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32 自然 道法自然 自然一词因为“道法自然”的经文而显示特别重要的内涵,至今难以领会。人们以为《道德经》中最难懂的术语是道,其实最难懂的是自然。老子五次使用自然一词,其他四次似乎很好理解,但道法自然一句使自然的重要性像一颗耀眼的新星出现在深刻的心灵眼前,令人迷惑,似懂非懂。

魏晋玄学兴起,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一句“越名教而任自然”把自然的地位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名教与自然,儒家与道家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的差别凸显出来。王弼《道德经注》反复阐述自然的美好理念,魏晋玄学中,自然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道的重要性。

道法自然产生了“任自然”的生活方式,华人心灵对自然纯朴产生了巨大的共鸣,突然发现自然的一切原来如此美好,奢华、争斗的宫廷生活和价值观是令人讨厌的。返朴归真、田园生活成为一种潮流,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激起了内心深处的“缺”,对真朴的缺。

陶渊明宁愿辞官回家种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一首《归去来兮》流传千古。陶渊明、谢灵运都是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崇尚山水的代表人物。诗歌、绘画的主题从宫廷转向了田园山水,牧童、牛、农耕、采櫵都是天真美好的象征自然一词的号召力远远超过了道的号召力,对自然的向往不可遏制,这是老子“道法自然”所焕发的内在激情。

那个年代几乎人人都研究老庄,注释家众多,义理探究愈来愈精微,汉代司马迁说老子义理深奥难明,玄学家对深奥难明的义理心有灵犀。 魏晋玄学是华人心灵进入精微妙理的见证,《道德经》包含深刻而广泛的内涵,代表远古以来的修道运动的伟大成果和记载,在汉代被用于治理社会,但汉代对于老子思想的精微奥义不甚理解,感叹而已。

魏晋时代人们终于在现实的重压下回归心灵的探索,对生命和宇宙的根源表现出极大关心魏晋玄学开创了对远古修道运动的成果--《道德经》的深度探索,这种探索并没有因为玄学家的消失而消失。玄学兴旺200年之久,后世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道法自然经文引起了四大与五大之争。

在老子之前,文化主流是“天地人”的宇宙观,老子改造为“道天地人”的宇宙观。老子把“道、天、地、人”并列为四大,但自然的出现和后期的号召力,显然存在本体论的迷惑,自然高于道,那不是成为五大了吗?道法自然一句经文引发了文化精英对自然的崇尚,自然的外在表现展露无遗,但自然的本体论研究一直缺如,很多深刻的思想家都研究佛经了。

崇尚田园生活、热爱山水只是自然的外在表现之一。西方科学传入中华文化系统,翻译家借用老子的术语把英文的nature译为自然,然后再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分,自然这个至关重要的老子道家概念更加陷入模糊之中。自然还派生出“自然的”这个形容词,自然、大自然、自然的、自然而然、必然等系列词语进入科学和知识体系,加上近代以来语言使用的不严谨,使“自然”和“道法自然”的深刻思想变得越来越模糊。

当今天研究老子道法自然思想时不得不探索自然的本体论内涵,以求更好的理解道法自然思想,不然道法自然只是一句美丽的口号,对认识华人深刻思想没有帮助。老子道家的自然和道法自然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认识这一点对认识华夏文明和文化的高度是非常必要的。

英文的nature原意是本性与老子的自然是一致的。nature 的形容词natural翻译为自然的,意思是非人为的,另有“自动”和“自动化”都是非人为的。如果是人的行为,没有经过意识心的思考,也同样称为自然或自然的。

Nature指大自然,实际上就是宇宙这个客观世界。当自然(大自然)指客观世界的时候,老子道家的自然就与之分道扬镳了。当我们在客观世界这个意义上使用自然(大自然)这个概念时,显示了东西方对宇宙-道的本质的理解出现了重大差异。

也就是双方在使用同样的词,但表达不同的,至少有巨大差异的内涵,这样沟通就出现误解,甚至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看法都陷入混乱。老子显然并未用自然概念来区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甚至认为这种区分是违反自然的,因为老子的道是混成的,不容许主观和客观的分别。

翻译家把Nature翻译为自然,这更多的是魏晋名士的自然,符合山水派的意境,而不是老子的自然。西方文化的自然一词更多的是在反对神学概念上建立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用自然来反对神学,但老子显然没有这样的背景。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说:

如果你好好的认识并记住这一点,那么从一切暴主解放出来而自由了的自然,就能被看到是独立自主的作它一切的事情,未受到任何神灵的干预。(第124页)

诗中自然的内涵一目了然。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写了《自然的体系》,再次重申自然与神学的对立自然科学的内涵越来越明确了,主观和客观的尖锐对立,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动物学家、植物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等都被称为自然哲学家。科学巨人牛顿的划时代的著作就冠名《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被称为自然学家。

自然就是排斥神灵、排斥人为、排斥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存在”人类主流思想进入了一个主客观分离的精神时代,而不知道主客观分离的主导者还是那个“该死的”主观。主观A在发号施令,A是客观,B是主观,站成两队,而A沉默不言,像个乖孩子。人们以为是客观的胜利,其实客观丧失了一切。这是本体论层面的结果。

主客观分离的思想潮流带来了丰硕的成果,科学突飞猛进,人类对物理(万物之理)的认识前所未有的深入,人类的能力大为增强。客观胜利了,自然胜利了,主客观分离的思想胜利了。老子宣说了道法自然的经文后再次入玄同大定,沉默不言,对后世掀起的巨大思想风暴置身事外。

孔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庄子·德充符),水静止时才有镜面效应,能够照见万物的真相,流水没有镜面效应,不能照见真相。世人的心流起伏不定,如同流水,照见的自然是真的自然吗?显然不是。

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并没有消除孔子(庄子心中的孔子)的担忧,爱因斯坦提出了观察者效应,站在月台上的观察者与列车上的观察者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没有造假,是他们的观察者地位决定了观察结果不同被严格驱逐的主观又悄悄的回来了,自然的概念向老子的道法自然靠近了一步。

因为客观,答案是唯一的自然是唯一的,西方自然概念支持答案的唯一性,这就是确定性原理。自然主义认为一切都是人的错(老子也这么认为,但含义不同),只要彻底排除人为(想一下老子的无为),彻底排除人的思想活动干扰,答案唯一性原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爱因斯坦证明,因为观察者效应的引进,答案唯一性原理崩溃了。

实际上答案唯一性原理早就崩溃了,只是人们(包括科学家)不愿承认罢了。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引进开方和虚数,数学上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了。一个数学题有多个答案,几次方就有几个根,中学生都知道。数学早就提前摧毁了答案的唯一性原理,这只是一个信号,可惜物理学家忘记了这个信号。

认为这只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物理问题,因此可以忽略。观察者引进以后,证明答案不是唯一不只是数学问题而也是物理问题人类精神倾向于答案唯一性,这能够证明答案的正确性。现在看来不是这么简单。人类思想在接近自然,但自然在远离而去。实际上是自然拒绝人类思想的这种对自然的认知。

老子早就知道划分客观与主观的危险性,所以提出道的混成学说(“有物混成”)量子力学不仅承认有观察者效应,而且有观察态和非观察态的存在,这是一个马蜂窝。薛定谔的猫悄悄躺在那里呼呼大睡,但世人开始争论这只猫是死的还是活的?薛定谔的猫像禅师手中的麻雀,让你去猜它的死活。人们永远猜不出麻雀的死活,因为麻雀的死活掌握在禅师的手中。

如果答案不是唯一的,命运也不是唯一的现在是在不唯一的答案面前证悟唯一的答案,这是玄同得一的答案。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马蜂窝,就是老子的“复命”和楞严大劫的疑问:宇宙成住坏空为一大劫,安住在三摩地中的修行者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之内的逻辑,如果能够看到八万大劫之前或八万大劫之后的逻辑,那么现在的科学定律是否会失效?

复命意味着系统重置,宇宙是否也有系统重置的问题?老子复命和楞严大劫的疑问还是存在的。所以老子不说相同,不说大同,而说玄同,而说得一。如此说来,自然的内涵更加扑朔迷离了。自然的概念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从远远的离开又悄悄的回归,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老子道家崇尚无为,反对人的意识心(分别心)对观察对境的干扰,这正是量子力学所追求的老子反对意识心(分别心)对观察对境的干扰,恰恰是为了更真实的认识观察对境(外尘和内尘),而不是反对认识。不是用主观去反对客观,反而要求更客观,比经典力学家更客观。

庄子说:“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观察者应该绝对虚灵,不应该因为观察而伤害观察对象。老子道家对五官六根的不可靠性有深刻的洞察,五官六根本质上也是观察仪器,对观察对境(外尘和内尘)的真实性构成了威胁。五官六根是为了食物和生存进化而来的,不是为了认识宇宙-道的秘密而进化出来的。

动物的五官比人的五官要灵敏的多,人并没有在五官上超过动物,依靠五官而建立的意根也是如此。五官是地基,意根是建筑物,地基不牢固,建筑物还会牢固吗?如果说人的认识能力超过动物,那不是因为五官的缘故。世人普遍存在对五官的盲目崇拜,而却毫无觉察这一点,这正是世人依靠五官而建立认知体系(意根)的危险性所在。

今天地球上的动物都有五官,也许外星球的动物只有四官或者更多(六官或更多),庄子走到大街上一看大吃一惊,因为大街上的人眼睛都是横长的,十分另类,因此戏称为“横目之民”。庄子早就盯住世人的这双眼睛了,这是一双贪婪的眼睛,横长在额头上,与庄子在玄同大定中见到的高级生命不相同。

我们在地球上呆的太久了,认为地球上的动物就是逻辑上应该有的动物(老子警告:世人太热爱同,但自然没有同,只有玄同,几乎相同,但存在微妙的不同,正是这微妙的不同,足以改变未知世界的一切。多么像蝴蝶效应),外星球的动物也应该像地球上的动物,庄子嘲笑这样的落后观念。

所以庄子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任何想象的出来或想象不出来的动物都可能存在,都有合理性。一幅绘画作品拿来,一看就知道是横目之民画的,画的投影方式泄露了这个秘密。不仅知道了画家眼睛的长法,而且还锁定了画家的心智和鉴赏逻辑。对于老子庄子这样的证悟者来说,一张画作不仅展示了画作本身的意境,而且还泄露了关于画家更多的生物学秘密和心智秘密。

毕加索知道这一点,于是想隐形,不让证悟者获得这些秘密,就创作了隐藏画家生物学秘密的多视点画作,但还是没有能够逃脱证悟者的法眼--画家是个横目之民,但画家的心智已经与五官六根部分脱卸,获得一定的自由。

毕加索以前的画家的生物学特征是一目了然的,而且心智与五官紧密锁定,一点自由也没有。这里不是探讨艺术流派和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但画作和画家之间的生物学特征和五官与心智的锁定状态最为密切,因此最能揭示五官六根的生物学特征和天生缺陷。

老子道家对世人(地球人)的五官六根是批判性的使用。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12章),对五官六根的盲目崇拜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老子知道人有玄照妙心,意识心只是一个单细胞,进化初期的习作。自然和道法自然的概念正是建立在对五官六根盲目崇拜的批判之上,因此对五官六根是隐形的。

现在回到文字学本身。从文字学的角度看,自然代表本来如此,也可以说是本然,佛教说的法尔理,真正的证悟境界可从这里深入。自然显然排除人为,排除人的意识心,与无为意义近似自然这个概念由“自”和“然”二个字组成。“自”在《道德经》中很重要,有“八自”、“四自”和“二自”。

八自:自宾、自化、自均、自定、自富、自正、自朴、自然(含摄七自)

四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第22-23章)

二自:自知、自胜(第33章)

八自经文:

道法自然--第25章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32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同上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章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同上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四自经文:

不自见(xiàn),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长。--第22章

自见(xiàn)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第23章

二自经文:

自知月明,自胜者强。--第33章

自与己的关系。今天的自己一词已经彻底掩盖了古代思想家自与己的巨大差别。古人用字严谨,今人用字随意。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词组,使世人忽视了自与己的本质区别。理解自与己的区别,才能更精确的理解自。

在八自体系中,自然与其他七自是有关系的,是老子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但自然是含摄其他七自的,因此自然的内涵可以部分的从七自概念和经文中获得。今天通用的自己是由自和己二个相反的意思组成的,使我们忽视了自与己的区别,这是文化的不幸。

己就是私己,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最为第一但自却是心灵最深处的那个我,就是真我,真宰,是无私的自远离五官六根,己代替自时刻出现在五官六根之前。自是真我,己是假我,世人不分,合称自己,从此真我隐没了。

理解自与己的差别就理解了老子的八自、四自、二自学说。自是对外力的绝对排除,对外境的绝对隔截,对己的消灭八自都是真我的显现,自是无私的,不受外境干扰的,这个外境是外尘和内尘的合称,己的凡心、凡情都是对自的干扰。

自是伟大的觉悟,世人只有己(私己),但没有自(真我),只有伟大的觉悟者才有自。孔子说:“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代表儒家对己的贬斥。克己不如无己,克己心量小,无己心量大,克己最终会死灰复燃,不如无己把贪欲连根铲除,所以有“心如死灰”的验相,禅宗要求把死灰也一起扔掉,方是干净。

孔子自称是方内之人,克己已经是最高修行了,再前进一步,就要坠入悬崖,换句话说就是游到六合之外,成为方外之人无己就是方外之人的修行孔子入世,老子出世,志向不同,对自的证悟就不同。自然的概念是老子“强加”给世人的,孔子没有这么大的勇气,诸子百家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后世奇迹般的接受了,而且不仅不放弃,反而爱不释手了。

到了魏晋时代,离开自然文化精英不知怎么活了。慧能觉悟的自性正是老子的自,那个时候自与己还没有混淆。自是无私的我,自代表本性,独立性,不受人的干扰,是本来的那个样子,这就是自然。当无私的时候,这颗心就是天心,就是老子和禅宗的无心,这颗心不可思议,解脱就是依靠这颗心。自是无心之心,无念之念。

世人有凡心有凡情,圣人无凡心无凡情,无凡心无凡情直称无心。王弼把无心称为“天地之心”。王弼注《易经·复卦》:“复者,返本之谓也。然者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千,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无心就是返本,返回寂静,自然就包含了返本这层意思。

自就是“我”的微妙本体。然是什么?然是名家的核心主题。墨子比老子晚约100年,比庄子早约100年。他说:“且然,必然”(《墨子·经说下》)是解说然的内涵,并最早提出了必然的概念。墨子区分了现实的然和未来的然,并指出了二者的联系。庄子说:“然乎然,不然乎不然,然乎不然,无物不然”(齐物论)。

然成为名家论辩的主题,就是探索宇宙万物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并预测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的缘由,其中所暗藏的必然性、规律性(老子的稽式)老子独创自然这个道家概念是从“自”和“然”二者观照的,自然的组合是一件大事因缘,决定对后世的思想和逻辑产生重大影响。

在现实地上看不见真我的实现,但在究竟地上真我是必然实现的,自然就是“自”必“然”,表达真我在究竟地的实现,圆满。然代表了老子对终极的确定性和由此产生的强大信心。《道德经》充满了确定性,然是一个信号。自然就是真我必将实现,本性必将回归的证悟境界。

道法自然既是暗示人类语言的极限,对道的终极性的再次强调,又是宣告道的必将胜利,现实地和究竟地必将合二为一。自将彻底战胜己,真我必将战胜假我。当道彻底胜利的时候,和将无处不在万物虽然显形,但通过修行复性,徼回归于妙,彼此的界限将不复存在,被五官六根分割的道回归到混成的道,分别性彻底消失。

无分别性完全呈现,牛不再是牛,马不再是马,马就是牛,牛就是马的无分别性时代得到证实。“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玄同得一妙境呈现在天地万物之中。天地万物虽然存在,但是如幻如化的存在,道具而已。

无心、无念、无私、无己就是自。老子知道,世人的心中只有己,没有自(黑格尔称为自在之物)。当人到达心灵最深处的时候也同步到达了宇宙的最深处,就与道合一了。自的背后是寻找一位久违的觉悟者,庄子说“有大觉而后知此有大梦”。道是伟大的觉悟,是究竟觉,是第一觉悟者。天地人尚未觉悟,所以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第24章明确指出天地修行的不足,人比天地更加不足,天地尚未觉悟,人更加没有觉悟(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于人乎?)。觉悟就是原路返回,天地返回天地为诞生的时刻,人返回人为诞生的时刻修行人观照自己为诞生的那一刻,一定能够恢复真我,一定觉悟。

老子说:“复众人之所过”(第64章),要世人原路返回,返回自己的本性,返回自己的故乡,就是要复性“希言自然”章和“道法自然”章(第24章和第25章)是一个完整的组合,必须合解,不能断解,二个自然内涵关联。此二章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当天地人都复性的时候,都与道一样大,这是老子四大学说的深意。

修什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万物的本性,是阴阳所赋予的,修行就是修复本身的和性。第24章和第25章合起来,就知道老子的本意是讲复性,讲天地人的复性。苏辙《老子注》说:“使人一日复性,则此三者,人皆足以尽之矣”。

在远古华人文化中,阴、阳是二位创造神,它们创造了和。万物显形失去了和,于是通过修行修复和性。圣人无名,因为不愿显形,显形就不是圣人了。显形就是徼,就产生私己,就失去和,显形如同原罪。《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与器的划分就是道不显形而器显形,二者对显形的贬斥是一致的。

老子说:“朴散则为器”,显形的器是真朴散落以后的碎片而已。所以老子说“大制不割”,宇宙造化者是拒绝割裂的。至人无己比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更为究竟。神人是指神通广大的证悟者,所以说神人无功。在细读“道法自然”经文和断句,含义就清晰起来:

经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新断句)

经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行断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一个层次(前行),“道法自然”是第二个层次(正行),四法不是并立的,而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又分为三阶。河上公是道法自然一句单独注解,显然是与前三法分开的。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性自然,不效法其他。

王弼注:“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是语言用尽了,再没有语言了,超出语言边际了。所以后世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温伯雪子与孔子对一下眼神就可以了,目击道存,无需语言交流。自然并不是一个道之外的新称呼,而是代表语言用尽了。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不效法什么”,“道只效法自己”,再次强调道的终极性。

王弼和河上公注释极为接近,非常精辟,但如果把老子的八自学说和自的内涵深入一步,道法自然还强调了道是觉悟者,已经认识自--自己的本性(慧能说:识自本性),并宣告自的本性必将实现(然),天地人三者(老子之前的三大)必须认识本性,回归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内涵。

“道法自然”是总结,是棒喝,是指(指向的月亮--不可言说的“如”)是老子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修法。庄子说:“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听心”(徐无鬼),人的五官是隔绝的,眼所见耳不能见,耳所听眼不能听,心能想耳不能想,五官六根得出的不是同一的自然。

观世音菩萨能够做到五观六根圆通,因为真体是同一个,不管换什么马甲,都是同一只乌龟。以自己的真眼根玄照自己的假眼根,以自己的真耳根玄照自己的假耳根,以自己的真心玄照自己的分别心,自然就完美的呈现了。老子说法到此,应该下法座了,绝尘而去。庄子对道法自然又作了非常有意义的补充。

自然的挑战一:道法自然,回归自性,那人就无所事事了吗?道法自然发展到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自然而然”,自然一词在不断发酵,人的地位应该如何界定?“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19章),玄照妙心照破一切欲望的虚妄性,内心彻底恢复了和性,社会彻底的恢复了和性,争已经消失匿迹了,可以无所事事了。

但在玄照妙心没有恢复之前,人面临艰巨的挑战。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48章)世人的面前有二条道路,一条是为学的道路,一条是为道的道路。世人为学的道路已经走的很远了,要换另一条为道的道路,这是180度的改变。

这是多大的改变啊!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是无法做到的。为学的道路培养了世人的分别心(知识),但失去了更为宝贵的无分别心。老子要世人开启更高级的学习阶段,就是“学不学”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世人从家乡走向远方(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47章),所以学到了世间谋生的知识,但迷失了自我,现在要原路返回。谋生的能力强了,悟道的能力弱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语)。所以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6大工夫: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欲不欲

学不学(第64章)

知不知(第71章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第64章),要从众人离家出走的路原路返回,这个任务实在很艰巨。第64章是几微章,宣说修行要在几微处下功夫,要在内心的起心动念处下工夫。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心念尚未起动之前就要下功夫戒断细微的欲念,粗大的欲念才可以不起。

老子又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修行和世间法都一样,大都输在最后一米,因此要慎终如始。粗大欲念断除了,并不等于贪嗔痴已戒断,可以高枕无忧了道法自然很难,不是自然而然,因为心魔要作怪。古代很多士人刚入仕途,发誓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但最后还是伸出了贪婪的手。

修行更难,欲念不起,这是何等工夫,所以老子和禅宗把无心作为最高的工夫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味,以无欲为欲,以不为为学,以不知为知。庄子说:“泰清问乎无穷:'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泰清问无为,无为曰:'无知到’。泰清问无始:'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孰非?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知北游)。

做到无穷的“不知”是极难极难的。不知的工夫是极难极难的,因为五官张开,信息来了,知就来了,分别的功能开始运转,不分别的功能关闭了。所以无始说不知的工夫最深,知的工夫很浅。年轻夫妻最好学会不知,对对方的缺点少一点知,和才能获得。

如果对对方的缺点知道的太透彻,夫妻的缘分就尽了。所以西方谚语说爱情是盲目的,真实至理名言。你的明察秋毫的双眼未必都是优点,可惜你不这么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夫妻对对方的缺点了解愈多,爱情愈少。

老子紧接着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此句经文更为关键。世人原路返回,返回本性,返回自己的家,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这是逐渐接近自然,可以辅万物之自然,与自然同行,而不是逆自然而行一个“辅”字非常精准,万物因无而生,因和而生,因缺而生。人的出现是有特殊使命的,是“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从“冲气以为和”来说,人类必将从争走向和,从野蛮走向文明,但人的“辅”不可缺少。第一人要辅万物之自然,王弼注释“因物之性”,像水一样在方则方,在圆则圆,以柔性应世,除灭强梁。这就是“知雄守雌”。“化而欲作”(第37章),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造化过程中,欲望是有害垃圾,强梁是垃圾当中的垃圾,除灭强梁就是清除宇宙造化产生的垃圾。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42章),此句经文让注释家疑惑为什么接在“冲气以为和”之后,认为是错简,不是同一章。除灭强梁,恢复和性正是第42章的本意德行不亏者依靠自力能过除却内在情欲的强梁,但德行极亏者必须证悟者帮助才能除却内心情欲的强梁。老子宣说道法自然的教法正是为了帮助世人除却内心情欲的强梁,最后使整个生命界恢复和性,使社会恢复文明。

这就是“辅万物之自然”,因为人的内心都有和性,所以能够辅助恢复,如果内心根本没有和性,老子道法自然的教法也无济于事。“不敢为”者,宣说道法自然教法,并非老子强为之,而是不敢为而为之,“为而不争”(第81章)。老子宣说道法自然的无为教法是为无为的教法,不是有为的教法。

世人虽然强梁,虽然情欲炽甚,清净的无为教法一定能够对治。当然对于个别行魔道的强梁者,自由“司杀者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繟然而善谋,每一个恶人背后都有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如同卫星定位一般无处可逃

《道德经》第72--75章开讲天威天罚,第76-81章开讲天道,这正是天大的显现。世人愚蠢的认为天威天罚是虚设的,老子不这么认为,天威天罚是真真切切的,正是时间问题,是为了展示慈悲而已。

自然的第二个挑战。学人认为“自然”是个终点站,不需要再去探索、契悟,以为自然是休息处。所以道法自然的经文经常挂在嘴上,自然成为一面挡箭牌,实修实证工夫反而放弃了,自然的语言关闭了自然的众妙之门。这是魏晋以后的思想家经常出现的困局,是魏晋玄学出现了后遗症。

这是思想的滑坡,正是老子警告的“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修行人的正知正念无比重要,不能以自然来遮挡正知正念,不然会几成而败之。老子的三宝以慈为第一,慈悲、俭约、谦下不争就是正知正念,慈悲的心是第一珍贵的契悟道的混成的本体是正知正念,自然与混成的本体是不二的。

自然的第三个挑战。自然有楞严大劫的时效性吗?当宇宙成住坏空大劫之后,即老子的复命之后,自然也要重新赋予新的内涵,而不是自然而然。牛永远是牛吗?马永远是马吗?牛的自然和马的自然有重置(复命)的可能吗?当然可能。庄子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牛的自然,马的自然,宇宙万物的自然都会复命。

自然的第四个挑战。自然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什么?人的自由意志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关切,奥古斯汀写了《论人的自由意志》一书,阐述自由意志与基督教的关系。自然背后隐含了必然性,必然性背后隐含了决定论和命运。如果一切是必然的,命运不可改变的,那么人的自由意志还有价值吗?自由意志与欲望有什么联系?

自然、必然、命运和自由意志构成了现实的冲突,这是道法自然教义必须重视的。老子这里没有自由意志的地位,但有玄照妙心的地位,显然玄照妙心远远超过自由意志。玄照妙心是终极的自由意志,不仅自由,而且自在,自妙,自明,洞察宇宙万物的无分别性,洞察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真实妙境。

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家并未真正解决自由意志与文化信仰的内在逻辑,因为没有认识玄照妙心。如果恢复玄照妙心了,确实是无所事事了,心中玄照无非是妙。在玄照妙心中,自然才真正的呈现,自由意志才能摆脱欲望的控制,道法自然才成为可能。

自然是如,自然代表本性和本性的必将实现,自然将排除一切人为,排斥一切心念,自然顺着必然的究竟地行进,不会停下脚步,现实地必然归向究竟地。道法自然显然不是道效法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天地万物)是道所生。道法自然是强调道的至高无上,只效法自己,或者说效法自己的本性,回归自己的本性,永远不离开本性。

这是“反者道之动”的另一种描述,道虽动而常静,“周流不殆”,但绝不离开本性。道除了自己的本性,绝不效法任何其他。道超过了八万大劫,即使牛变成了马,道不会变;即使物理学定律有效期到期,道的有效期是永恒的。

道的存在是大缘起因,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只有敬畏,契悟。因此世人应从大梦中觉醒,听从自性的呼唤,以无心之心回归自性。修行人应该对道有直觉,不需假借,直下契悟。玄照妙心超出成住坏空的八万大劫,与道同体。

综上所述,道法自然的含义十分丰富,简述有几点。一,宣说道的至高无上,“无极而称焉”,言语用尽了,只有契悟。道是如,自然是如如,道法自然就是道者真如。提醒修行人不要终生在语言中求安定,求解脱生死,而要实修实证。

二,人人有一个自的真如本性,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完全相同的,有河沙个众生芸芸,就有河沙个自,河沙个自就是一个自,所以众生玄同玄通,可以证道,可以共同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所以“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齐物论)。自是道,自是梵,自是佛,自是觉,自是妙。

三,己是一个魔鬼,人人有个己,己是互相敌对的,河沙个己就有河沙个敌人,但这个己是如梦如幻的,不真实的,会毁灭的,会腐烂的,所以要“圣人无己”,孔子要“克己复礼”。

四,修复玄照妙心才能真正的道法自然,只有玄照妙心才是无己的。无己是大妙境界,无己则妙心生,玄照六合之外,顿超八万大劫,入不生不灭。玄照妙心超越自由意志,觉悟欲望的虚妄不实,觉悟欲望的空性(无),所以人的自由意志与修行没有冲突。

五,道法自然必须与玄照妙心相结合,不能陷入自然而然,不“辅万物之自然”的懈怠妄境。一定要证悟真正的本性,那个真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至少也要追寻自的本性,那个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自。这个自是如意宝藏,是不可剥夺的,是自由的依靠。这个自又被称为人性,秉自宇宙的一。争不是人性,和才是人性,秉自于上天的人性,自然与人性是不可分割的。

六,在显现上,知雄守雌,知子守母,和气充满,与物有缘,热爱独处,远离聩闹,喜爱清静;或倚南窗以寄傲,或临清流而赋诗,或植杖而耘籽,或扶孤松而盘桓;或骑牛而横笛,或歌声而嘹亮,或披褐而怀玉,或乘运而归化;或为江上一渔父,或为卦摊一卜者,或为乱世一智谋,或为人间苦难而嚎啕;

或为村中一慈父,或为茅舍一慈母,或为人间一孝子,或为他人一贤妻;或为课堂一良师,或为旅途一益友,或为堂中一医者,或为乡村一工匠,或为科学之大匠,或为创意之宗师;道法自然,随处而安,若隐若现,慈心不变。

(0)

相关推荐

  • 姜新生 杨 辉 | 老子“无为之教”境界及达至路径论

    本文由<大学教育科学>授权发布 作者:姜新生 杨 辉 摘要 <道德经>中,"无为"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治邦修身理念,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老子倡导的&quo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二章 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 ...

  • 罗祥相 | 论老子“自然”思想的逻辑展开

    罗祥相,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道家哲学.先秦哲学.宋明理学.近现代哲学.摘要:采用哲学语义分析法,是厘清老子"自然"思想丰富义蕴的思路与方法.但此前学者们对老子 ...

  • 《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可不是用现代汉语所理解的那样

    道法自然,跟上善若水.知足常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成语一样,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成语,更是人们很喜欢谈论和引用的一句常用语. 但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三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上一章老子告诉 ...

  •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自然的挑战一:道法自然, ...

  •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中)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道家对世人(地球人) ...

  •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上)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32 自然 道法自然 自 ...

  • (一)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经三个字 一、道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

    闲雲淡淡 2017-02-27 10:04:12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关注 (一)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经三个字 一.道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 ...

  • 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经”三个字

    按语:本文分两部分对"道德经"三个字进行解读 道德训义 一.道者,万物之所宗 我们要讲<道德经>,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么,德到底是指什么,经又到底是指什么.所以, ...

  • 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经三个字?

    一.道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 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只有一个方向的路,叫做道.出现分叉路,叫做 ...

  • 如何理解道德经“玄的联系”?(中)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说: 道之为物,唯恍 ...

  • 如何理解道德经“玄的联系”?(上)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34 玄的联系 ,玄与玄 ...

  • 如何理解道德经的“无为思想”?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27 无为学说. 无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