在2600年前,就已经对现代宇宙论有所猜想。这个说法表面上看拔高了老子,但有这个说法,却表明说者本人对老子书理解甚差。要知道人类原始文化一定是处在信息量相对较低的状态所形成的思想模型。而现代宇宙论是科学高度发达——到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以后——大信息量的一个宇宙观模型。因此把老子道和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个宇宙观相提并论,显然不同,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老子那个时代信息量极低,所以老子讲的东西虽然是形而上的,他却尽可能用形象的方式表述。

他这里所说的“道生一”是指道派生了天地,这两样东西都没有出现以前的某种状态。所谓“一生二”是这个原始混沌状态,随后派生了天和地这两样东西。所谓“二生三”是天和地这两样东西接着派生了动物、植物和人类。所谓“三生万物”就是动物、植物和人类最后派生了天下万物。我讲过,我说万物这个词主要是指生命物,因为生命物质种类繁多达百亿种以上,而无机物的种类很有限。所以老子这段话表达的是某种具象程度对道论的引申和关照。

但大家要注意,老子这一句话,你今天看太普通了,可你要知道在2600年前,说出这句话来,如果你理解他,那么你会非常的震撼。因为这句话里暗含着一个意思,天地万物是逐步演化而成的。请注意我们今天成年以后,你学了大量的进化论知识,你觉得这是一个常识。可你要知道古人看天地是在平面上铺排的。基督教早年2000年前基督教第一张创世论。说上帝六天缔造世界万物。大家想想你做孩子的时候,你刚刚看懂这个世界的那个时候,你会想象到这个世界居然是演化而来的,而不是完整呈现的……你能想到吗?你是不可能想到的。要知道进化论这个概念直到19世纪才在人类学术界铺排开来,而老子居然在2600年前持有万物是演运而来的这样一个纵深观念,确实非同寻常。

我们回望一下古希腊哲人。古希腊第一圣者泰勒斯只给后人留下一句话,就被标为古希腊狭义哲学的开山鼻祖。这就是:水为万物之源。这句话我们今天看全错了。可是这句话为什么标定了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之祖的地位,是因为在这句话中包含着泰勒斯认为这个世界是从某种原始状态逐步演化生发而来的。这样一种非常超前非常宏阔的眼界。由此确定古希腊哲学的发端。所以大家对这句话可千万不敢轻视,它标志着老子目光深远,标志着老子思境达到极高的玄学哲学思境。

我们再看老子接着讲,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说“道”最初的那个状态,是个恍恍惚惚的状态,大家注意恍惚是什么?视觉上、听觉上、感觉上、经验上无法捕捉,叫恍惚,也就是老子当年仍然尽可能用具象的方式来表述抽象的捕捉。我们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老子行文之艰难。

他接着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他说有某种状态,在天地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已经混成了。这当然是极具力道的猜测。

下面就是他著名的那个夷希微。我一说夷希微,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就会很容易理解或者曲解这三个字,说夷希微这三个字就是耶和华,这完全是扯淡。

我们下面看看老子所说的夷希微是什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这段话什么意思呢?首先大家要知道,我们人类获得外部信息和外部知识的唯有通道就是五官,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获得外部信息的来源。可老子讲,你凭借着这个通道,你不可能对道有任何捕捉和感知,这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可见老子要想谈到是何其困难,他居然要超出人类感知通道,去捕捉天地万物之根源。这种神秘的中间缺乏证明联系贯通的表述,后来成为中国神秘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发源。

中间这几句话我就不再多讲。我们看最后一句话。老子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我今天讲老子课,只讲它文本中极小的部分,所以它虽然比较枯燥,我还是建议大家认真听下去,因为量不会大,我只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理出老子当年要讲什么主旨和整个思想脉络主线。

大家注意这句话,老子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什么叫御今之有?就是你如果要驾驭今天人类文明社会和文明人的操作,知道你必须首先执古之道,把握住天之道。他说你只有把握住天之道,你才有资格、有可能有一句讨论人之道。请听听,这是不是我前面讲《道论》的核心是宇宙观?你只有把握住宇宙观,你才能把握人事观、人文观、社会观、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追究终极,哲思成立。

老子在《道德经》第16章又讲:“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请注意这句话。他说:天就是道,或者天离道最近。什么东西是它的特质呢?道乃久。就是它的持恒性、稳定性、不变性、不可分割性。他说,你只有把握住这个东西,你才能没身不殆,也就是你才能恒久持存,把握长远。

我们再看这句话,如果你只在字面上,你没看懂这句话,这句话字面后面的深意是老子要追究眼前飘忽流变世界背后的本原。

如果对西方哲学是熟悉的人,一听我讲到这儿,你会立即想到古希腊哲学第一期叫本体论时代。古希腊早年追究存在,追究本体,所说的“存在”绝不是眼前万物之呈现,它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假象,因为这些东西是不断流变的,它认为但凡是真正的存在,一定是永恒的存在,一定是不变的存在,一定是不可分割的存在。那个存在才叫“存在”。是那个东西支撑着或支配着前面的这个假象世界,由此带来古希腊哲学思境之深入。

所以老子这句话跟古希腊哲学的追究对象十分相近,表达中西双方在轴心时代思进之高下等一。而且大家还要注意这句话的另一个成分,甚至是更重要的重点。就是既然老子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里,表达着万物演化的序列,那么他这句“天乃道,道乃久”这个句话里就又表达了在这个演化序列中有恒久性、稳定性的差别,是不是这样?否则他为什么要谈“道乃久”呢?它显然是说非道的东西、表层的东西都是不能持久的,没有稳定性可言的。

所以注意老子在这里有一个对演化进程稳定度状态的或者稳定度递失状态的一种猜测性表述。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有很多人说,老子这个人薄情寡义。老子这句话究竟是想讲什么?

我们首先看刍狗这两个字。关于刍狗这两个字是什么?学界也有很多争论,因为甲骨文中刍这个字是画了两只手,然后手上各画一只草,这个字是刍的意思。

所以有甲骨文学者认为刍狗就是落在草窝中的小狗,也就是没有母亲护养的狗。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老子讲:天地不讲人类文明社会所讲的那么多东西,人道之焕发,在天地那里没有。他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他把万物看得很低贱,绝不给予特殊关照,结果万物顺势而发,永恒存在。他说既然自然天道是这样行为和这样操作的,那么人之道也就应该顺其而动。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说因此真正管理天下者应该无所作为,应该不用文明派生出来的那些过多的花样,它只会扰动和破坏人类的生存境况。

大家看,这句话里仍然标示着老子在讨论人之道、人类该怎样运行时,先看天地怎样运行。而且这句话里还包含一个意思,老子反对人类文明社会花里胡梢的那些操作。他认为人类文明社会过多的理念,过多的名堂,过多的手段,其实是对人类生存的戕害,是违背天道之举。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老子的无为之论来自于对天道的总结。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老子所谓的圣人。中国古代先贤都用圣人,比如老子用,孔子用,韩非子也用。

孔子所说的圣人,是指德行极高,而有高权位者,叫圣人。孔子把人分三等,圣人、仁人、君子。韩非子所说的圣人,是指有独裁之力、深通法术的君王。可见不同先秦学者使用圣人的概念全然不同。可老子所用的“圣人”是圣人的最原本含义。

我们看一下“圣”这个字甲骨文的写法。他先画一个非常具象的耳朵,旁边画一个口,底下画一个人,这个字就是繁体字“圣”这个字的来源。什么意思?氏族社会、血缘社会没有政府,没有暴力,没有特权,没有法治,它的管理方式是什么?族群里的长者——母系社会的老女人,父系社会的老祖父,他们让所有族人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在他那儿,然后由他协调众人,共同管理,这个亲切慈祥的血亲长者叫圣人。所以大家注意,老子学说是什么?

我先说一句孔子的话,孔子说“吾从周”,就是我追随和尊奉周代的封建礼制。如果我们说老子,叫“吾从商”,我追随的是商代的氏族部落生存方式。我为什么要稍微讲一下商代的社会构型?说它是氏族部落邦联制,在这里有助于大家理解老子的圣人观和社会观。可见老子对人类原始状态、文明初期乃至非文明状态,高度赞赏。所以老子的圣人跟孔子、韩非子以及后人使用的概念全然不同。老子认为人类在文明化以前,他的那种动作极少,非常无为而和蔼地处理天下事务的方式,才符合天地无为之道。这就是老子这段话的含义。

然后老子接着又说:“上善若水。”这句话我们很熟悉,他的原词含义是“上善”之最佳的状态。“若水”,像水一样。全句的意思是最佳的状态像水一样。那么老子说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它是用水这个具象的东西来形容,或者说来比喻天道运行的自然方式和自然状态。

我这样讲你还不足以理解,因为老子背后其实大有深意。

因此它下面紧追一句话,叫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请注意这句话。他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大白话呢?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竞争。是因为他要批评人类文明社会是一个竞争结构。

大家知道人类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时候,它是真正的公有制,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共产主义,叫氏族公社。没有私有制,人类之间也没有竞争关系。那么人类文明化以后,私有制发生,人类之间社会关系紧张,形成剧烈的竞争格局,由此带来天下紊乱,苍生难安的局面。因此老子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批评人类文明社会违背天道而运行。

他接着又讲:“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总是向下流的,流到最低处,基层平坦。由于它的行为方式是向下流动的,而且处在最低的地位,因此为众人所厌恶。他这里所说的众人是指文明人,他这句话仍然是在批评文明人。因为文明人总是争上游的,而老子认为天地运行没有这样的竞争格局,没有这样的向上配位的冲动。因此他说“故几于道”、他说因此水的这个状态最接近于道的呈现状态。这是这句话的全文和原意。换句话说,上善若水这句话,其基本用意和指向在于批评人类文明社会违背天道而运行,这才是这句话的核心含义。

老子《道论》的中心章节,在道德经第40章。学界一般认为,道德经第一章到第37章是道卷,第38章到第81章是德卷。可大家注意,老子道论的核心章节却偏偏跑到了德卷,它说明分卷分章之不合理。要知道老子的书的分章甚至分卷,到底是谁所作,迄今不能考订。但学界基本上有把握认为81章之分章是后人之伪托。

因此我们读《老子》,会发现它章节紊乱,逻辑关系不连贯。当然这一点也很可能是老子原书表述状态的直接呈现。因为我前面讲老子书并不是有可能并不是初老聃一人之手,而是老聃家系世代作为史官所形成的家系从商世界观的迭序记载文本。如果是这样,它的逻辑关系自然难以顺畅,这也是我们推断老子可能不是指老聃一人的原因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