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畸形的“语文课”——读《危机下的中文》随感

早在前几年,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机缘的关系,错过了。2014年初,接触到了潘文国教授在超星视频上的讲座,感觉很好,所以又回过头来正式阅读了这本《危机下的中文》。

潘教授在这本书中从很多方面阐述了,中文所面临的危机。对于潘教授的说法,也许有人会一笑而过,但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认为潘教授所言非虚。因为,我个人也做过一些这方面的思考。

“现在的语文,就仿佛是一株被嫁接来的枝条所覆盖的果树,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枝条在果树的最下端勉强维持,那些嫁接过来的枝条被人们广泛赞赏、开发和研究,在这株果树日渐枯萎的时候,我们对嫁接过来的枝条采用的研究手段越先进、研究得越深入,离原来这株果树的本身属性越远、离救活这株果树的目标越远!”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在2006年写的一篇随感(《目前的语文课程缺少什么》)中提到的景象。在同一篇文章中,我还提到了下面的说法

 语文学科教的是汉语,可有些老师却认为我们教的是超越一切国界的“纯语言”,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民族发展规律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谈到统一认识的教育理论时指出“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换句话说,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同—途径。”我们做到了么?很明显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远远达不到“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同—途径。”这样的基本要求。近似的观点我们也可以从《当代课程问题》这本书中找到“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和继续探究工具传递给下一代,那简直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已经把这种“不可思议”的事落到了实处!

 早在建国初期,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从传统的教育中总结经验指导我们开展新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没有引起重视。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研究成果来说明一下传统教材的意义和价值。张先生通过研究指出“一本《千字文》从南北朝直后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五百年,成为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教材经过了多少年的淘洗了呢?

而在另一篇《追本溯源看语文》中我的相关表述如下:

 我们经常说内容决定形式。而现行的课程形式却忽略了这一条规律。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除了需要人们认识之外,还要求学习者了解文字的内涵,因为这种内涵是文化的积淀的反映。相对表音文字而言,后者的贯彻尤其重要!但现行的课程形式完全是按照表音文字的学习过程展开的!本来汉语应该“知”与“解”并重的,而现在的课程形式只重“知”不重“解”,这样下来就形成前面提到的“语文好学”的错觉,有很多人认为识字就可以了,根本没有看到汉字后面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人学到了“表”就沾沾自喜,根本不想(也不知道)“里”的重要。

 再有用西方的课堂形式,来贯彻汉语教学也有不妥的地方。西方的教师一开始就是以伴读的形式出现的,所教的表音文字没有文化内涵的要求。相对而言,汉字的学习要困难得多,艰深得多,正是这种难与深决定了古代在教学过程中,师要尊,生要逊;师要严,生要勤的模式。因为不这样就很难真正学到汉字所承载的“知”与“解”并重要求。所以笔者要在这里说正是这种对西方教育形式的“借用”使得汉语在实际的教学中失去了重要的文化传承的功能。

 (我们现在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自私、无利、西化严重,其实这也是借用西方教育模式的间接结果。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我们也只是模仿了西方的教育的表象,从而真正成为了“邯郸学步”的现代版。)

至于形成如此畸形语文原因,曾在一次讨论过程中,给予过概括:

 国内的语文教育缺乏必要的知识系统,是人为的认识的偏差造成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以前的认识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引入,人们看到西方的发达,开始模仿西方的学习制度。语言中对文化的传承的要求因外来的思想冲击而减弱。二、认识的错误。建国后,出于意识的原因没有人分析和继承传统教育的教学思想。反而直接从苏联搬过来他们的教学方式。后来又开始转向了西方的教育理论。三、特殊时代的要求被误用为普遍的法则。曾几何时,识字被人们称作了学文化,然而“识字”其实只是扫盲的基本要求,距离“文化”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些原因直接反映到语文教学中时,我们就会发现:一、语文教学不再尊重传统的教育思想,直接抛弃了前人的经验,自认为是走入了新天地,其实只是在浅层次上徘徊;二、由于长期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和理解上(这里其实接近“实用阅读和写作”),人们误认为深层次的分析和鉴赏可有可无——既然浅显的内容可以达成生活需要,那么要那些语法体系和艰深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殊不知,人生是常变的,而不是静止的,而语文是反映人生的媒介,因人生的变化而产生对媒介要求的变化,如果不在学生阶段打好全面的基础,那以后的人生中必然会遇到“难以言表”的困境。三、直接跳过相关的文字发展和音韵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生只是跟读跟认,既丧失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文字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又使得学生在知识上成为传声筒式的半瓶醋。

 反观美国的教材,在两百多年中,并未出现断层,由于连续性很强,所以在教材中既注重本国发展的历史文献,也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所以,在知识的系统上,教学内容上,并不有意避开艰深的内容。而国内的教材,畏难和规避现象比比皆是,这样一来,教师已经很少懂得那些蕴含在历史中的内容了,所以也就跟学生敷衍一下了事了。

 再有,国内的语文教学所丧失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系统性,还有对教学操作环节的动态研究。如果我们看国内的语文教学法和台湾出版的国文教学法,就会发现所走的是两条路子,国内的语文教学法往往是在讲以教学为对象的知识体系,而台湾的国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活动的动态指导。要知道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所以,大部分人(包括我本人),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只能重新适应教学活动(因为所学的知识跟教学是脱离的),这必然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结局了。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在知识系统上语文教学已经是残缺不全的了,而在动态教学活动中,更是没有明确的指导。二者相加,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混乱局面。

 因为错误的认识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所以目前所提出的各色语文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长期积攒下来的弊病。只有从源头开始逐步梳理才行,只不过这种慢工夫不适合现在的“效率观”和“效益观”。


这本书之前的【语论撷英】【压架书】2008 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里推荐过,估计那个链接里的地址已经失效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