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地产tpo30房企未来非985/211不招了?老员工学历或者能力不达标将“出局”?

艳姐说

有个段子大致是这么说的:

假设生活是一辆火车,那么985就是软卧,211是硬卧,双非一本是软座,二本是硬座,三本是站票,其他的趴火车顶上。到了目的地,没有人在乎你是怎么来的。

但现实呢?

当你拿着普通高校的文凭在求职中屡屡碰壁的时候,才会发现,985是飞机,211是高铁,双非一本是动车,二本是特快,三本是普快,其他的都是摩托车。所有人都会在乎,同样的时间你能跑多远。

很显然,有了漂亮的学历,人家才有兴趣了解你的能力。这一点,在人才争夺激烈的房地产行业尤其明显,而且愈演愈烈。

近日,有知情人士爆料称,某Top30房企对员工学历做出了要求,新员工非985、211不招;老员工统一考核能力,能力不达标将“出局”。此外,年龄控制在40左右,也就是78年左右的人。

而艳姐从业内资深人士获得的反馈:这一情况正趋于普遍,越来越多top30房企非985/211不招了。之前z房企和x房企就是这样干的,学历飞985/211 不看,目前该房企,现在在提这条标准其实还是有一点落后的。提这条标准最早的都是房企大鳄:著名的Z、W、L、S房企。

这意味着,无论你真实能力如何,只有手握985、211的学历,才有机会进入这家房企,拿到高薪;反之,可能连门槛都踏不进。即便已经是正式员工,如果学历不达标,也有可能面临被“出局”的风险。

1
学历“一刀切”是需求还是噱头?

坦白讲,听到该房企非985、211不招的消息,艳姐并不惊讶。

因为不止这一家,在实际招聘中,很多房企都已经把自己的人才池划分在985、211院校。尽管大家在公开场合都信誓旦旦的表示不会区别对待,但简历筛选阶段,985和211院校仍然会格外的受青睐。

艳姐认识一位同济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就职于某Top10房企,他曾坦言,自己的学历在公司里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见房企内名校生占比有多高。

房企如此青睐名校生,显然不只是为了个噱头。

一方面,从名校招人能降低人才筛选成本和风险。

因为整体来看,985、211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还是要高于普通高校学生。在公司不清楚一个人能力素质的情况下,简单粗暴的通过学校或学历来卡人是最快捷的方式。

虽然有可能“错杀”,高分低能也可能存在,但终究只是少数,对公司影响不大。反之,从非名校招人或社招,筛选的成本和风险就要高得多。

另一方面,引进名校生有利于房企树立品牌形象。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开发商就是土豪,和文化几乎不沾边。而通过名校生的不断引进,能够显著的提升企业的文化形象和气质,这可比砸钱去做任何宣传推广都要有效得多。

打个比方,A和B两家房企。A家学历参差不齐,且员工大多出自普通高校;B家全部是985、211高校毕业的,你对哪家的印象会更好?答案不言而喻。

如此看来,房企对招新实行高标准、严要求本身无可厚非,但爆料称这家房企要对非985、211的老员工“下刀”,这一点还是让艳姐感到蛮震惊的。

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部分老员工还为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一纸学历就被“清理”,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不过,依照艳姐对这家房企的了解,单纯的为了统一学历标准、提升企业形象,就抛弃老员工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原因在哪呢?

艳姐做了一个猜测,该房企想要“清理”非985、211的老员工,可能是出于这几年经营策略调整下,用人机制的相应变化;以及薪资水平的统筹管理。

首先,经营策略调整方面:

这家企业在2016年的时候,是以产品力为核心战略的,因为招募了大量的设计能力强背景的高管,但是通过实践证明,设计的高管只能满足企业的产品的研发,并不能解决实际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和当地处理好关系,开发进度等,有很多的局限性。

到了2017年,企业战略发生了巨大改变,老板也许体会了高周转的,用规模换现金流。开始寻找有很强投资能力的人,全国扩张,布局优质的二线城市,储备优质的土地资源,用人方面也是追求资源型人才。

其次,在薪资水平的统筹管理方面:

按照常理,既然对新员工的学历要求这么高,开价自然不能低。

据说这家房企最近挖了一个某人力,在原公司年薪20多万,挖过来直接给到60万,翻了两倍。

当然,高薪挖人的问题也很明显,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员工待遇的平衡问题。老员工辛辛苦苦干了好几年,待遇却比不上刚来的新人,这很容易使老员工感到“受伤”,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但如果因此就提高老员工的薪资水平,老板也不会乐意。毕竟,在老板看来,高薪聘来的人,价值要比目前在职的很多人都高。不然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呢?

所以,要想在二者之间做出平衡,只能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对内开展不合格调整。与其说是“清理”,不如说是人员上的“换血”更贴切一些。

据说,该房企近期就组织了设计岗的老员工进行考试,考不过的直接淘汰。和末位淘汰类似,只是会执行的更为严格,也算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了。

2
高薪背后不为人知的“高辛”

手握985、211的文凭,虽然有机会进入该房企,坐拥高薪,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有句话叫“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大多数人只看到这些名校生薪资高、待遇高,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压力有多大。

艳姐了解到,不少房企现阶段招的人,在拿高薪的同时,都需要创造双倍价值,有的甚至需要以一抵十。

也就是说,以往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你需要做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比如,做营销的要懂产品,做产品的要懂工程,做工程的要懂营销……

因为在老板看来,既然开了高价挖来的人,自然也要往死里用。

据说去年加入某房企的拿地的城市总,因为干不了开发,今年很有可能就被撤掉了。

所以,对于房企来说,高薪挖人的成本看似很高,但有可能会带来双倍甚至更多的回报。这样算起来,还是划算的。

但是,对于被招者来说,虽然高薪看起来很美,却不是那么好拿的。

一个原因是,薪酬往往和业绩挂钩。业绩做得好,薪水可能超乎想象;反之,如果未能达成集团定下的业绩指标,最终还是逃不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宿命。

另一个原因在于,缺少沉淀时间。随着市场给房企的时间越来越少,老板给被招者的试错时间也越来越短,而被招者短期内其实不太容易交出超预期的答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卷铺盖走人。

不过,不少房企老板一向比较关注业务大方向,信奉“业务牵引管理”。所以,人走不走、团队流动率高不高,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只要业务做的好就万事大吉。这就叫老板决定企业战略,战略驱动组织,组织驱动发展。

当然,这也没什么错。毕竟,在任何游戏规则里都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3
人才争夺战 学历非唯一标准

房企高薪抢夺名校人才的背后,其实映射着行业竞争的压力。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如今的房地产圈,单靠资本与土地已经很难建立起一家企业的绝对优势。于是,越来越多的房企们,不得不主动或被动的加入到“抢人”和“挖角”的大战中来。

尤其是对985、211院校高材生的争夺,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对优质地块和潜在客户的竞争。

不过,艳姐认为,高学历固然有其价值所在,但也并非选人的唯一标准。房企在设置学历门槛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首先,寻找业务能力和企业业务发展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

因为任何一家企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业务和业绩,有了业务和业绩的诉求,才会带来相应的人才需求。比如,企业需要加强产品设计,就要招纳设计类的人才;企业需要从本土走向全国,就需要拥有区域拓展和组织能力的人才。

其次,选择符合并能够适应企业文化的人。

在地产圈内,房企员工被挖角后产生的“帮派”现象很常见,这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留在人才身上的印记,它会影响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

一个符合企业文化的员工会带给企业很多正面的东西,而招进来一个与企业文化不匹配的员工,则有可能影响原有团队的节奏和氛围。

另外,加强内部培养、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短期来看,从外部“挖角”一些优秀人才能够迅速的满足公司对人才的诉求,使企业获得快速高效的成长,但从长远来看,加强内部培养才能支撑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

就艳姐接触过的百强房企来看,已经有很多家开始着手内生高管培养,给内部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

比如,碧桂园的超级“碧业生”,阳光城的“光之子”,旭辉的“旭日生”,融创的“融誉生”等,都有量身定制的培养与发展计划,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相对于社招来说,这些管培生由一张白纸状态即开始接受企业的文化,稳定性和忠诚度都更高。

结语

对于应聘者来说,房企非985、211不招并不是什么不公平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多冤屈好诉。未来,房企对应聘者的要求只会越来越苛刻,与其自怨自艾,不如赶紧开始努力。

对于房企来说,在招聘中设置学历门槛需要把握好度,不要将“学历论”变成宣传和炒作的手段,否则不仅会对品牌造成负面的影响,也有可能阻碍吸纳真正的人才。

END.

为迎合地产人对知识的渴求,地产人言独家打造“地产人言学堂”,每月2次,每期邀约嘉宾,为您分享地产界的干货。

本期话题,我们来聊一聊近期的网红话题:

【揭秘】Top30房企招聘“新”爱好,非985,211不用的背后
本期嘉宾:地产人言运营人 张艳、索乐咨询合伙人 郭军
本期直播时间:
2018年7月10日19:30
报名通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