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唐玄宗听信谗言杀了这名大将,“安史之乱”可以很快结束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在初期所向披靡,唐军节节败退,第二年就将都城长安攻破。此后这场大动乱持续了八年,殃及大半个中国,唐朝一百多年的积累损失殆尽,从此衰落。这场动乱固然有许多深刻的社会原因,而唐玄宗昏庸无能,奸臣、外戚、宦官当政,是最重要的因素。平叛之初,宦官边令诚就诬告平叛的重要将领高仙芝和封常清,并将他们杀害,致使“安吏之乱”没能在初期被压制住,贻害无穷。
高仙芝是高丽人,他的父亲在唐朝为将,他二十多岁时,随父亲到安西都护府,因父功补游击将军(从五品下武散官)。高仙芝初为将时,虽然善骑射,但一直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后来他在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下任职,才受到重用。夫蒙灵察对他很照顾,使他在唐玄宗开元末时升为安西副都护(掌军政及民族事务,从四品上)、四镇都知兵马使(掌本镇军府兵权之官)。
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征小勃律并俘获小勃律王。使他得以升任节度使,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吐蕃为了抗衡唐朝,对西北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拉拢、诱惑,以和亲的形式将小勃律王收在属下,并将西北二十多个小国控制住。唐朝几次征讨,都无功而回。天宝六载,唐玄宗诏高仙芝率一万步骑征讨。
高仙芝率兵跋山涉水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才来到一个叫五识匿国的小国,攻破了它,他还要再行深入,监军边令诚怕孤军深入,便劝阻他。高仙芝留兵士三干人守城,率军继续前行,他怕士兵不敢深入,派了几个手下人在途中假扮土人前来欢迎,这才使士兵们放心。然后他派将军席元庆率一千士兵先至阿弩越城(今克什米尔西北境巴勒提特附近),诈小勃律王说:“不攻打你的城,我们只不过借道去大勃律。”因为小勃律的重要酋长都亲近吐蕃,所以他又吩咐席元庆说:“这些酋长如果逃跑,你可以出诏书安慰他们,赐以缯彩,等他们到了,把他们都捆起来等我去。”
席元庆到阿弩越城后,把酋长们都抓了起来,高仙芝到后,便将他们都杀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逃入山中的洞穴里,高仙芝用好言将他们劝出来,灭了小勃律国。高仙芝灭小勃律之后,又毁了吐蕃支援所必经之路——婆夷桥。当天夜里吐蕃军队就到了,但只好望桥兴叹,这座射一箭远的桥要费时一年才能修好。中历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王夫妻会同边令诚安然回师。经此一役,拂菻、大食等七十二个少数民族小国都大受震动,畏惧之下归附于唐朝。
高仙芝立下大功,自然很高兴,很快就派判官王庭芬去京师报捷,谁知这却引起夫蒙灵察的嫉妒不满。当出征军队回到河西(方镇名,治所在凉州,即今甘肃武威县)时,夫蒙灵察很生气,连慰劳都没有。等见到高仙芝,他骂道:“高丽奴,于阗使你从哪儿得来的?”高仙芝只好客客气气地回答:“这是中丞(夫蒙灵察)之力。”又问:“焉耆镇守使、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这些都是从哪儿得来的?”高仙芝回答道:“这也是中丞出的力。”夫蒙灵察又说道:“既然知道这样,捷书不待我而敢即奏,为什么?罪当斩,只不过你新立功,所以才饶你一回。”高仙芝无可奈何地听着,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边令城这时同高仙芝还没有什么矛盾,况且是他同高仙芝一起立的功,所以他密奏朝廷,把夫蒙灵察侮辱高仙芝的情况奏了上去,并说:“仙芝立功而以忧死,后孰为朝廷用者?”玄宗于是提升高仙芝为鸿胪卿(掌朝会司仪,从三品)、假御史中丞(御史台副长官),并让他代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掌地方军旅民政,辖区内各州刺史、太守都归其所属,是外任宫中权最重的),召夫蒙灵察回京任职。
高仙芝为人豪爽,从前曾得罪他的人,此时成为他的部下,他只是召来大骂一顿,便再也不报复了,他身上也有唐时军阀身上所具有的黩武好杀、贪财任性等缺点。天宝九载(750年),他征讨石国,国王车鼻施已答应投降,但他却将国王俘虏后杀掉了,以致引起多年争斗。他又把石国的财宝都收归自己,家财越积累越多。但他只是贪得,给别人的时候倒不吝惜,有人要的话,不管多少他都给,所以很得部下爱戴。
不久,高仙芝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因地方请留安思顺,朝廷便升他为右羽林军大将军(禁军统兵官,正三品),封密云郡公。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朝廷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兵征讨,以边今诚为监军。
唐玄宗做了几十年安乐皇帝,早已没有当年的英武果断,他已被安禄山的反叛吓得不知所措,对李琬和高仙芝寄予很大期望,在出征前两次慰劳军队。高仙芝到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时,遇到了败退下来的先期讨叛的封常清军队。封常清所率都是临时募集的未经训练的人员,连战连败,所以他劝高仙芝不如暂避锋芒,先退回潼关镇守。高仙芝听从了他的话,便打开官仓,把仓库中的东西赏给士兵,将剩下不能拿走的焚毁,然后奔赴潼关。兵马到潼关之后,他整顿军队兵械,稍稍恢复士气,击退了叛军的进攻。
潼关是都城长安的门户,地势险要,是典型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如果高仙芝与封常清能够坚守住,就可以遏止住叛军的势头,然后调集军队慢慢围剿。如果不是边令诚杀害了高、封二人,“安史之乱”可以很快结束,至少也不会殃及大半中国。
边令诚作为监军,几次以私事求高仙芝,都被拒绝了,这时他便乘机报复。边令诚回到长安,故意夸大高仙芝和封常清败退的情况,来激怒玄宗,又说:“封常清夸张贼势动摇军心;高仙芝弃数百里陕地不顾,盗抢公库财物和皇上赐物。”玄宗正在惊慌之中,听到诬告,来不及考虑就大发雷霆,让边令诚捧着诏书去潼关军中将高仙芝、封常清就地杀掉。
边令诚先杀害了封常清,把他的尸体放在粗席子上,等待高仙芝。高仙芝巡视回来,边令诚领着长刀手一百人将他围住,对他说:“大夫亦有恩命。”意谓皇帝也让杀你。高仙芝连忙下马,说道:“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然后又质问边令诚:“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之乎!”(《旧唐书·高仙芝传》)
这时高仙芝部下士兵也都围了上来,高仙芝又向他们大呼道:“我在京城时招募儿郎辈,虽得少许封赏给大家,但仍未够。那时正要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料贼势凶猛,所以引军至此,只是为了固守关隘。我若实有此事,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此事,君辈当言'枉’。”高仙芝平日对士兵很关心,赏赐物品也多,况且边令诚所告实属冤枉,所以高仙芝话音一落,军中便齐声喊“枉”,声震天地。
高仙芝知道君命难违,自己难逃一死,只是为连累了封常清感到很痛惜,他对封常清的尸体叹道:“君从微贱至名震天下,是我所提拔。你为我的判官,不久又替我为节度使,今日又同死于此,这难道是命吗?”说完便引首就戮。时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中历十二月癸卯(公元756年1月24日)。
高仙芝被杀后,潼关由大将哥舒翰镇守,继续守卫着这块通往都城长安的战略要地。但过了不久,因奸相杨国忠的谗言,玄宗逼哥舒翰出关迎战,结果一败涂地。哥舒翰纠集残部回潼关固守,他的部下将他绑起来,准备献关投降,他问为什么,部下答道:“公以二十万众,一日覆没,持是安归?公不见高仙芝等事乎?”虽然他称:“吾宁效仙芝死”,但仍投降了安禄山,失去潼关保护的长安很快陷落了。这也是高仙芝被杀所带来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