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汀州古城墙
汀州古城墙位于福建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枕山临溪为城”的建筑格局,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弥久的实用价值。
汀州古城墙自建造以来,历代均有修缮,至明清时期,古城墙总长已有5000多米,设有12个城门,与城中卧龙山相依,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以及“佛挂珠”的独特格局。现有保存完好的城墙近3000米,联接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等。古城墙的建造艺术,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卓越才能 。2013年,汀州古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大历四年,汀州州治迁移至今址,开始于卧龙山之阳筑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年),扩城,城墙周长5里余,辟城门六处: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鄞江”,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将城墙包以砖石,封“颁条门”,改“济川门”为“丽春门”,改“秋成门”为“通津门”,改“通远门”为“镇南门”,改“鄞江门”为“广储门”,改“兴贤门”为“朝天门”。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建“广储门”和“丽春门”两门楼。崇祯九年(1635年)重修,将城墙增高加厚,并筑“宝珠门”和“惠吉门”。至民国十三年,修筑市路,城墙大部分被拆毁,余者十之二三。
汀州古城墙现存部分自朝天门至惠吉门近河一带,长1125米,还有城门楼3座。城门楼皆明清时期砖木结构,气势雄伟。朝天门是汀州府四大城门之一,俗称东门,原名兴贤门。明洪武四年以砖石砌之,甬道长4.88米,跨度3.3米,上有门楼,门固楼高,形势雄伟,便改名“朝天门”。清代重修,城楼主体建筑于城门高台之上,楼阁式双层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重檐歇山顶,被列为汀城胜迹“东翘舒啸”。
济川门城楼也称丽春门、水东门,据宋《临汀志》载,始建于1066年。城楼上“济川门”三字为宋代黄庭坚所题,背面“南国山城”四字,出自明代大儒王阳明。现存济川门是近年重建。城楼气势恢宏,分为两层,外观形制、门窗式样参照建于宋代的福州华林寺和莆田三清殿而来,宋代风格,城墙外观参照汀州现有城墙形制而建,高10米。汀州有古谚“十座城门九把锁”,这唯一不锁的就是济川门,说明当年济川门的重要性,以及汀州曾经的繁华和太平。
三元阁门楼是汀州最古老的城门,原名鄞江门,后改为广储门,是最早唐代迁徙州治、建筑土城时的城门,历代均有修缮,花岗石砌基,青砖斗拱,三重递进,长8.55米,拱门高3.4米,一重跨度4.4米,二重跨度6.1米,遗有唐代八角复盆式石柱础;清代为三层城楼,阁基是原古城门,用方块石条堆砌,上边用城墙砖砌成,翘角飞檐,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