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有座“哇呜小院”,百年老宅故事多!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哇呜小院(wow yard)(厦门市同安区柯镇洪塘村蔡店里)
蔡店里109号,一座很有味道的老宅子,被命名为“哇呜小院”。“院长”便是本文作者蔡伟宏,一位植物学专家。他在院子里种上了数百种植物,并精心料理,使小小的院落顿时成为雅致的微型“植物园”。这几年,“哇呜小院”经常举办活动,文人墨客云集,已成为厦门有名的“文学小院”。如果将此蔡店里109号与周边的老宅子(占地并不大),打包保留下来,打造一处文创休闲区,倒是环东海域的一处有趣之地。--- 林鸿东
《家谱》
讲述者:蔡伟宏
小院营造基本就绪,只需要时间的滋养,就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在这段时间的空档,有必要坐下来,煮上一壶黑茶,品一品这座老宅里曾经演绎过的人生故事了。
蔡店里靠山面海,所倚靠的山叫美人山,这座山,从集美大桥厦门岛内看,是一对惟妙惟肖的乳峰,故名“美人山”,下南洋的前辈们都把它当做地标,寄信回来的地址都写“美人山前蔡店社”,2018年中秋节,马来西亚的表哥就拿着这样的地址回来寻亲。
据村里老人口口相传,在1810年代,蔡店村曾是一个有两千多人口的大村寨,因清朝嘉庆年间海盗蔡牵的牵连,整个村子被官府焚毁,本村族谱与家庙(祖厝)同时被毁,蔡店人四下逃散(台湾布袋港也有蔡店先人落脚,民国时期布袋港宗亲曾经回来寻亲),氏族源流从此无据可考。后来蔡牵事件风波渐平后,部分依恋故土的族人偷偷回来,在残檐断壁中重建家园、慢慢繁衍生息,新的蔡店村渐渐又有些人气,渐次有了上下柱、五口灶、上房、后角、后蔡等分支(后蔡大约在1880年代从潘涂迁来随了蔡姓)。
回迁的族人又重新排定字辈,计有“德、日、府、国、焕、世、聪、明、锐、智、宽、裕、温、柔”等14个字辈,但族谱却一直没有重修。今年,蔡店里将整村拆迁,村里许多人都意识到族人今后可能就要天各一方了,对重修族谱的愿望空前高涨,大哥热心,义务承担起了重修蔡店里族谱的重担。
我家祖上,与普罗大众一般,也未曾修家谱,及至祖父母早逝,源流就愈加模糊了,只能通过村里人瑞的记忆加以佐证。
太爷名蔡历(音)。按蔡店里的字辈排序,应为“裕”字辈。太奶奶名讳不详,村人均尊称为“历婶婆”。大哥重修蔡店族谱时,弄清楚太爷有兄弟三人。据人瑞蔡珠说,太爷好酒,村里的小卖部每每补货回来,店东就隔着几条巷弄高呼“历婶婆,酒到货了。”太奶奶就会踮着一双小脚,到小卖部打酒,给太爷备着。
说起好酒这事,可能老家有不少好酒之人,才有如此真实、精彩的酒故事:有位族人好酒,每日晚饭后,总要到小卖部打一勾地瓜酒,在小卖部喝完才回家睡觉。年关将近,养了一年的肥猪卖了出去,手上有几个钱,就寻思每天到小卖部喝酒又冷又费劲,不如趁有钱,买一坛放家里,想喝就喝还价格美丽。于是兴冲冲从小卖部抱了一坛酒回来。好容易挨到太阳下山,吃过晚饭,赶紧把酒坛子抱出来,倒上一盅,美美的喝了下去,转身就上床睡觉。可天晓得怎么都睡不着,于是就披衣而起,拉出酒坛,再倒了一盅,指望喝完有点酒意好入睡。喝完上床,还是睡不着,寻思酒力不够,又起床喝了两盅。这回是有点飘了,可是在床上依然辗转反侧,那酒虫子就在心头挠一下挠一下的,恁是没一点睡意。但想着今晚已经喝了四盅,大大超出预算了,忍着不起,思想斗争许久,终是拗不过酒虫,于是起了诅咒,发誓就喝一杯,不然不得好死,然后就心安理得起身又喝了一杯。可是酒徒永远斗不过酒虫,这位爷掌了自己几个嘴巴,重新起诅咒,再喝了一杯。就这样上床下地来回折腾了一宿,,终于酒坛子也见底了,天也亮了。
作者姑姑(蔡后)南洋回来探亲的家族照
爷爷名蔡温月。
温月公兄妹4人,老大蔡白(蔡白姑奶奶的名讳原本也失传,恰好18年中秋期间马来西亚表哥回国寻亲,建立了联系,我们询问姑奶奶、也就是他奶奶的名讳时,他一时也不记得,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一张姑奶奶的遗照,上面写有姑奶奶的名讳忌辰,这才知道了姑奶奶的名讳),老二蔡温贺,老三蔡福源,爷爷排行老四。蔡白姑奶奶嫁给集美兑山人李珠,又随李家“下南洋”,在马来西亚站稳脚跟后,接大伯公蔡温贺、二伯公蔡福源也下南洋。他们是老宅的第一批海外亲人,为家族经济贡献巨大,祖上成为殷实人家,爷爷也才得与奶奶林双花成亲。要知道奶奶林双花的娘家,可是潘涂的大户人家,她哥哥林大出,号称是清末同安县“出南门外”的首富。
蔡店里老一辈人的记忆里,爷爷奶奶被奉为“善人”:清末民初的中国极为贫弱,民不聊生,许多小孩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得了“猴损”病,得“猴损”病的小孩,身体和大脑的发育严重滞后,如不及时医治,成年后身材和智力就都停留在孩童阶段。当时南洋有一味中药,名“猴枣散”,专治此病,极为灵验。海外亲人给爷爷奶奶寄了不少,爷爷奶奶都拿出来免费医治乡邻,受此恩惠的族人甚多。其他善行,如逢年过节,许多穷苦人没多余的粮食做糕点,奶奶都会多做许多糕点,趁别人家下地干活,偷偷把糕点搁在那家人桌上。东家娶媳妇,没有“眠床”,爷爷奶奶就送“眠床”;西家没饭桌,一家子蹲地上吃饭,爷爷奶奶就送饭桌;如此种种,爷爷奶奶被奉为“善人”可谓名副其实。
作者南洋堂伯的结婚照
家父名蔡通来。父亲有兄妹8人:蔡后,蔡真川,蔡愿意,蔡梅,林琪,蔡豆粒,蔡通来,蔡再添。父辈里,姑娘时期的姑姑秀丽聪颖,被南洋回来探亲的蔡白姑奶奶相中,遂锲而不舍地做爷爷的思想工作,爷爷虽有万分不舍,终于还是把蔡后姑姑许给姑奶奶的儿子李为来为妻,李为来和蔡后是表兄妹,这样的姻亲,民间称为“亲上加亲”。家父蔡通来、家叔蔡再添一生都颇富传奇色彩,按现在的说法,属于“创新型人才”。蔡通来连一天学堂都从未上过,全靠一本字典自学成才,在部队、三明钢铁厂、兽医、肉鸡养殖等岗位都颇有建树,甚至出席了厦门市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
到了我这辈,我家兄弟三人,都是1980年代的大学生,这在当年,也是很给父母长脸的事,甚至蔡店里家庙还红榜报喜。兄妹三人还都继承了父辈的创新基因,在各自工作上独当一面,屡有建树,三人先后都被区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称号。老大是农场动物专家,省“最美农业专家”,出版了4部专辑;老二是中国作协会员,区作协主席,出版了3部著作;老三是食品安全专家,闲时摆弄哇呜小院,自称院长(哇呜小院),种几株花草、组几场沙龙、烹几道美食、拍几张照片、写几笔散文,另有一种闲趣合宜的人生体验。
作者一家合影
以前,对于撰写家谱这事,认识不到位,以为可有可无,但经历越多,越发觉得家谱别有意义:撰写家谱,并不是为了显耀,而是激发后人奋发图强,为家族、进而为民族争光。今大哥义务承担蔡店里族谱撰写重担,也得到了族人的大力支持。从今起,蔡店人就要腰杆直、声势壮地开创更加美好、值得写入族谱的明天。
作者简介:蔡伟宏,1968年生,厦门同安人,食品安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