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高滔滔因小事将朱太妃当场骂哭,邢...
太皇太后高滔滔因小事将朱太妃当场骂哭,邢恕得知后,对她的侄子高公绘说:“你们高家有麻烦了。”高公绘急忙请教,邢恕分析:“太妃是皇上的生母,但太皇太后却轻视太妃。皇上将来亲政,必会拿高家出气。 ”
朱太妃出生于寻常百姓之家,其生父早死。其生母李氏改嫁后,将其托付给一位亲戚抚养,朱氏的童年过得并不开心。朱氏长大后,被选入宫中,因性情温和而得到宋神宗的宠幸,并生下皇子赵煦、赵似。
1085年,神宗病逝,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由于哲宗年幼,所以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滔滔掌控。另外,朱氏作为哲宗的生母,本应被尊为太后,但神宗生前已立向皇后,所以向皇后被尊为太后,朱氏只能被尊为太妃。
同年,朱太妃护送神宗的梓宫前往皇陵。途经永安时,前宰相韩绛从洛阳赶到永安迎接她,对她十分尊敬。对此很是感动,回京后还时常和他人提及此事,称赞韩绛是位好臣子。
前宰相礼遇太妃,这本来是件正常的事,可高滔滔得知后却很生气,竟当面斥责朱太妃:“韩绛是三朝老臣,你如何配享受他的礼遇?”朱太妃不敢反驳,只能流着眼泪,不停地向高滔滔谢罪。
一些大臣知道太皇太后不待见朱太妃,便立即罗织了几条所谓朱太妃的罪名,奏请高滔滔严惩朱太妃。接着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高公绘也知姑母如此对待朱太妃,确实不妥,如今大权在姑母手中,皇上就算有不满,也会忍着,可将来姑母不在了,皇上必然会报复高家。想通了这一点,高公绘就坐不住了,他问邢恕:“邢大人认为我该怎么做?”
邢恕回答:“你只需在奏折中劝太皇太后善待朱太妃就行,而且奏折我已经替你写好了,你照抄一份就行。”说罢,他便拿出一份奏折,递给高公绘。高公绘大喜,当天便抄好奏折,于次日呈给高滔滔。
高滔滔看完后,感觉不对劲,便问侄子:“这奏折中的内容一看就不是你能写出来的,是不是他人所写?”高公绘不敢隐瞒,只能将昨日之事如实相告。高滔滔无法容忍一个外臣对皇家之事指手画脚,于是找了个借口将邢恕贬官。
皇家的家事其实也是国事,后宫若是失和,难免会对朝堂产生影响。高滔滔历经四朝,岂能不懂这个道理?只是她如今作为宋朝的实际掌权者,自然不会承认自己做错了。
所以她在两年后,下诏提高了朱太妃的地位,准许其所用舆盖、冠服、仗卫与皇后相同。朱太妃本人倒是觉得这待遇不错了,可从小活在祖母“压迫”下的宋哲宗对此却是不甚满意。
1093年,高滔滔去世,哲宗亲政。高滔滔在掌权期间,重新任用保守派大臣,废除新法,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几乎全部否定。哲宗则子承父志,希望变法图强,故而在亲政后重用变法派大臣。
1097年,蔡确、邢恕奏称太皇太后高滔滔当年本想立神宗之弟为帝,但在他们的坚持下,才立哲宗。宰相章惇等人想借此打击对手,便奏请哲宗追废高滔滔为庶人。向太后得知后,急忙向哲宗解释,请哲宗不要相信谣言。
哲宗本就不满祖母生前所为,如今自然相信废立之事。向太后没办法,只能找朱太妃出面。朱太妃是个顾全大局的女人,所以她亲自向哲宗保证:“你祖母最是疼你,当年还是她支持你继位的。”
哲宗一向听从生母的话,所以当大臣再次提议追废高滔滔时,他将那些大臣怒斥了一番,并下诏禁止官员诋毁高滔滔。高滔滔的身后地位保住了,高家自然也就渡过了这次危机。
1100年,哲宗没有留下儿子就去世了,皇位的继承成了一个大问题。宰相章惇提议立朱太妃次子赵似为帝,但向太后却担心赵似继位后会进一步提升朱太妃的地位,故而联合曾布等大臣拥立端王赵佶继位。
赵佶继位后,对朱太妃倒也恭敬,没有失礼之举。1102年,朱太妃去世,被追尊为皇后。
作为皇帝的生母,朱太妃并未因这个特殊身份而自傲,对下人和其他嫔妃都很和气。面对婆母的刁难,朱太妃没有怀恨在心,反而为她保全了身后之名。然而正是她的这份善良,致使她的次子失去了继位的机会,她本人直到去世才被追尊为皇后,让人感到可怜……
参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