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女性独立还是拍成了斗小三的一滩狗血…
《三十而已》付费直通大结局后,涌现出不少差评。
观众看到的,不是女性三十岁不过而已的自信、洒脱,而是女性才三十岁而已,人生的苦日子还在后头所带来的焦虑、迷茫。
顾佳虽然与许幻山离婚了,但离婚前,许幻山烟花厂炸了。许幻山罪有应得坐牢,但公司倒闭了,房子卖掉了,顾佳只得和儿子“隐居”茶山。
在顾佳和钟晓芹的衬托下,王漫妮反倒拥有一个较好的结局:不结婚,出国提升自我。虽然这也过于理想化。
《三十而已》原本是想呈现30+女性的多种可能性,结果这部剧却“跑题”了。从剧情中半段开始,该剧的种种热搜,都围绕一些狗血的情节展开。
一会儿“被小三”,一会儿“斗小三”,一会儿又在两个男人中徘徊。话题性是够了,但编剧似乎也忘了:她原本是想寻找女性的新出路的。
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话题剧时代:
电视剧创作与热门社会话题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常常是社会上讨论什么、观众最关心什么,不久后就会出现与此相关的电视剧作品。
有话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它是创作呼应现实的一种体现。有问题的是,话题先行、话题至上,为了话题刻意制造冲突,逻辑漏洞百出,人物塑造也走向浮夸。
《三十而已》的高开低走,则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本可能优秀的话题剧,是如何走向狗血的。
01 话题性牺牲了真实性
狗血话题剧的第一弊病是,话题先行、话题至上,以至于话题逻辑压过了现实逻辑,为了话题的演绎和推进,损害了真实感。
《三十而已》从一开始,顾佳、王漫妮、钟晓芹成为姐妹的设定,就带有不真实感。编剧在有意忽略她们的阶层差距,而这又是女性群像剧的通病。
女性群像剧往往是两个到五个女主角(她们一定是闺蜜),以此来反映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女性故事。
《小时代》是四闺蜜,《欢乐颂》是五闺蜜,《我的前半生》是两闺蜜,《谁说我结不了婚》是三闺蜜,《二十不惑》是四闺蜜,《三十而已》是三闺蜜。
闺蜜的设定是制造话题、展现女性情谊的需要,这可以理解。但这些话题剧,将闺蜜当做一个无需论证的前提——身家几千万的女总裁跟刚从大学毕业的“社畜”,成了亲密无间的闺蜜;价值观南辕北辙的人成了闺蜜,共处一个屋檐下无话不谈……这并不符合常识。创作者只是找到了一个框架,然后找几个女性往里套。
顾佳和钟晓芹是大学同学。但剧中好像整个大学就她们俩个女生,钟晓芹就顾佳一个闺蜜,而顾佳进入“太太圈”之前也看不到其他交友圈。
王漫妮加入她们的小圈子,更显得匪夷所思了。作为一个“沪漂”多年的人,王漫妮此前没有其他女性朋友。
跟顾佳、钟晓芹认识后感情就迅速升温了,常常向别人介绍说:这是我最好的闺蜜。
三个人从此无话不谈、亲如姐妹了,时不时聚着喝酒聊天。
如果观众认为她们的友谊是真实的、带有普遍性,那也别嘲笑郭敬明《小时代》里的“时代姐妹花”浮夸了。
大结局的走向,也鲜明体现了剧情迎合话题的失真。
顾佳经营茶山并获得成功,这个还是有说服力的,因为从剧情中途开始,顾佳就在为茶山忙活了。实地考察、采茶、营销、推销,她全程参与了。
但王漫妮和钟晓芹的逆袭,可信度就小很多。
王漫妮就那么巧在老家碰到了收购她之前奢侈品店的魏总。在男性的“金手指”帮助下,女性逆袭了。品一品,没个男性扶持,王漫妮是不是就翻不身了?
王漫妮有个10万块,就要出国留学读书了。爱丁堡门槛这么低?雅思不用考?
为了强行体现钟晓芹的独立,编剧让钟晓芹一跃成为知名作家,一本网络小说卖了156万,瞬间实现财务自由。
但要知道,现实生活中这个小说家入驻豆瓣超过10年,在豆瓣阅读写作超过5年。
人家不是一夜之间成功的,是有漫长的写作积累的。
钟晓芹倒好,剧集也没怎么体现她有写作才能或写作爱好。闹离婚正心塞,写个普通爱情小说就财务自由了。
编剧对剧情缺乏足够的铺垫,真实感也大打折扣。
02 话题至上导致剧情狗血
狗血话题剧的第二个弊病是,为了引爆话题,刻意制造冲突、夸大冲突、渲染冲突,在情节设置上盲目追求刺激性、猎奇性。
女性群像剧必然写到男女关系。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编剧,好像不写出轨、不写小三,就不知道该怎么书写女性困境。
这当然不是说,不能写渣男、不能写小三。而是说,这类桥段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因为这类情节话题度高,编剧就耽溺于此,浓墨重彩、连篇累牍,而遗忘了初衷。
《三十而已》中主要写了两个小三桥段:王漫妮被小三,以及林有有主动成为小三。
王漫妮与梁正贤七年女友赵静语的正面对决,还是比较有张力的。
既刻画了王漫妮的狼狈,也让她从幻梦中醒来,有助于体现出人物的成长。
可许幻山与林有有的苟且之事,编剧可以说是工笔白描,什么时候动情、什么时候接吻、什么时候上床,一一道来,生怕观众错过哪一个情节。
这么细致对剧情的推动力在哪?它完全可以点到为止。
哪怕为了凸显许幻山与顾佳的价值观分歧,编剧也有其他的处理方式。
但编剧知道,“斗小三”的情节是最容易写的,最容易挑逗大众情绪的,最容易有话题热度的。
所以剧集掰开来,细细地为观众呈现。
硬生生地把女性成长剧写成了“斗小三”的情感伦理剧。
最后为了劝退小三,连顾佳的父亲都亲自上阵讲大道理了;小三离开上海的机票,也是顾佳给买的。
编剧为了帮观众宣泄对许幻山的怨气,让许幻山的烟花厂爆炸了。
这个设定带有戏剧性,偶然性中有必然。
但顾佳与许幻山签署离婚协议那千钧一发之际,烟花厂爆炸,离婚协议没签成,这完全是编剧刻意制造的巧合。
婚没离成,债务也是婚内共同债务。许幻山进了监狱,但一切后续事宜都是顾佳在处理,原本房子顾佳有一半,现在卖房子的钱都拿出去赔偿了。
从顾佳的个性看,她是有一个责任、有担当、有情义的人,她会选择帮许幻山。
可编剧这么写就是“狗血”了。编剧让顾佳在离婚前,不得不再次背负“妻道”,让她在婚姻中连财产都失去。而小三呢,上海免费一月游,清清爽爽走人。
不仅狗血,还气人。
03 话题性压制了人物塑造
狗血话题剧的第三个弊病是,话题逻辑压过人物的逻辑,人物成了话题的道具,只是体现和推进话题的一个道具。
像许幻山,虽然与顾佳有价值观的分歧,但他的出轨也稍稍有点生硬和突然。
从情理上看,他对顾佳和孩子有感情,出轨后,应该是满怀内疚和不安。
可许幻山出轨后,是一而再再而三、凶神恶煞地与顾佳发生语言冲突。
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把它归结为林有有挑唆,也过于简单了。
无论是是否请育儿嫂,还是要不要销毁蓝色烟花,许幻山情绪失控,好像下一刻拳头要挥过来了。
这与他前期人设不符,有点为“渣”而“渣”。
许幻山或许会让观众联想到《我的前半生》中,雷佳音饰演的“前夫哥”陈俊生。
同样是“渣男”,但编剧没有把陈俊生简化成一个“渣”字。陈俊生是渣男但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他对于出轨有愧疚,他对于罗子君的家人始终有真诚和善良的一面。
陈俊生与罗子君婚姻破裂,陈俊生固然是主要责任方,但罗子君在这段关系中同样有不足。剧本没有流于对渣男的情绪宣泄,而是能让观众看到人的复杂,并从他人的弱点反省自身的不足。
从创作层面看,过于依赖“渣”来制造话题、引发冲突,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不少观众有这样一个误解:创作者塑造一个立体的渣男、渣女,是在为他们的“渣”洗白。当然不是这样的。就像《甄嬛传》中,华妃、皇后等角色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但从她们的个人悲剧我们也可以窥见男权制下女性的普遍悲剧。
《隐秘的角落》里张东升是罪无可赦的杀人犯,但进入张东升的内心世界,观众也会知道这场人性的灾难是怎么发生的。
观众即便痛恨华妃和张东升,但不会到蒋欣或秦昊的微博底下去留言咒骂,因为角色是立体的,观众“理解”了人性。
这也是优质影视剧的价值:不是做最简单的道德判断,而是做深刻的人性剖析。
《三十而已》里,有很多观众到饰演许幻山的李泽锋和饰演林有有的张月底下留言辱骂,观众这样做当然是错的,但编剧也得背一部分锅:简化角色、挑逗情绪,引起的不是观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只能是廉价情绪的宣泄。
《三十而已》中,不仅是许幻山、林有有的角色单薄,陈屿、钟晓阳也都被强行扭转。
为了让钟晓芹与陈屿走向复合,陈屿离婚后一下子就脱胎换骨了,小奶狗一确定关系就开始变得幼稚了。
王漫妮回老家,为了体现出城乡之间价值观的冲突,王自健饰演的小镇官员张志,也沦为一个脸谱化的角色。
总而言之,《三十而已》被“斗小三”“妻道”等话题占去了太多篇幅,以至于最后,它呈现的不是女性的“三十而已”,而是这剧好狗血啊。
进步的女性话题剧,应该从女性立场出发,表达女性的诉求,反映女性的心声,让更多进步女性被看到。
而不是相反,女性成为狗血话题剧的由头,情节失真、戏剧冲突狗血、人物成压缩饼干,最后反倒加剧了女性观众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