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阳高照,汗流浃背,依然无法抵挡渤海大学书法团队创作的激情。在陈国成老师和张逢波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不断地调整作品中的瑕疵,做到精益求精。工拙非我意,虚实蕴乾坤。虚实源于《易传》的阴阳学说及道家“有”“无”学说,阴阳相摩相荡而衍生万物,虚实相生相长建构了书法的审美意象,进而营造书法、篆刻之意境。在创作中,虚实的运用有助于丰富审美意象,营造审美情境,造就审美品格,拓展审美外延,扩大审美的心理空间,从而提升书法、篆刻的审美价值。问题:上下字之间距离一致,墨色缺少变化,留白轮廓过于刻板。解决方案:虚实变化可通过用墨的浓淡干枯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改变字的大小来实现。留白是“虚”的表现手法之一,其周围需要有墨色、大小变化,与留白形成的“虚”的特质相呼应。
问题:全篇墨色一致,以淡墨、细线为主,行距近似均等,虚实对比不够明显,“实”的部分不够。解决方案:通过增加墨色、字形大小以及行距的陡然变化来调整全篇的虚实效果。
张逢波老师通过讲解字与字之间连带与散淡的安排为同学们讲解虚实的实现手段,另辅以线条的粗细对比、墨色的枯润以及行距变化来实现虚实对比视觉效果的加强。
学生训练
张逢波老师就上面两方印章进行了细致的点评:线条有些直白简单,端点、搭接处实连颇多,缺少纯熟考虑。印面中过于“干净”,缺少点状及线状的自然残破。印章中的搭接处的实连与虚连等关系是最为基本的虚实关系。解决方案:须在古印营养以及刊刻细节上多下功夫。
陈国成老师作品:西出阳关
在此印章中,搭接关系的虚实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纵使有相同类型的搭接,也无一处形态雷同。实连处松活而有生气,虚连处不着意而尽精微,断点处笔绝而息不绝。篆刻艺术中搭接处的虚实学问在此印中清晰可见。
张逢波老师以此印为例,讲解了印章中点状残破的多样性与线状残破的自然应用,以及印文和边框搭接处的巧妙变化。其边款刊刻笔意与古意皆备,格调较高。通过老师们的指导,同学们对书法篆刻艺术中的虚实范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艺术视野得以更加开阔。通过勤奋的学习与练习,我们掌握了更多虚实处理的具体手段。对于虚实效果的追求,是作品打造过程中的永恒话题。距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截稿还有两天,打造精品,我们在路上!
陈国成,渤海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院院长、中国印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史与书法文献学方向,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导师丛文俊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张明,博士、副教授、渤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王者利,渤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书法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文献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并获奖。
张逢波,渤海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博士,导师陈国成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作品在文旅部、中书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国家级展览中多次获奖入展,主持国家级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两项。于广西艺术学院、锦州市博物馆举办书法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