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影评精选
《小鞋子》看到一半,我以为这是一部如《偷自行车的人》之类描写生活底层人民的艰辛,揭露社会阶级矛盾的政治意义片。从阿里家生活的困窘对比有花园人家的富足,从有钱人家小孩参加长跑一身的名牌对比阿里露脚趾的破球鞋,从买菜大叔的臭骂对比阿里的无助和隐忍。。。。这些信号都明显的让我感到如看《三毛流浪记》后一样的嫉恶如仇,那些我们从小就被有意识挑起或者被引导的情绪,对富人阶层即所谓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穷人即受剥削阶级的同情。如果我这样就下了论断,这其实也算的一部好的政治片。但是继续看,我开始怀疑自己了。那些强烈的情绪在阿里的奔跑里慢慢化解。因为片子里找不到足以升华阶级仇恨的高潮点,没有《白毛女》之类斗争题材所惯用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桥段来赚人眼泪,催生对立。 影片的调子一直是平和而冷静的,干净的,没有过激的言辞和情绪,好似伊朗孩子那双清澈的大眸子。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清苦的,生活的压力已经压的一个有3个孩子的家庭不堪重负。妈妈重病,父亲牢骚不断。但是,这个家庭没有谁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没有迷失方向。他们有着全世界的穷苦人家的集体表情,懦弱,善良,隐忍。他们默默承受着生活的不容易,并默默释放着内心坚强的秉性。他们不会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抓狂崩溃,呼天抢地。因为,反抗和斗争其实并不是生活的主题。只要还可以承受,他们绝对不会爆发。生活底层的人民,永远是最能忍辱负重的。但是,本片远远不是,或者根本不打算仅仅告诉我们这些。不像我们看过的许多政治片那样,告诉我们造成这样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如果这样肤浅的去揣测了导演的心思,等明白了片子的真正用意,你绝对就会面有愧色,为自己被体制化的大脑意识感到悲哀。 片子没有讨论平等,自由,或者根本就不想在那些体制意义上被严重关切的话题里纠缠。在生活面前,导演只睁开了一只眼睛,冷静而客观。是的,生活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一场看似平等的长跑赛,也有恶毒的手在后面拉扯一把。但阿里又爬起来了,他只是要跑,而且只要跑第3名,多么令人心酸的黑色幽默啊。 请记住这样一个导演,他或许很乐意跟庄子这样的人做朋友,思想高屋建瓴,写意而空灵,充满人性的赤子之辉。他不想告诉我们生活多么残酷,或者建议我们反抗种种安排,他或许根本就不想告诉我们什么,仅仅只是把人性中平和而温良的一面展露给我们,让我们羞愧,让我们深思,让我们共勉。 生而为人,最大的不是体制,道德,规则,而是人性。就象在这次汶川地震面前,一切争端矛盾都需要给生命让步。什么“推翻3座大山”“打倒土豪劣绅”“消除不平等”“共同富裕”之类尖利的口号,也许在他们看来是极端而恐怖的。尖锐激烈,原本就不应该是城市小市民所应有的真实情绪。他们本来就应该是平和而达观,隐忍而包容的,不需要为莫须有的所谓历史责任背负奴役的镣铐。父亲喝茶坚持用自家的糖,不用帮清真寺代管的糖;阿里的妹妹发现了鞋穿在了别人的脚上,但因为对方同样是穷苦人家而默默走开不揭穿那个善良的同学;街上的大叔帮阿里妹妹拣落在水坑里的鞋子;病重母亲不忘给邻居爷爷送吃的,邻居爷爷给阿里一把零食作为回报 。。。。。这些细节都是那么温暖而祥和。而这样的“祥和”,其实根本不需要我们高举的“和谐”来冠名。 也许你看过很多很炫很酷,很煽情很感人的电影,他们让你震撼让你很爽很过瘾很痛快,但在我看来,都不如这只是因为真实的片子令人回味,过目难忘。就象你吃过天南地北的山珍海味,到头来也许最怀念小时候家乡的一碗阳春面。生活是真实真切的,它就在那里,不需要粉饰,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显得娇情而失真。因为真实,所以美丽,一切云淡风轻。
伊朗电影《小鞋子》以极其质朴的影像,用最单纯的方式拍出了最人性化的作品。看《小鞋子》是心灵逐渐感慨而温暖的过程,是灵魂得到洗礼的过程。布莱松说:“一门艺术只有在保持它的纯洁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命运跟阿里开了个玩笑。阿里不小心得了个第一名,奖励由小鞋子变成了参加度假营和一套运动服。在颁奖仪式上,他哭得伤心,成了不幸的胜利者。回到家,悲伤的冠军脱下了已跑漏了底的鞋,将红肿的双脚伸进水池。这时,最富想象力、最美的瞬间出现了,一群金鱼争围着阿里的脚去轻轻地啄,像是安慰他,像是祝贺他,在淡淡的忧伤里,阿里好像成了天堂的孩子。
当然故事是有个喜剧的结尾的。在阿里比赛那天爸爸终于赚到了钱为两个孩子买了崭新的鞋!
打小学起语文课本里每课后面都有一题:请有感情地朗诵全文。长大以后,无论文学、影视作品,都能看到这种抒情的朗诵。老实说,的确很伤胃。经常性地抒情,结果是变成无情。因为这种感情太廉价……
那么有没有不抒情地朗诵?有,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小哥哥贪玩耍,把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弄丢了。父亲工作很辛苦,母亲重病,家里实在没有余钱买一双鞋。
《小鞋子》就以这种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鞋子的故事,平静地讲述了两兄妹怎么想劲一切办法解决鞋子的问题。所有小孩子能想到的办法他们都想到了,都尝试了。导演没有把他们表现得和两个难民一样地乞讨观众的同情,从头到尾,他们都在努力,观众只是无法停止关切之情,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的努力是否能够成功,而不是在散场后哭着捐献慈善款。
《小鞋子》就以这种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鞋子的故事,平静地讲述了两兄妹怎么想劲一切办法解决鞋子的问题。所有小孩子能想到的办法他们都想到了,都尝试了。导演没有把他们表现得和两个难民一样地乞讨观众的同情,从头到尾,他们都在努力,观众只是无法停止关切之情,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的努力是否能够成功,而不是在散场后哭着捐献慈善款。
这部拍于1997年的伊朗电影,用真诚朴实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处纯净的心灵壁垒:爱、信任、承诺、包容与善良。
奔跑几乎贯穿整个影片。兄妹俩为换鞋奔跑,哥哥为比赛奔跑,父子俩为了给富人们当园丁结果惹怒了守门的狼犬奔跑……他们一直在以爱的名义奔跑。
那些善良的人们
丢失鞋子后,妹妹在学校看到了自己的鞋子。它穿在一个女生脚上。放学后,她和哥哥跟踪到女孩家。发现女孩的父亲是位盲人后,兄妹俩选择了沉默与离开。面对比我们更贫穷的家庭,我们怎能开口要回那一双虽然打了补丁但对我们同样重要的鞋子呢?
兄妹俩的善良,是从父亲处潜移默化得来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帮寺庙将糖捣碎,病重的母亲叫孩子给父亲拿糖水。孩子问,爸爸那里不是有糖么,干嘛拿家里的?然而倔强淳朴的父亲却生气了,这是寺庙的,怎么能拿?孩子们只得将家里所剩无几的糖块放进了水壶。或许有人会说,不中饱私囊的人早晚会饿死。但恰恰是这种品格,即使让他饱受贫穷,却会让他无比骄傲地活着。这与贫穷或者富有无关。
捡到妹妹鞋子的女孩,碰巧拾到了妹妹落下的自动铅笔。尽管也很喜欢,但最终还是还给了她。俩人从此成为好朋友。直到有一天,妹妹发现穿在女孩脚上的是双新鞋时,才问,你原来那双鞋呢?扔了。你怎么把它扔了?太破就扔了,爸爸给我买了双新鞋。虽然如此,妹妹仍然没有告诉她,那双被扔掉的鞋对她有多么重要。
那些善良的人们啊,总是做着他们认为的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又用最质朴的语言和行动默默感动着我们。就如徒步10多小时进入映秀参与救援的20岁小伙尹春龙,就如在姓名栏上填上“个人”“中国人”“四川人”“唐山孤儿”的捐款者,就如乞讨为生但却掏出105元为灾区捐款的老人,就如那些不知姓名一个个奔赴灾区充当志愿者的男男女女……善良的人们,都有最柔软的内心,最发达的泪腺,也有最慷慨的血浓于水,也有淡淡的“应该的”……在5月19日烛光映照的天府广场,听到一声声满怀激情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那一刻,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有13亿同样善良的同胞,还有什么灾难我们不能携手度过?
贫穷不是善良的原因……善良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像《小鞋子》里的一家四口,盲人的女儿,孤独可爱的富小子。如果我们从不曾善良,我们又如何做到真的富有?汶川之殇,举国之殇。我就知道你不会告诉妈妈,我多么爱她。尽管,她一直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