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如何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如何理解“常无欲,可名于小”?老子如何宣说逻辑反转?)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王弼注:“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也。”这个注解有玄机。周公德治天下,功德虽大,但不能使后人不赞美他。圣人藏于天,功德虽大,能使后人不赞美他,这才是真正的大能,这就是“不为主”。
“不能使世人无誉己”,所以禹汤文武周公的功德是小。有大功者使世人“无誉己”,那是多么大的功德啊!为万世立功是大德,立功而使世人“无誉己”是更大的功。
人世间下等人争利,上等人争功,只有修道士不争利、不争功,反而力使世人“不誉己”。老子受到世人赞美,老子只是“那个”,我们对他知之甚少。
“归”是自归,主动归流,为天下溪。人间的有力者是强迫他人归于己,圣人正好相反。胜人者有力,表现在能够强迫他人,但不能使万物自动归流。天下溪是处于低位,故万物自动归流。胜人者处于高位,万物只有被强迫才可能归流。这里二个归意义是不同的。
老子再次强调“不为主”,道有大能使万物归流,但道不愿作主人,这才是世人真正的主人,人主不是世人的真正主人。道不仅生万物,而且战胜自己为主的欲望,这才是老子心中真正的大。老子有点把道拟人化了。老子的逻辑反转完成了,世人有志于道者一定悉心体会。
庄子在《秋水篇》中进一步开演老子的大小真义,使世人的大小戏论无法成立。
秋天发了一场洪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神以为自己是天下最大,“欣然自喜”,顺流来到北海。一看北海水面一望无际,顿时感叹自己的渺小,于是就向海神大发感叹(望洋兴叹)。
海神与河神发生了一场大小之辩。海神说有一只井底之蛙,那就是你啊。井底之蛙认为自己最大,东海之鳖哈哈大笑。河神听懂了,就赞美海神,“你真伟大啊!”海神回答说:“我还是渺小的,因为我知道比我大的是天地。北海在天地之间不过是秋毫之末罢了。”河神听得入神,原来以为自己为大,来到北海就以为北海为大,但海神告诉他天地更大。
庄子的宇宙观真是不可思议,“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中国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庄子的宇宙观正是老子的宇宙观。
河神觉得自己已经开悟,掌握大小之理了。“然者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河神请法而问:“天地为大,毫末为小,对吗?”海神断然说:“否!”河神很吃惊,再请法:“最精微者是无形,最大者是无边无际,对吗?”这次河神很有把握。海神回答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
人的感觉器官是有局限的,从大看小看不清楚,从小看大也看不清楚,人的地位决定了人是既看不清楚大,也看不清楚小,自大视细,自细视大,都是两盲。
庄子把两盲称为“异便”,这个术语证明庄子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体系完整的。“异便”这个术语像其他庄子术语一样,注释家含糊其辞。
自大视大是清楚的,自小视小是清楚的。站在原子角度看原子,站在宇宙角度看宇宙都是清楚的。站在原子角度看宇宙,站在宇宙角度看原子都是两盲,“异便”。异便是两盲(两清)现象。
人是一个观察态,处于两盲之中,谈论的大小都是戏论,非真实论。更精确的说,异便就是同态(观察态)两清,异态两盲。
爱因斯坦提出了观察态的问题,世人才知道观察态极为重要,世人的结论都是建立在观察态基础之上的,因此是相对的,大小之论就是如此。大小之论不与观察态相联系,便都是戏论,不是真理。
海神继续说:“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毫末之为丘山也。”
这是因为观察者的异便(两盲两清),牦牛虽大,不能执鼠。从差别性来观察,万物都是最大,因为万物都不可替代。万物也是最小,因为万物都能力有限,大不胜小。因此天地不过是一粒稊米,毫末却是一座高山。
世人不知道观察者效应,不知道异便(两盲两清),真相离他很远很远。世人以为知道人生的意义,实际上一点也不知道,因为异便。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语言能够谈论的,都是“那个”的粗(相),超越语言,但能够用心意到达的,都是“那个”的精(相)。超越语言,超越心意的“那个”就超越了“精粗”二相。
大小是精粗二相的表述,超越精粗二相的“那个”,说大说小都是两盲。可悲啊!世人谈论生死,这是超越精粗二相的,世人只有望洋兴叹,谈与不谈都没有答案。
庄子发展出了一种悟的意识,言、意、随,言背后的是意,意背后的是随(庄子称为意之所随者),实现对心意的超越。世人对意已经不甚解悟,对于随(意背后的意,跟随意的“那个”)毫无领会,真是可悲啊。世人白白流下的无数的眼泪,庄子再三开导。
庄子的悟的意识是来源于老子的。老子此段经文的“可名为小,可名为大”是一场旷世的心灵大发现,转化为逻辑反转,成为老子的玄同思想的认识论基石。
这个世界被改变了,或者说这个世界回到了它的本来状态。对生死的探索没有延长肉体寿命,但实现了一场心灵大发现,世人的心流变得有序了,不再是紊流。我们不知道生死是什么,但确定是心流的判断。离开心流的判断就没有任何戏论。
庄子梦蝶的意义在于庄子解开了蝴蝶飞舞之谜。蝴蝶如果被生死的紊流困扰,就不能快乐的飞舞。大小不过是众多戏论中的一个代表罢了。
第四段经文: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此章的结论在这句经文。老子前章说“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欲望者是最强大的。不自为大就是战胜自己为大为主的欲望。为主即为大,表达方式不同。这个思想与“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生存”的思想都是同一种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
不为主、不为大、外其身、后其身都是圣人无己思想的必然结果。不能做到圣人无己,则会被世人曲解为手段和目的之争。道第一大是生万物,第二大是有大功而不为大,战胜为大、为主的欲望,“使世人无誉己”才是无边无际的道力。
为主是世人欲望中最大的欲望,所以这章反复宣说道不为主的要义。这正是修道者的必由之路。世人最大的丑恶就是好争,争为主而已。不为主则无争,无争天下安平泰,这才是人类期待的文明。
既然大小都是戏论,逻辑刹那反转,世人为什么要“为主”呢?到此,道力广大无边,但坚守不为主的玄德,这才是唯一值得称道的德。称赞世人微尘之德,却不称赞等同虚空法界的玄德,世人的智慧太浅了,这是世人福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