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孩子而不会受到惩罚,那不正是大人的特权吗—《如父如子》
这两天看了日本电影《如父如子》,在看电影海报、听到电影的名字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要看得将会是一部“这样残酷”的电影,我还以为会是个家庭有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去郊游就把问题化解的电影。
我只能说这部电影真是没有一滴血,却满屏幕的血腥味,男主角野野宫良多的语言与行为就像杀人狂一样,砍杀了电影中他身边的每个至亲。
最左边,福山雅治饰演的就是男主角野野宫良多。
电影讲述了两对夫妻,他们的孩子在出生时抱错了,如今要努力让孩子回到各自的家庭,而男主角野野宫良多是个极为严苛的父亲,他把没有时间陪孩子当做理所当然,把孩子讨好自己也作为一项必修课,逼孩子练根本没有天赋的钢琴,而在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时,甚至撂下一句,“果然如此……”
而在电影中,这位父亲最像杀人狂的一次表达则是在两个家庭一起去郊游,准备彻底交换孩子时,他对养育了六年的儿子庆多说,对方那对父母也很爱你。
庆多问:“比父亲还爱吗?”
这位父亲居然回应道:“比父亲还爱。”
我差点想要掀桌子。
可当他对自己真正的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时,孩子的问题将他问住了,“为什么?”
为什么我要叫你父亲,为什么我要按你的要求做,为什么我要做这些?
当孩子不认为你是父母,可以轻易离开你,良多就回答不出这些为什么了。
“我生你养的你。”
“这是为了你好。”
“如果你不这么做,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
这三句并不是电影里的台词,而是我平时最常听到的。
我一直想问说第三句的父母们,你们敢对自己的伴侣说出这样的话吗?
“如果你做不到什么,我就不爱你了。”
我知道大多数人并不敢,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害怕伤感情,所以他们明知道这话会让他们失去一些东西,会伤害听者的感情。
那说给孩子听时,为什么就从没想过这些呢?
因为孩子对于说这样话的父母来说,并不是一个对等的生命……
孩子天生是依赖父母,是着迷于父母的。
这就好比对待一个随时可能离开自己的优秀情人,和一个又老又丑着迷于自己的情人,那态度一定是天差地别。
另外一个家庭的爸爸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家庭气氛却融洽和睦。
如果说到文化的相似程度,那日本和韩国绝对是和中国最相近的,毕竟他们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实在太深了,日文当中那大量的汉字就是证明,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努力地西化,但他们骨子里的东方血统和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影响并不是几个时代就可以去掉的。
时代在变迁,日本不可谓不发达,人均收入(GDP)在80年代是中国的五十倍,如今依旧领先中国很多很多。
日本2017年的人均GDP,单位是美元,大家可以查查那个时候的中国。
但有时,时代变迁得太快了,跟不上的是人,人们引领的只是科技的进步,而在家庭社会的很多其他方面,那些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凑活,可以对付的地方,人们则有时会不思进取,被传统的思想所禁锢。
或许很多人对批评中式教育嗤之以鼻,他们经常会说一句经典台词,“你养一个试试。”
这句话作为一个没养过孩子的人,确实很难反驳,可有时问题就在这儿了,就好比一份高薪的工作,你做得很烂,公司赔了一大笔钱,这时有人说你做得烂,你却说“你做一个试试。”相信公司的高层一定会倾听这种建议,让别人做一个试试。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点,这个世上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就是整个公司的最高领导人,然而这个公司出了问题,却没有办法更换负责人或者部下,就算真的破产了,所有人背负了千万的债务也只有坚持下去这一条路,很有可能在泥沼之中越陷越深。
野野宫良多就是庆多的爸爸,这是庆多内心底认定的东西,根本无法改变。
我之前有篇文章说孩子的爱情观受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如父如子》这部电影则讲述了一个有些更加可悲的轮回。
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无疑是整个电影里的反派担当,尽管最后他似乎成长了,但代价却不是他自己付出的,而是体现在了两个孩子身上,尤其是他养育了六年的孩子庆多,是整个电影中最可悲的角色,他曾对母亲说过弹钢琴是为了父亲能夸自己,一个六岁的孩子竟然会懂得讨好,这是一种明显不符合年龄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爸爸的夸奖能让孩子去做一个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像前些日子有一个杀了自己父母的14岁孩子,律师看到他时,与他套近乎的第一句话就是觉得他格外的冷静,成熟,我当时就觉得,或许这种冷静和成熟正是他会杀死父亲的原因之一,我说过男孩生来是感性的,容易哭闹的一般都是男孩,理性大多是后天吸收,而这个孩子也一定是因为什么特殊的环境和原因才变成了这样。
从电影的许多细节来讲,主人公野野宫良多似乎拥有一个很糟糕的父亲,这个父亲和母亲早年间不合,还不让他见自己的母亲,父亲也从没有陪他玩过。这也就最终塑造了他严肃、功利不近亲情的样子。
庆多的爷爷绝对算是个混球中的战斗机了。
“我们终归会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这句话的逻辑在哪?
因为我们真正讨厌的人通常都是我们经常要接触的,并且这个人对我们形成了实际伤害,他的方法是有效的,他的地位是比我们高的。
而如果没有别人帮我们填补这种伤害,那换而言之,这个人将会是我们在某方面唯一的模仿榜样。
电影的主人公野野宫良多就是这样,他想反抗自己父亲,在父亲祭出血缘代表一切这种荒谬的言论之后,良多想要反抗!回到家,妻子问:“你父亲对于这件事说什么了吗”
良多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
良多当面反驳父亲,他内心对父亲的观念是无比抗拒的,但父亲又是他作为父亲的唯一模板
其实这之前,他已经不是很喜欢自己养育六年的孩子庆多了,但这时却没有把父亲的血缘论搬出来,就是因为他不喜欢自己的父亲,他小时候受的苦难和长久以来压抑在心底对父亲的怨言导致他不愿意承认父亲的观点,可他又是希望自己忠于父亲的,所以才在听说父亲病倒了,便马上请假去看,因为从个电影里头透露的讯息来看,良多似乎六年都没有为孩子庆多腾出一点点时间,更别说请假这种事儿了。
良多并不是一个丧尽天良的坏人,庆多在入学面试时公然撒谎,良多其实是有些犹豫、并对那个应试补习班颇有怨言,他心里其实有一杆道德的天平,但长久以来的功力心态又压抑了他的情感和道德,他对庆多的情感全部淹没在了功利之中,所以他才抛弃了温柔(这份温柔来自母亲)且不功利的庆多,却没想到等待自己的是另外一个困局。
良多真正的儿子,觉得单纯凭血缘就能决定性格,真是一种愚蠢之极的想法。
相信庆多一辈子都不会再原谅自己的父亲,但他的情感当中又渴望着父母,渴望着忠于他们,所以他最后才和父亲抱在了一起。但这绝不代表伤痛可以被弥补,他的心灵可以从扭曲中复原。(好比爱情中发生这样的事,哪个人能忍……不可能有人留下,但孩子却做到了,可想而知,这种依赖与亲情有多么强大。)
佛家中讲究的轮回,其实每天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把自己从前者那里受到的残忍,向之后的来者挥洒,几乎是每个人必定会做的事情,说实话,就算看了这么多类似的故事,在现实中也深深地感受过很多次,我依旧不知道该怎么预防这样的事情,只能是小心翼翼,做好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