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陈汤这一句话流传两千年豪迈之气不弱丝毫

陈汤,西汉时期名将,领兵征战稳定了汉朝西北疆域,后来西汉与匈奴之间可以和平共处,背后也有他很大的功劳。可能有些人不是很熟悉这位将领,不过他的一句话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到了今日,逐渐演变成“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出使西域,欲立奇功

公元前54年,匈奴内斗分化成南北两个强大势力,分别由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所统领,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内战失败后,遂带领全国向西汉投降。对于异邦来投,当时汉宣帝十分重视,对其盛情款待,后来还将有落雁之姿的王昭君赐婚给呼韩邪单于,并且对他进行全方位援助,助其反攻北匈奴汗国。

公元前48年,汉元帝继位,次年下诏要各位公侯大臣推荐人才,富平侯张勃便将颇有才能的陈汤推荐上去,只是一直没得到重视,后来才被任命为副校尉出使西域。

公元前36年,陈汤和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陈汤为人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志在立下大功证明自己,在接到出使西域的差事时,就开始同甘延寿进行商议。他认为匈奴北汗国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现在是威名远扬且一直野心勃勃,如果长期放任不管,日后必定会成为西域的隐患。虽然郅支所在十分遥远,但他们没有坚固的城墙做防守,倘若发动周围兵力将其围住,一夕之间就可立下不世之功。

郅支犯汉,虽远必诛

决定好计策之后,陈汤一人假托汉元帝命令,将附近各个城镇的军队全部集合在一起,共计四万余人。生病的甘延寿听闻后,本打算阻止陈汤,陈汤手按剑柄怒斥道:“现在军队已经集合完毕,你还想坏事不成?”甘延寿也只好听从于他。随后两人将假托皇令用兵情况如实上奏自我弹劾,当天便带领军队向郅支单于所在城池进发。

在到了离城三十里的时候,陈汤下令扎营休息。郅支单于派使者问陈汤为何率军而来,陈汤借郅支单于上书说愿意归附汉朝为由,说汉元帝不愿郅支受到委屈,特来迎接郅支的妻子儿女。使者几次来往互通情报,陈汤责备郅支:“我们是为了单于而来,如今却没有一位王侯大臣接见,现在粮草不足恐怕是回不去了。”看似责备实际是麻痹郅支,好让军队有时间休整等待时机修整等待围城。

第二天时,陈汤所带领的军队又前进到离城只有三里的地方安营扎寨,随着鼓声响起,陈汤率领军队迅速逼近,将城池团团围住,众将士分工明确,挖壕沟、堵城门,盾牌在前,刀戟弓弩在后。在激战一天一夜之后,砍下了郅支的脑袋。

战斗胜利之后,又上书说:“郅支阳奉阴违,反叛对抗不肯臣服,西域诸国都认为强大的汉朝也不能让郅支称臣。郅支残害百姓无数,今天臣率仁义之军击败郅支,用他的头向那些远在万里之人证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功罪难分,起起伏伏

陈汤和甘延寿回京后,虽然汉元帝心中认可两人的功劳,只是有许多大臣认为两人假托皇令侥幸成功,如果再对其进行封赏,势必会让无数人争功犯险,此事让汉元帝很是为难,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结论,两人也一直被限制出行。

后来宗正刘向上奏为二人请功,说郅支单于不顾皇威,残杀使者及其随从数百人,让汉朝国威受污。而陈汤带领诸小国军队,远赴万里才砍下郅支的头颅,立下不世之功。洗刷了汉朝蒙受的耻辱,南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听闻后,立即表示愿意历代称臣。并借用前人典故来表示陈汤和甘延寿两人应当给予奖赏而不是惩罚。

于是汉元帝下诏,向众臣解释自己早有对郅支单于出兵之心,只是劳师动众免,一直克制没有提及此事,陈汤、甘延寿二人没有动用国库一钱一粮,立功于万里之外,特此免去二人违反国法的罪过。

汉成帝继位后,丞相匡衡又上奏弹劾陈汤,陈汤被免去职位。之后又因错判情报被当做犯有诬告之罪抓捕入狱,准备处以死刑,幸得太中大夫谷永为陈汤申冤,才免于死罪当了个小兵。

几年后,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国军队所包围,希望有军队可以来解救。满朝百官几天也没讨论出个结果,于是请来陈汤,陈汤说:“不用担心,已经解围了,不超过五天就能听到好消息。”四天后传来消息,果然已经解围。陈汤又任中郎,只是后来接受财物给别人起草奏章被罢黜。

人无完人,陈汤虽然有些贪财,但是在他的所做贡献面前,实在瑕不掩瑜。万里斩郅支,让汉朝一雪前耻威名远扬,让无数边境百姓安居乐业,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流传至今,确实能担得起民族英雄之名。

1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汉纪》

《史记》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来历》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