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端砚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对接点

寻找端砚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对接点

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端砚穿越历史的风雨1000多年,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这国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广东肇庆是中国砚都,制砚艺术家们在艺术上你追我赶,有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如何在端砚传统艺术闯出一条新的路子,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呢?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传统端砚的造型和纹饰反映着历代制艺人的审美情趣和砚雕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独特的一门艺术。传统端砚讲究实用,所以大多比例匀称,厚重端庄,简朴大方。常见的砚型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而纹饰多为云龙、麒麟、猴子、蝙蝠、松、竹、梅、荷花、瓜果、灵芝……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更迭与深化。如晋代的凤池砚去脚后演变为唐代的箕形砚。唐代的四直砚后演变为斧形砚。抄手砚削薄演变为趟池砚,加厚即演变为太史砚。

现在,要在端砚艺术上寻找继承和创新的对接点,是一件说易却难的事。我们对古代传统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创新往往要在传统的基础去借鉴。新的东西重复出现就变成旧了,因此,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笔者为端砚世家,先祖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在广州诗书路创办“懋隆”砚铺,雕刻禽鸟花卉以精细绝伦而蜚声四海。笔者作为梁氏砚雕第六代传人,从事端砚制作40多年,从实践中深切地感到:离开对传统艺术的保护继承,艺术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要使有悠久历史的端砚艺术永葆特色,就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继承传统是为创新打下更好的基础,创新需要传统作依托,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我们继承是为了发展和创新。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端砚艺术就会如死水一潭,难于发展,更无法升华到一个臻美的境界。

如何继承传统端砚艺术,将它发扬光大呢?

笔者认为:首先,在思想内容上要创新。我们的思想要从固有模式的桎梏解放出来,在端砚创作中注入更多新元素,带来新活力,提高它的文化品位与内涵,使它具有时代气息。当今社会一日千里,时代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任务,要求艺术反映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赋予它更多新内容。

作为艺术家,还要继承端砚传统的制作技艺。历代端砚技艺的传承除了口传外,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古砚实物与古砚谱的摹制,就像学书法要描红、临帖,学国画要临摹一样。通过仿制经典端砚作品,从而掌握传统的造型和传统纹饰的特点、规律和制作技艺。

传统端砚艺术是祖先造砚之制:因圆成规,遇方为矩,妙随材而实用,任师心而法古并流传至今。这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和继承。

上世纪80代笔者曾被选派到广东省外贸进出口公司修补古砚,经手触摸、修补过的古砚成千上万方,又得广东省文物鉴定专家曾土金等悉心指导,深得教益,积聚了丰富的砚文化养份。曾为日本、韩国等客户制作了不少仿古砚,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深受客户欢迎。后又受肇庆市博物馆委托,仿制了古砚的经典佳作《苏轼丛星砚》、《阮元云纹砚》、乾隆皇帝题铭的《凤池砚》和《兰亭砚》,广受好评。

当然,继承并不是对传统艺术不加筛选就生搬硬套,一味关起门来仿制,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借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作出既有传统之特色又有时代内涵的艺术品。

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特色上也要有所创新。

一是造型上的创新,利用砚石的天然形状因材施艺制作成随形砚。

二是纹饰上的创新,不论山水砚还是人物砚都比以前更加多姿多彩。古代有松、竹、梅作《三友砚》,现有以木棉花为纹饰的《南粤花开砚》;古有《太平有象砚》,现有以万里长城、北京天安门、天坛和肇庆七星岩、宋城墙等本地景物为纹饰的端砚。

三是在传统造型和传统纹饰上的组合创新。笔者2006年曾为中国八卦掌的传人制作了一方《太极八卦砚》,造型取于《西清砚谱》中的八棱砚,纹饰取于肇庆市博物馆珍藏的清代太极图砚。《易经》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笔者以浅浮雕技法,刻出狮、蛇、熊、龙、凤、鸡、麟、猴八种动物,以应八卦中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上有砚铭联句、名家书法,使该砚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融为一体。

作为一位端砚艺术家,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与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找到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对接点,继承前人之长处,发挥自己之潜能,在简约而又复杂、传统而又时尚的端砚领域里,创作出既有传统文化精髓又可彰显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来。(作者梁焕明)

匠心手作文创雅器:“砚式”泥养,书房案头必备?

——用手作文创表达艺术,用传统文化点亮生活!马云喊你来湖畔大学做文化创意产品……

砚台设计专利作品,未经许可请勿模仿!

申请号:CN2018207322561.7

申请日:2018-12-27

公开/公告日:2019-06-12

公开/公告号:CN202986575U

主分类号:B43L27/00

申请/专利权人:鲁之揅

发明/设计人:鲁之揅

分类号:B43L27/00

用匠心手作有味的文创器物,用器物承载传统的民族文化,用文化呈现艺术的生活方式。这就是鲁之揅文房的使命,愿与大家共勉!

——————————————————————

鲁之揅,原名鲁志深,文学学士、经济管理学硕士,从政十余载,宦海沉浮、案牍劳形,后辞职创业,屡不得法,乃重操祖上旧业,转入翰墨丹青,或以砚为田作杂文激浊扬清,或以石为纸展平生雕虫小技,刀笔合一、自得其乐。近年来,以手作匠人、文房器物收藏爱好者的身份活跃于文艺圈,又以“大王左中右”的笔名在公众号上创作“字体设计文章”,发起国民户外阅读运动、成立“匠人读书公社”、旧石器研习所、砭石砚开发工作室,倡导“天人合一不二”艺术理念;担任松月山房艺术馆顾问、八艺堂设计总监、不器斋常务理事、三文余文化传播投顾。现居深山,隐而不见,作品多发在朋友圈“aidushuxuexi”或公众号“鲁之揅文房”,性情志趣,略窥一二。

鲁之揅文房,提供的不仅是文房器物,还倡导一种用艺术生活的理念,即与物寻趣、与人寻志、与己寻思,以臻宇宙佳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