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明丨下细粉(散文)

最近喜欢上了抖音,每天在抖音里可以看到许多稀奇有趣的事情,还有一些劳动的场景,往往会勾起对往日的回忆。前天看了一段农村下细粉的视频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老家就在农村,对下细粉情景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看着看着,不禁让我再一次梦回童年。

我记得那时候农村人,秋天把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种到地里,每年还往往会有水利冬修,父亲在村子里是的主要劳力,每年的冬天兴修水利工程的时候,总是少不了父亲的,从当年的挖茨淮新河,到每年的泉河清理河道,父亲往往会去个十天半个月的,好在地里就没有活了。到了农历十一月底,这时候天也冷了,每天开始结冰了,乡亲们也闲了。乡亲们就会在这时酝酿和张罗着下细粉的事儿。我家每年也要种上几亩的红芋,收了红芋以后,就开始磨粉,加工粉面,晒粉面。每年我家总是加工好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粉面的,卖了几百斤,往往留几百斤下细粉,村里下细粉的活当然也少不了父亲,所以每年我总会去一遍遍地看他们下细粉。

下细粉这活儿,说起来很简单,其实也不容易。首先是在谁家的屋山旁边搭上一个大棚子,支上一口大锅,放上一口大缸,再准备几个红大斗盆。当然还要几个青壮劳力,因为下细粉是一个体力活,一般的人也吃不消的,下细粉的锅往往是用砖头支的带有烟筒的那种拉风的锅,因为要烧烟煤,那时候每家每户用的还是拉风箱的那种地锅。

到了下细粉的时候,要加工细粉的人家就拉着自家用红芋做成的粉面,便会从四面八方朝加工细粉的场院涌去,小孩也会屁颠屁颠地跟在后边。加工细粉的场院里,就立刻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场所,大家伙便都涌去东瞅瞅,西望望,拉拉闲话,论一论今年细粉的行市情况,算一算收成几何,再加上插科打诨,小院里便不断溢出欢声笑语,人们的心情就莫名的晴朗,整个村庄便有了过节一样的气氛。

下细粉是门综合性的活儿,几个人须密切协作才能干得了。其具体分工:有和粉面的,有烧火的,有端着瓢子下粉丝的,有从锅里捞粉丝的……万事齐备后即可烧锅,与锅灶紧靠在一起的是一口盛满凉水的小水缸。在烧锅的同时开始和粉芡。这活儿多半由两个人一起干:只见他们系好围裙,撸起袖子,在大斗盆里倒入粉面、明矾和温水,“呼哧呼哧”地搅和起来。和粉面是个挺吃力的活,不一会儿,他们的脸上就沁出密集的汗珠。

当粉面和到软硬适中以后,掌勺的人就把一团和好的粉面泥放进均匀的钻着圆孔的平底铜瓢里。他一只手端着铜瓢,另一只手不停的用一个小木槌敲打着瓢里的粉面,柔软的粉面便从瓢孔里应着这震动漏出来,扯成一缕缕细细的线,落在了下面铁锅里滚开的水中。遇到开水,细粉很快就被煮熟了,漂了上来。于是,坐在灶旁的人就不失时机地拿两根长长的细棍把它们挑出来,麻利地放进灶旁盛满凉水的缸里进行冷却。然后把缸中的细粉把它挂在一根根的棍棒上,这种棍棒叫粉杆子。粉杆子其实就是一根根干净的小木棍,这些小木棍二尺多长,粗细均匀,结实耐用。粉棒多由各个下细粉谁家庭准备。通常用自家的棉花杆或者用小树杆。细粉挂在粉杆上后,就把它们放在院子中用长长檩条支起的架子上。

头一天加工的细粉,挂在外面的木架上,到了凌晨,还要起来把细粉上淋上点水,让它结冰了。这样的事情我跟着父亲没有少起来干,因为每年下细粉的时候我家往往是最多的。等第二天清晨,原本柔软的粉条,就变成了冰冰一样了。人们将这些结冰的粉条,拉到寨沟里,把沟边的冰冰打开放到水里,让它化冻,在寨墙上拴好长绳,绳上系上好多的绳鼻子,用来挂粉杆子。待到水里细粉上的冰冰融化了,日头爬到一树高了,便沟里细粉捞上来,挂在绳上。这种经过冰冻程序的细粉,既筋道又耐煮,风味独特。所以下细粉的时候,往往先看看第二天上不上冻。

等到细粉晒半干的时候还要把细粉拉一拉,让细粉一边多一边少,干透以后,就可以抽出粉棒,一杆子一杆子地叠放好,每五、六杆子捆成一捆,一捆十几斤。捆好的大多留作年根前卖,落在地上的我们就开始拾起来,放到袋子里留作自家吃。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每到晚上的时候最喜欢到下细粉的屋里去玩,因为下细粉的地方很暖和,过去孩子们一到冬天,两个小手常常冻得裂成一个个的小口子,上面又干又脏,就像干裂的树皮,等到大人一天的劳动结束的时候,大人往往会把锅里的热水盛出来让孩子们烫烫手,暖和暖和。有时候还会从锅里捞出一个个粉面疙瘩,我们称为粉卜鸡,几个人一人一个吃,那时候觉得一个粉卜鸡是那样的好吃的。要是自家下细粉的时候,从锅里捞出的断掉的细粉也往往会很多,母亲这时候会没有挂上杆的细粉弄回家直接用佐料拌一拌就可以吃了,有时候回去炒一炒,那真的是一种美味了,现在想来还是直流口水。

这些年来,在老家种植红芋的越来越少了,村里的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很难见到下细粉的了,家乡的细粉那种味道恐怕是很难再吃得到了。现在想来真的很怀念家乡的细粉,怀念那个童年,怀念那段下细粉的往事。

作者简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



(0)

相关推荐

  • 稷山王月芳//粉香飘溢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走进王月芳的文字世界(2020.6.6) 走进王月芳的文字世界(2020.6.6-2020.9.6) 走进王月芳的文字世界(2020.9.6-2020.10.30) 稷山王月芳/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下粉丝

    乡村记忆--下粉条     文/游传化     说起粉条,大家心里自然会升起一泓亲切的感觉,平时餐桌上的豆芽粉条,白菜粉条,特别是冬天半截庄都能闻到扑鼻香味的萝卜猪肉烩粉条,无不让人回味悠长,这种人间 ...

  • 山西男子日漏千斤粉条,因保原味受追捧,村民透露秘密:低于十元别买

    (视频:一天漏千斤红薯粉条,男子累到手肿仍不改传统技法,看看是啥样)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地面开始结冰,一年一度漏粉条的作坊陆续点火开张.目前,虽然有人利用冷库和机器制作粉条,但采用传统手工技法漏粉条的 ...

  • 李红波丨记忆里的年味

    豆腐与粉条是豫西农村人过年必备的年货. 小时候,在老家上学,进入冬季,一放学我们就抓紧写完作业,然后拿着砍刀到山坡上寻找比大拇指粗一点的树枝,砍下来,把树皮刮干净,用来悬挂粉条.春节越来越近,看见别人 ...

  • 微·闪小说百日赛066 | 许先阁:打粉

    微·闪小说百日赛征稿启事 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即日起,本平台举行为时百日的"微小说"."闪小说"百日大赛于五月一日起正式启动. 大赛要求: ...

  • 自制烤面筋:半斤粉能做30串,劲道麻辣,在家轻松实现面筋自由

    我终于实现了烤面筋自由! 在家不用洗面就能做出来,劲道入味,麻辣鲜香,250克粉就能做出来30多串面筋,真是太划算了. 这篇文章我会给大家分享从面筋的制作到烧烤料的配方以及最后烤的过程,每一个要点都分 ...

  • 程子恩作品:红芋之下细粉

    红芋之下细粉 文.程子恩 细粉又叫粉丝.粉条,是用粉面子做成,属即食食品,既可以泡软凉调.爆炒,也可以熬杂烩,做肉汤,拜年走亲戚时,如果来的是一帮小孩,可以熬杂烩.馏蒸馍,如果来的是大人,可以凉调一个 ...

  • 郭西明丨洗手(散文)

    说起洗手,也许很多人都会说,这有什么可写的.其实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洗手的文章. 如今在家里,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要热水有热水,要凉水有凉水.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洗手都是很方便快捷的.可是我常常 ...

  • 郭西明丨理发(散文)

    今年春天有幸随界首市作家协会采风团到东城参加"喜看东城新变化"采风活动,一路走,一路看,大家被东城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花园式的村庄,万亩森林公园让大家流连忘 ...

  • 郭西明丨娘(散文)

    在老家农村叫母亲都叫娘,我从小到大也一直这样称呼母亲.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就像我家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平凡中带着几分的坚毅. 从我记事起,我一直觉得娘是很伟大的,娘年轻的时候 ...

  • 郭西明丨摸鱼儿(散文)

    我的家乡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村寨.高高的寨墙,深深的寨沟.一年四季沟里的水从来没有干过,沟里被村民养上了鱼.所以每年一到夏季我和小伙伴们就会到寨沟里摸鱼. 每年到了夏季,放学后我们总是会把书包朝家里一放 ...

  • 郭西明丨送别(散文)

    我不敢再看母亲的脸,因为眼泪在我的眼中打着转. 鸡刚刚叫过头遍,母亲就起床为我准备远行的早饭.在漆黑的静谧中,我感觉到母亲起床的声音.窗外的月光渗进了屋内洒在了母亲的脸上,那是一张写满了忧郁的脸,只见 ...

  • 郭西明丨下河洗澡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又是一年 ...

  • 郭西明丨母亲的蓝围巾(散文)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年的冬天母亲总会围着一块蓝围巾.在村头,在田野,在雨雪中,在寒风中,母亲的蓝围巾常常被风轻轻卷起.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蓝围巾,就看到了母亲,母亲的蓝围巾成为我记忆中一道最美的风 ...

  • 郭西明丨不忘初心的坚守(散文)

    何谓"初心"?我清楚地记得24年前,我怀揣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来到了界首市最偏远的黄庄中学.当时的老校长见到我,语重心长地说:"小郭呀!你想好了吗?教育就是一种坚守 ...

  • 郭西明丨父亲的肩(散文)

    春节前的一个周末我回老家,父亲上地里看他的庄稼了,临近中午时我就去地里叫父亲回家吃饭,父亲在地头依着一棵杨树,手里夹着一根烟,深情地看着青青的麦苗,自言自语地说着什么.冬日寒风呼呼地吹着,父亲那布满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