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神圣兵器第四十集:最令苏军恐惧的芬兰武器,芬兰狙神贴身利器的索米冲锋枪
要说当时最畅销的冲锋枪必然是MP18冲锋枪,芬兰自然也进口不少;然而这枪依然让芬兰一位设计师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枪精度一般而且造价不便宜,所以他要设计出来一支新枪,这就是芬兰枪械设计师拉蒂。然后呢,这位枪械设计师就设计出一款比“MP18”冲锋枪更“贵”的武器。
他就是:索米KP/31冲锋枪
外号人称:“诺基亚”
服役记录:查科战争、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
制造背景:心酸的开始
话说在1918年芬兰内战结束后,芬兰军队为武器装备的更新投入了巨大精力,其实芬兰刚开始也是一头雾水,但最初并没有对冲锋枪的作战价值给以足够的重视,直到斯大林上台后大兴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苏联红军装备水平极大提高。而作为前俄罗斯帝国一部分的芬兰,也越来越感到来自“红色巨兽”的压力。于是在这一时期芬兰开始大量购进外国军火。
(这也是变成继中国之后又一个使用万国造武器的国家的开始)
倒是国内资产阶级和富农的军事化组织——“修茨科尔”爱国军的首领比较新潮,向瑞士高价订购了一批MP18I式伯格曼冲锋枪,每一支的价格达到4500芬兰马克。但即便这样,在上世纪20年代初,芬兰人的续订意向还是遭到了拒绝。这促使芬兰决定尝试自主生产同类武器。同时也是诺基亚公司早期产品。
(本人没想到,索米冲锋枪的制造商竟是在21世纪曾风靡一时的诺基亚公司)
1922年12月,“修茨科尔”爱国军与国内兵工厂签订了仿制生产MP18I式冲锋枪的合同,要求厂方在8个月内生产出200支,单价3200马克。工厂接到订货后立刻行动起来,在1923年6月终于生产出一批试验样枪。但在试验中射击故障频出,后续的改进设计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耽搁了整批冲锋枪的生产进度。这次的生产合同终遭解除。
第一支真正的芬兰国产冲锋枪出自设计师艾莫·约翰尼斯·拉蒂。拉蒂曾在里赫缅克军需仓库任职,后任集团军械员。由于工方便,拉蒂对德国MP18I式冲锋枪非常熟悉。在深刻体会到MP18I的作战威力和可靠性不足的缺点以后,他萌生了自己设计冲锋枪的念头。
于是拉蒂将自己设计的、发射7.65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M22式冲锋枪送交军方试验。枪除枪管订购自英国之外,其它零件都是芬兰国内制造。然而试验以后,表现尚好的M22式冲锋枪却被军方代表拒绝。军方的反应令26岁的设计师备受打击,就退出军队公职转而尝试建立私人企业。
不幸的是,由于经营不善,拉蒂与三个军旅伙伴合资组建的自动武器股份公司,仅几个月就宣告破产了,拉蒂无奈只好重新回到军中供职。
好在有商人看到了拉蒂的设计才能,出资支持他继续研究冲锋枪。
1926年,拉蒂将进一步改进的冲锋枪提交军方试验,终于获得了约200支的订货,主要供边防军和“修茨科尔”爱国军使用,并正式命名为M26式冲锋枪。
然而,M26仍存在一些不足,武器的尺寸和重量都偏大、木制枪托线条不够流畅、抵肩不够舒适,弹匣弧度太大,备用弹匣携行不便等。拉蒂本人也深知M26冲锋枪不完美,因此在其投入批量生产后仍继续努力,改进工作长达数年之久。
虽然当时只是少量装备,但从此冲锋枪成为了芬军正式装备的一个武器品种。
随后在1931年,改进型的M26在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被芬兰军队正式列装,定名为M1931式。拉蒂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甚至用自己祖国的名字——芬兰来命名自己的冲锋枪,这就是索米冲锋枪名字的由来。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索米冲锋枪由于种种原因在枪械圈里一直不显山漏水,直到苏芬冬季战争爆发后,芬兰的冲锋枪才得到世人的瞩目。
结构特点:
索米M1931的自动方式为传统的自由枪机、开膛待击。在射击中,传统的冲锋枪的枪栓会随着枪机往复运动,而索米M1931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不随动拉机柄,从而避免杂物进入枪膛造成故障。
而弹鼓供弹具是拉蒂的朋友,自动武器公司股东之一的克斯金设计的、弹药在弹鼓内部成螺旋排列。后来,克斯金设计的70发弹鼓也成为芬兰冲锋枪的主要供弹具。
但索米的换弹快精度高也造就了她的缺点;索米冲锋枪生产精度要求较高,以至于很多人都开玩笑地说这是在用生产狙击枪的标准生产冲锋枪。还有重量问题,索米冲锋枪安装上70发弹鼓后,全重达到了6.2kg,甚至比stg44突击步枪还要重要很多,严重影响了冲锋枪灵巧轻便的优点。
虽然索米冲锋枪性能尚可、有特点,但结构复杂、难以生产、成本高昂,没有任何性价比可言,不适于大规模战争需要,但这些特点也适合了芬兰这个北欧小国。
型号演变:
索米KP/-31 SJR
在战争进行期间,M1931的设计中加入了枪口制退器,使得枪身长度在原先基础上又增加了55毫米。新型号被称为KP/-31 SJR(suujarru,意即“枪口制退”)。不过,艾莫·拉蒂对此一型号并不感冒,因为他相信这么做不会降低本枪的可靠性。最终,在芬兰军队中服役的M1931约有一半左右为SJR型。但索米本身枪管很长,子弹出膛时的枪口膛压就低,枪口抑跳器底气不足,根本提供不了多少下压力,反而进一步增加了生产复杂性。
索米KP/-31碉堡型冲锋枪
M1931式冲锋枪的变型枪有多种,除了加装枪口帽或在弹匣和扳机护圈之间增加小握把的之外。1941年,厂商还生产了少量(一共才生产了500枝)的碉堡型索米M1931,其护木被做得很薄,以方便从狭窄的射击口向外射击之用,这型号没有枪托,握把也被换成了手枪式。
索米KP/-31坦克型冲锋枪
一种更罕见的型号被装置在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上作为第二武器,但在苏芬战争所导致的订单取消之前,这一型号只造出了数十枝而已,由于缴获的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被发现更胜任这一用途,这一型号后来就再也没有生产。跟碉堡型一样,这型号也采用手枪式握把,如有必要可以快速从坦克上拆下并更换枪管以适合步兵使用。到了80年代,芬军的军火库里仍有这种型号的存货,尽管配套使用的坦克在1959就早已退役。大概连芬军自己都忘了自己的仓库里还有这么一型冲锋枪。
瑞典M37冲锋枪
芬兰有向各国售出索米冲锋枪的生产许可。比如瑞典,他们买了索米生产权后就制造出制造的M37,这枪有较短的8.4英寸[213毫米]枪管,使用9x20mmSR子弹。弹匣插进枪里后看起来有点后斜。瑞典索米最大特色就是使用了56发四排“棺材”弹匣。(后来采用了重新设计的Husquarna Kpist M37 / 39,采用9x19手枪子弹,枪管长度314毫米,吃四排50发“棺材”弹匣。)
辉煌历史:
索米冲锋枪于1931年正式投入量产,大部分为芬兰国防军所购买。到了苏芬战争开始时,芬兰国防军已经装备了大约4000枝索米冲锋枪,首次实战是在1932年的查科战争。
之后还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当时芬兰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黑白通吃,把索米冲锋枪卖给双方部队。但当时的表现并不是很出色。
直到苏芬冬季战争爆发后,芬兰的冲锋枪才得到世人的瞩目。
在芬兰属于高含森林地区,树木众多,采用小分队形式作战的芬兰人,凭借精良的冲锋枪重创了人海战术的苏联部队, 这时,芬兰的一款轻武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索米冲锋枪”。芬兰的土地多为丛林,树木众多。而苏联使用的武器是长枪,在这种灌木较多的地带,行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再加上苏联军队人员众多行动起来,极容易暴露目标,这就给芬兰的小分队们提供了可乘之机。采用小分队作战的芬兰人凭借着“索米冲锋枪”的火力优势,将苏联军队给予了沉重的打击。据参战苏联士兵的回忆,苏联军队整排士兵的进攻,往往被芬兰人用两三把“索米冲锋枪”就给全部射杀。这场战争让“索米冲锋枪”名声大振。(在《无名战士》电影中就有此剧情)
主要是采用狙击步枪的标准,所以索米冲锋枪的精确度一打一个准。
爱沙尼亚,法国和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买下了少量索米冲锋枪。德国,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在二战开始后又买了一些。德国挪威方面军和芬兰SS部队则在芬兰里得到KP / -31。为了简化后勤,德国人创造了一个弹匣适配器,如此KP / -31就可以用MP38 / MP40的弹匣。
1948年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就曾使用过索米冲锋枪,另外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爱沙尼亚、挪威、波兰和捷克等军队也有配备过索米冲锋枪。
基本参数:(以芬兰M1931型为准)
生产时间:1931-?
服役时间:1931-至今
口径 :9x19mm巴拉贝鲁姆
重量 :7kg(含71发弹鼓)
长度 :870毫米
射速 :900发/分钟
弹容量 :20、36、40、50或71发
有效射程:200m-300m
出现场景:影视剧《超越前线》《血战1944》《无名战士》《苏芬战争》
游戏《战地5》《战地1942》《致命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