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明明空,诸情处处痴 | 第1806期
今日豆瓣评分8.9分,7679人评价
简介:南怀瑾教授在台的数十年教化岁月中,曾经多次讲解《金刚经》;因时代不同,对象不同,讲解的方式和重点也各次不同。一九七八年怀师讲了“如何修证佛法”,两年后再讲《金刚经》。因机缘特殊,对经中的疑问及似解难解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读后虽不悟,亦得其门矣!
南怀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1.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 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2.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
3.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一一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亦是很重要的。但是一般人直接读可能会觉得有难度,那就可以去读解读本,比如说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我是大学读过,转眼过去多年,重新来读,又有不少的感悟。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富贵功名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助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清静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更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这种属于内布施。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人生如闪电、似露水,纵然精彩,也不过是转瞬即逝,什么也留不下。我们的喜怒哀乐,聚散成败,随着时间这条单行线一闪而过,再不复返。“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终将失去,所以要懂得珍惜。五色图书,五彩人生,周四白色思考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