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纪念彭修文大师
伟岸的身躯,儒雅的气质,偶尔紧闭的双眼,永远脱谱指挥——这就是我脑海中彭修文先生的舞台形象。丝竹未鸣,音乐未起,意韵已全然尽在掌控之中,则是我对先生指挥艺术的深刻印象。
——张高翔
他超然的指挥艺术,总能巧妙地调动起每一个乐队的演奏激情。他不仅善于挖掘音乐的深层次内涵,更善于赋予音乐强烈的个性特征,在他的作品中,许多细节处理看似信手拈来,却有神来之笔的惊艳效果,极富艺术感染力。他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融为一体,水乳交融,演绎了无数经典作品,创造了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传奇。
在彭修文先生所有的艺术成就和功绩中,音乐创作应该是他最重要的部分。他一生创作、改编器乐作品400余部,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春江花月夜》《步步高》《瑶族舞曲》《将军令》等作品风靡华人世界以来,陆续创作、改编了数百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交响诗《流水操》、套曲《十二月》、幻想曲《秦·兵马俑》及《月儿高》《丰收锣鼓》《乱云飞》等。先生在创作上不仅牢牢根植于传统文化,更有广纳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元素的眼界和胸怀。从《采茶灯》《旱天雷》《江河水》《秦香莲》《龙船锣鼓》等具有强烈中国民间文化特色的作品,到移植、改编了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的民歌、民乐改编曲,以及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比才的《卡门组曲》、贝多芬的《雅典的废墟》序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埃内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No.1等世界名曲。
正是这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吸收、融合与转化,使彭修文先生在中国当代民族管弦乐的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三大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故此,中国民族管弦乐有今日的可喜局面,我们不能忘却彭修文的功劳。
彭修文先生的字典里没有曲高和寡,没有敝帚自珍,先生认为,他的作品是“为大多数人而创作,要让人听得懂”。先生一生所创作和改编的作品有一千多首,其中民乐作品四百多首,都是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也是被各海内外乐团演奏最多、媒体播出率最高的民乐作品。有深刻体现历史情怀的《秦·兵马俑》,有描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境的《月儿高》,还有反映民间生活气息的《步步高》《花好月圆》等。
作为一名作品等身的艺术大家,彭修文先生在音乐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他率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共同呈现的“广播风格”, 在中国当代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史上具有旗帜性、示范性和引领性意义,是一座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