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公度法与易学体系的密切关系
以下内容,仅供一般性参考:
可公度法,即为分析事物运动规律的节律关系,西方的可公度法与我国上古易学某种程度不谋而合,尤其以江恩理论最为典型,而我国上古易学体系形成的可公度模式严格遵守了天文历算,内容可谓更加庞大,严密,严谨。
建立完整完善的可公度模式,进行立体多维的节律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我们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大数据系统,也有助于我们应用在金融体系,生理,病理,心理等上面。
一:
西方的可公度法
1766年,一位名叫体丢斯的德国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太阳系概况时,要求学生将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记住。可学生怎么也记不住这些毫无规律的数字。体丢斯仔细分析了这些数据,发现并非无规律可循。于是,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列,从第二个数开始,后一数正好是前一数的两倍,即:
0,3,6,12,24,48,96,192……
在每个数上加4,再除以10,便得到:
0.40.71.01.62.85.21019.6……
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其它数字正好是五个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1772年,德国天文台台长波德发现了它,因此一般称它为“体丢斯—波德”定则。
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天王星到太阳的距离为19.2天文单位,跟体丢斯定则预言的19.6基本一致,2.8个天文单位处则后被发现了一个由许多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
可公度性
人们在发现了“体丢斯—波德”定则后,又发现,太阳系的一些卫星也不是杂乱无章地分布的,也具有某种规律。
如木星的三个卫星到主星的距离X(1),X(2),X(3)服从下式:
2(X(3)—X(2))=X(2)—X(1)
而土星的四个卫星则服从:
4X(4)+X(3)—5X(2)=5(X(2)—X(1))
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分布的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作“可公度性”。
那么,什么是可公度呢?假如有6,15,18三个数,显然它们都是3的整数倍。如果有一些量,其每一个都是某一共同基础量或量度的整数倍,则称这些量具有可公度性,如6、15、18是可公度的。
有些量,表面上看不具有可公度性,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后就现出了可公度的“原形”。如6,11,25,9,表面上看,不能同时被任何一个数除尽,但有6+11=17,25+9=34,其结果都是17的倍数,我们也称这些量具有可公度性。可公度性是周期性的推广,周期性则是可公度性的特征。可以说,可公度性是一种广义的周期性。
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某些卫星到主星的平均距离,也具有这种广义的周期性。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是不可公度的,但进行简单的加、减处理后就表现出了可公度性。如将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减去0.4再乘以10,其结果都是3的倍数。
二:周易可公度法与一元论之圆道观:
周易推演自然节律变化,以三百六十度为一圆周天,这也是格物致知的道的层面解读节律变化。
古人将年,月,日,时节气规律运用公度模式进行分析,形成了严谨的时空数据运算机制。
《老子》:“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反者道之动”,即圆形之道。
《鬼谷子》:“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吕氏春秋·圆道篇》在总结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将天地、万物、上下用圆道构画之,并萌生有动变思想。曰:“……日夜一周,圆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圆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毙。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圆道也。”
圆道讲述了动生天地阴阳,化育万千世界。这也是天道观建模的重要一步,该体系饱含了精气一元论。对立统一观,运动、变化、发展等广泛联系、也是相对稳定的中和思想。以及整体的、恒动的、取类比象的、模糊的思维特征等哲学概念。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不论如何发展变化,均可在此寻得胚胎和萌芽。
精气一元论是圆道观哲学思想的初始概念。精气一元,即一团精气,元气,完形之气。是先于天地万物的混沌体,诚谓精之气,气之精也。精气一元,蕴藏着无限的物质与能量,可肇造天地,造化万物,变生万象,而归于一。也就是说,自然界万物万象都胚胎于一气,都深刻地打着一气的烙印。
三:易学体系的可公度模式是立体多维的,也是辩证统一的。
昭公十七年,郑国裨灶曾观天象,预言宋、卫、陈、郑将同日发生火灾,并告诉子产他可以用瓘(guàn)斝(jiǎ)玉瓒(zàn)祭神,禳除火灾,子产没有同意。
昭公十八年,宋、卫、陈、郑果然发生火灾,裨灶说不听我的建议,郑国会再发生火灾。子产听后,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子产并不相信祭祀鬼神可以禳除灾害的说法,他更加相信人的因素,即以己为主、主动作为。所以子产在发生火灾后,部署了一系列的防范火势蔓延、减少灾害损失、抚恤受灾群众的措施,有条不紊,且各项措施都非常有针对性。
无独有偶。昭公十九年,郑国发生水灾,时门外的洧渊有龙争斗,国人请求举行禜祭(yǒng禳除水灾的祭祀)祈福。子产没有同意,说:“我斗,龙不我觌(dí见)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意思是说,我们争斗时,龙不看我们;龙争斗时,我们为什么去看它们呢?洧渊本来就是它们居住的地方,向它们祭祀祈祷,它们就能离开吗?我们对龙没有要求,龙对我们也没有要求。
由此观之,子产思想是典型的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子产作为执政者,不靠什么上天,以民为本,敢于作为,尽人事顺天道,尤其值得敬佩。《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子产之谓乎!
易学体系的可公度模式建立在三百六十圆周基础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模式,集各种可公度模式于一体,用来从各个角度运算天文背景下的自然节律的拐点,这正是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的体现。
天度者,三百六十度也,在天度模式下,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六十甲子系统,北斗立极的太一与二十八宿体系交汇一起,构成了上古时代开创的立体多维的朴素天道观,所有的体系最终融合到了一起,构成了严密的运算机制。
四:天文历法是可公度法的内核:
素问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我国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以及七十二候即为三百六十天度模式的产物,而内经之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与之密切相关。
素问.天元大论: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着,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弘,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乙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内经认为,人的一切生命运动关系,都和天地人三者密切相关,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命理等等运行机制,都受制于天地,而天地的概念,首先要从日月地三者去分析和把握。三者运动规律,离不开可公度法的辩证分析节律。
文中的,五,六,三十,六十,七百二十都是可公度法的应用。三百六十度天度可谓道的模式,而阳历三百六十五天及阴历三十五十四天都是天文运行周期,二者必须区别开来。
奇门遁甲置闰法以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度为周天,也是秉承了可公度法,故而奇门遁甲之用与五运六气息息相关。
从古代的天文历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在观察天象时发现,月相在一岁(即寒暑气节的一个循环,也就是一年)之中共盈亏了12次,故而认为太阳和月亮一年相会12次。按《左传》记载,古人把“日月之会”称之为“辰”,这就是“十二辰”的概念。
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辰”本意指日、月的交会点。“十二辰”则为夏历一年十二个月的月朔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汇是谓辰。”
周天公度三百六十日法可谓以巡乘六甲,与斗相逢。斗者,北斗也,北斗十二指,日月十二会。太玄经中又云:阳气潜萌于黄宫,信无不在乎中。说明了律吕在辩证分析推演中的纽带关系。
律吕阴阳,实则说明了阴阳二气是否纯正与否,以及运用五行标注其基本节律属性。
五:翁文波先生的天灾预测:
翁文波(1912—1994)是我国石油科学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庆油田的发现者之一。翁文波认为,可公度性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自然界的一种秩序,因而是一种信息系。可公度性不仅存在于天体运动中,也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中。
翁文波先生用由可公度性理论而建立的可公度性公式来预测天灾的发生时间,常用的公式主要有三个:
公式[1]:N=A+(B-C)
公式[2]:N=A+B+(C-D)
公式[3]:N=A+(B-D)+(C-E)
公式中A、B、C、D、E为以前的重要历史数据,N为预测的未来时间。
唐山地震日期的预测
翁文波收集了唐山一带历史记载的震级大于5.5的地震时间,它们是:
X(1)=1527.7.1X(2)=1568.4.25X(3)=1624.4.17
X(4)=1795.8.5X(5)=1805.3.12X(6)=1945.9.23
以12个月为一年,30日为1月换算,用可公度式求得概周期:
X(4)+X(2)—X(5)—X(1)=31.2.17
X(5)+X(4)—X(6)—X(3)=30.9.17
平均四元周期约为:△X=30年11月27日
从X(6)外推一个周期,得到后一次地震时间可能是:
X(6)+△X=1976.9.20
实际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震级7.8。
一次影响深远的水灾预测:
翁文波是怎样预测1991年华中、华东地区特大洪涝灾害的?
这次预测是以19世纪到20世纪中,华中地区历史上16次特大洪水年份中的6次为依据,它们是:
X(1)=1827(年)X(2)=1849(年)X(3)=1887年
X(4)=1909(年)X(5)=1931(年)X(6)=1969年
这几个数值的可公度式为:
X(2)+X(3)=X(1)+X(4)X(2)+X(4)=X(1)+X(5)
X(3)+X(4)=X(1)+X(6)
X(3)+X(5)=X(2)+X(6)=X(4)+X(4)
这种结构,是可公度性的特款(相等的数自然是可公度的)。以此类推,得:
X(7)=1991(年)
X(7)+X(1)=X(3)+X(5)=X(2)+X(6)=X(4)+X(4)
X(7)+X(2)=X(4)+X(5)
X(7)+X(3)=X(4)+X(6)
X(7)+X(4)=X(5)+X(6)
把上述可公度式表达成更为简明的形式:┌──────────────────────────────────┐│X(1)=1827││X(2)+X(3)-X(4)=1827X(2)+X(4)-X(5)=1827││X(3)+X(4)-X(6)=1827│┼──────────────────────────────────┤│X(2)=1849││X(1)+X(4)-X(3)=1849X(1)+X(5)-X(4)=1849││X(3)+X(5)-X(6)=1849X(4)+X(4)-X(6)=1849│┼──────────────────────────────────┼│X(3)=1887││X(1)+X(4)-X(2)=1887X(1)+X(6)-X(4)=1887││X(2)+X(6)-X(5)=1887X(4)+X(4)-X(5)=1887│├──────────────────────────────────┼│X(4)=1909││X(1)+X(5)-X(2)=1909X(1)+X(6)-X(3)=1909││X(2)+X(3)-X(1)=1909│┼──────────────────────────────────┤│X(5)=1931││X(2)+X(4)-X(1)=1931X(2)+X(6)-X(3)=1931││X(4)+X(4)-X(3)=1931│├──────────────────────────────────┼│ X(6)=1969││X(3)+X(4)-X(1)=1969X(3)+X(5)-X(2)=1969││X(4)+X(4)-X(2)=1969│├──────────────────────────────────┼│X(7)=1991(预测)││X(2)+X(6)-X(1)=1991X(4)+X(5)-X(2)=1991││X(5)+X(3)-X(1)=1991X(4)+X(4)-X(1)=1991││X(6)+X(4)-X(3)=1991│
这个预测发布在1984年出版的《预测论基础》一书的125页。
周期性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潮涨潮退。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周期性演化的产物。可公度性是许多周期相互迭加和影响的结果,归根结底,就是研究万事万物的运动节律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