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户部巷,汉味早点第一巷,旅行中是否值得专程前往?

本文为饮食文化游记《寻味中国》第127篇,老街夜市系列的第18篇,您可关注作者或同名微信公共号阅读相关文章。

餐饮经济发展到今天,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或几条所谓的美食街。城市的旅游产业越发达、城市体量和经济活力越大,美食街的名声也更显赫。这些年来,户部巷一步步走向网红,就是靠着武汉GDP在全国的排名。

如前文所述,饮食街历史最长的也只有二十多年。我一直以为,它们的诞生总要有一定的依托,比如曾经是重要的商业街,如洛阳十字街,或者有悠久的历史,如南京夫子庙。后来我发现,未必如此,很多美食街就是被制造的,武汉户部巷就最典型的代表。

大约在十年前,当我听说武昌出了个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美食第一街时,就像是看到从石头中蹦出一只猴子来,目瞪口呆。

户部巷  摄于2014年

虽然不是湖北人,也未曾在武汉工作生活过,我对这个城市却比较熟悉,这些年它发展太快了,才觉得有些陌生。

在《寻味中国 124 南京夫子庙》中曾提到,当年读书,武汉是我离家后的第一站。那年,父亲带着不满十八岁的我坐船到汉口,之后买火车票,托运行李,游黄鹤楼,在长江大桥留影,到中山大道的四季美老店排队吃汤包。我觉得四季美的汤包没啥特色,倒是它家的汤面挺不错。几天后,父亲在武昌站送我上火车,之后的北京转车和几千公里行程,就靠自己了。

之后每次假期结束返校,都是这条路:坐船到汉口的武汉关码头,总是在早上七点左右。下船过马路到江汉路口,买二两热干面过早。返回江边售票处,花两角钱买张票,坐上冒着黑烟嘟嘟嘟的轮渡跨长江到武昌中华路码头,转公交抵达武昌火车站,排队买一张去哈尔滨的铁路联票。这段旅程,以及我对武汉热干面的情感,曾写在《寻味中国 61 武汉热干面》一文中。

武汉热干面 2014年摄于户部巷

距离发车都有挺长时间,如果没约同学,我便回到武昌的大街上遛弯。几年下来,中华路、解放路、临江大道等等,也都走了个遍,肚子饿了就来份简餐,有时是一碟三鲜豆皮。那么多年,武汉街头的小吃,也都尝了个遍,却没听说过什么户部巷。

工作以后,因出差、游玩、访友、转车,基本保持着一两年来武汉一趟的频率,常住在中华路一家饭店里,饭店距离户部巷只有百十来米远。常常就在临近吃饭,或许也去过户部巷,却没有鲜明的印象。那时候这一片楼房很破旧,狭窄的街巷脏兮兮、湿漉漉的,有些不太起眼的小饭馆,老板将煤炉子架在店门口炒菜,黄昏后青烟四起。

十几年前,来武汉的频率低了些。后来就听说,武昌出了个户部巷,不仅是美食一条街,还是武汉早餐一条街。听闻这种说法,就像是眼前的石头里蹦出来个猴子一般,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过早是武汉特有的饮食文化,武汉人甚至自称为中国早餐第一。我在《寻味中国 61 武汉热干面》中做过分析,由于汉江与长江交汇、清末的租界、洋务运动、京汉铁路等要素的促进,武汉在近代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并成为产业工人比例最高的大都市。这些中下层工薪阶级,需要廉价、高效地解决早餐,并准时上班。这种需求催生了武汉热干面,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款快餐食品,一分钟出货,三分钟抹嘴走人,在公交车、长江轮渡上过早成了武汉人基因。

武汉豆皮  2014年摄于户部巷

武汉是过早人数和比例最高的城市,如繁星般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店、街边摊,每天向这个城市的数百万居民提供着高效、廉价的早餐服务。

为什么会有早餐一条街?难道说为了一碗在家门口就有的五块钱的热干面,会有人专程跑到户部巷,再挤公交、地铁去上班?是不是个苕?

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就在于此,武汉的早餐,不是人均几十块的优哉游哉的广式早茶。集中的早餐服务与武汉人过早需求是相违背的。

户部巷  摄于2014年

2014年初春,我又来到武昌,住在老地方,清晨出门过早,于是到了户部巷。春节刚过,没有游客,也没几家店铺开张,来过早的人比做生意的还少。冷清虽可理解,但这条街也配不上“汉味早点第一巷”的名号。再看那些没开张的招牌,臭豆腐、烤面筋、铁板鱿鱼、炒花甲,显然都是夜市摊。

看上去这些小店都破破烂烂的,除了蔡林记等几家显得高大上些。我找了家普普通通的小店,将武汉最具特色的四大早点各来了一份:热干面、豆皮、面窝、蛋酒。热干面是来武汉必吃的,面窝想念很久了,这家做的过于袖珍,中间的脆片太小了。

面窝与热干面  2014年摄于户部巷

后来问了武汉的朋友,才知道户部巷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本世纪初,它只是个政府便民改造工程,将附近那些散乱小吃摊纠合在一起,也便于市容整治。户部巷的位置也有优势,靠近解放路,商业人流密集,周边都是武昌区政府机关和家属院,上班点个卯摸鱼吃早餐的人也多,这地方也就渐渐热闹起来。于是它作为政绩被大力宣传,渐渐有了名气,蔡林记、四季美之流也就都来了。至于人文历史的贴金,给钱谁不会编?

必须承认的是,武昌打造户部巷工程很成功,毕竟在传统上,人们都觉得汉口才是武汉饮食的根。

至于那顿户部巷早餐的口味,以我从八十年代至今数不清在武汉过早的经历,对这四样武汉最具特色的早餐进行综合打分,若想得到更低的分数,可能还要再去一趟户部巷。在笔者的文章中,从不出现“难吃”二字。

武汉蛋酒  2014年摄于户部巷

评价:

游憩价值:★

文化存留:★

市场规模:★★★★★

特色饮食:★★★

消费服务:★★

综合评价:★★☆

点评:户部巷是条普通的饮食街,这种饮食街在哪个城市都有,饮食品质丰富,价格也算适中,年轻人逛夜市,吃吃玩玩挺合适。作为游客,户部巷不值得专程去。如前所述,武汉过早的灵魂在每个小区的门口,在遍布大街小巷的那些不起眼的小店、街边摊中。

后记:

我一直以为,不要去看介绍哪家特色小吃如何正宗的吹嘘文章,咱们游客也吃不出差异。再说了,如果一款普普通通的早餐,一座城市中只有两三家正宗,这符合逻辑么?就好比热干面,如果只有X林记才配入口,难道说武汉天天几百万人过早,没来这家吃的人,都是个苕不成?

注:什么是苕,湖北人都知道。

原创图文,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

(0)

相关推荐

  • [黄石文坛] 佟炳文的随笔《武汉印记》

    武昌站 武昌火车站.君未见,凡火车站均为地名加一个"站"字,凡汽车站除地名外均在"站"前加两个字"客运". 1954年初,襁褓中的我,随父母 ...

  • 武汉户部巷,汉味早点第一巷

    似乎每座有名城市都会有那么一条美食街,名声在外,游人如鲫,不断地被本地人吐槽,这里的小吃又贵又不正宗,但有朋友从外地过来时,还是得带朋友来吃上一遭,户部巷就是武汉的这条街.武汉人说:"早尝户 ...

  • 武汉的“汉味小吃第一巷”,不过150米长,1年却接待游客过千万

    对武汉人来说,美食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之前就有新闻报道,今年武汉解封的那一天,无数武汉人走上街头,就为了心心念念的一口热干面.老字号的店铺早上8点就开了门,如此才能供得上前来觅食的街坊邻居们. 一个小 ...

  • 武汉户部巷有哪些必吃的经典美食

    我觉得武汉的户部巷有点坑,几乎可以评为最不值得去的美食街了,除了豆皮,鸭脖,我对其他没什么印象,更多的是外地美食似的,像炒花甲,羊肉粉,老鸭汤,哪里是武汉的菜系嘛,对了. 我记得有一家店的鸭脖是现烤的 ...

  • 湖北:武汉户部巷

        户部巷,是一条长150的百年老巷,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武汉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说.    夜的户部巷,依然热闹着,熙来攘往的人摩肩擦 ...

  • 武汉户部巷

        户部巷,是一条长150的百年老巷,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武汉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说.    夜的户部巷,依然热闹着,熙来攘往的人摩肩擦 ...

  • 武汉户部巷,臭名远扬的美食街,本地人都不会去,专门坑外地游客

    中秋节放假三天,跟朋友一起去武汉游玩了一下,毕业8年后,再次走进了这个号称中部"硅谷"的城市. 对于武汉的印象,除了各大高校之外,还有户部巷和各大步行街,大学4年里便是在这些地方渡 ...

  • 常州行之一: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

    南开大学宁稼雨的雅雨书屋:青灯摊书.传道授业.以文会友.闲情雅致. 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 常州青果巷,自明清以来,古巷走出了唐荆川.盛宣怀.瞿秋白.张太雷.吴祖光等100多位文才武略.享誉中外的知名人 ...

  • 交通故事 | 武汉历史上有三个王家巷码头

    在整治我市水岸线的过程中,倍受关注的当数王家巷码头.王家巷码头历史有125年或121年之说.125年之说源于厚记轮渡公司开创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121年之说源于利记轮渡公司开创于光绪二十六年( ...

  • 这条广东第一巷韶关人都知道,但这三座门楼的历史却少有人了解!

    每个人心中对于南雄珠玑古巷 都有一种乡愁的情怀 来这里寻根的人 都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 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 历经风雨,充满故事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 穿过千年古巷 去了解那三大门楼的故事 珠玑巷中门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