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村路/李天坤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一点也不假,我庄村路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姥姥就在邻村的小郭庄,孩时的我每天都到她家去几次。二十年前的这条路是土路,那真是高低不平,崎岖难行。记得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我骑自行车经过,一不小心跌入到路边的小沟里,脸和手臂都被岸边的残枝划出了血,潺流的溪水将浸湿了大半身,还好没有喝水。哆嗦着,挣扎着,拼命地向岸上爬。可母亲和父亲打着手电筒,来回找了三遍未果,急得母亲号啕大哭,看到我满身泥土和泣不成声的样子,拿出被子裹在我的身上,喝了杯开水,才暖和过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梅雨季,无情的雨水将村路淹没,成熟的麦子浸泡在水中。二天、三天、六天,麦秆托着沉重的果实,无奈地摇曳,麦子窒息似的发了芽。我家6口人,也就指望地里长点粮食,这突如其来的水灾,路也过不去,可急坏了我父亲。没办法只得背着袋子,泡在水里揪麦头。

现在,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贯穿东西,湍急的小溪述说着心中的喜悦,古老的两岸托起了弓型小桥。舅舅常在桥的那边喊我吃饭,童年的记忆幕幕在眼前。有了这条路,收庄稼也方便多了,油花飘香,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小麦和玉米成熟了,收割机一过,丰收在握,颗粒归仓。村西化林养殖厂的鹅蛋、肉鹅及鸭子也都能及时地销售岀去。

路边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指着这条路,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说:“这条路修待好,得民心、顺民意。村里收庄稼、出行太方便了。还是党的政策好啊!”

的确,这条村路是未来的希望之路、腾飞之路,是民心工程。它不但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提高全村人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善乡村消费,加快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 简 介

李天坤,笔名阿坤,安徽省界首市大黄镇人。中国书画创作研究院会员、中国花鸟字研究会研究员、民间艺术字非遗传人、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界首市作家协会理事、著名的乡土诗人。作品散见于《工人日报》、《山东日报》、《农业纵横》、《界首时讯》、《新阳诗刊》、《清明》等报纸杂志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