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虾氨中毒的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业中,氨氮是氨(NH3)和铵(NH4 )的总称。一般认为,铵的毒性极低,在正常生产中,一般不会发生铵中毒,但氨的毒性极强,业界所讲的氨氮中毒指的就是氨中毒。近年来,经常发生由于池塘氨含量偏高引起鱼虾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发生急性、慢性中毒死亡等情况。
  此外,由于氨含量过高引起的细菌感染或病毒性疾病暴发等情况也常有发生。可以说,氨是水产养殖业上最被重视但又不能很好控制的一个因素。
  氨产生的原因
  氨是由鱼虾残饵、生物尸体、排泄物和底层有机物等经氨化作用产生,是鱼虾的剧毒性物质,被称为鱼虾的“头号隐形杀手”。养殖池中存在大量鱼虾排泄物、残饵和各种生物的尸体等有机物,因此,养殖水体中必定存在氨,而且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可能会越高。
  目前的养殖模式多为人工投饵的高密度精养模式,放养数量大,品种单一,直接的后果是池塘的生物多样性缺失,导致池塘中的能量流动缓慢,不能将投入的饵料充分利用和将残饵、粪便及各种生物的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造成含氮物质大量积累在水和池底。当池塘溶解氧含量不足或硝化系统不足以将这些含氮物质正常转化为氮气时,将引起氨积累。
  氨对鱼虾的危害
  由于各种鱼虾蟹的个体和品种差异,氨对各种养殖鱼虾的毒性是不同的。为保证鱼虾安全,水产养殖(育苗)生产中,应尽量将氨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氨对鱼虾的毒害作用依其浓度不同而不同。据报道,在0.01-0.02mg/L的低浓度下,氨会干扰鱼虾渗透压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并会降低血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鱼虾会出现慢性中毒现象。鱼虾长期处于此浓度的水中,生长缓慢。在0.02-0.05mg/L的次低浓度下,氨会和其它造成疾病的病原共起加成作用,使鱼虾致病,加速死亡。在0.05-0.2mg/L的次致死浓度下,会破坏鱼虾皮、胃、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也会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