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纯粹、敬畏和热爱,他们是这样的人……

编者按:“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岁月悄无声息地带走了他们的稚嫩与青涩,留下了坚定的现在与可期的未来。”中国科学院大学“拾光奉献纪念奖”就是一个用时光纪念奉献的奖项。它创立于2020年5月,以“十年为计”,感谢国科大教职工的持续奉献,纪念每位同仁与学校共同奋斗和成长的历程,每年用心为“奉献”颁奖。2021年获得拾光奉献奖的,有138位教职员工。本期,请和国晓薇一同走近他们,回首“拾光同行”路,扬起未来奋进帆。

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田德

无悔的决定

我国体育外交家何振梁先生在莫斯科申奥的陈述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你们做出什么选择,都将被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个决定将会创造历史。”20年前,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田德教授就做了这样一个“创造历史”的决定。
200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有位了解郭田德的老教授对他说:“曾经你也在这儿上过学,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啦!请你到这儿来工作吧!我们这个学校会有非常大的发展前途。”郭田德接受了母校的邀请。当被问及是否后悔过作出这样的决定时,郭田德的语气坚定而铿锵有力:“没有。”

郭田德(左三)在国科大2021年拾光奉献纪念典礼上被授予“20年奉献奖”

作出一个决定需要眼光长远,下手果断;而做好一份工作则需要不辞劳苦,坚韧不拔。因为决定只在一瞬间,而决定之后的路可能是大半辈子。从副教授到教授,从数学系主任到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再到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郭田德经历和参与了国科大的蜕变。
提及在国科大工作的20年,他的眼光中闪烁着光芒,“20年来,这个学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脱胎换骨,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年前,国科大中关村校区刚刚启用不久,郭田德上午去给同学们上课,由于出门赶早班车匆忙,忘记带工作证和电话,被校区保安要求出示学生证,他向保安解释自己是讲课的老师。眼看着马上要到上课时间,他又向保安说:“要不你随我上四楼,看一看我是不是上课的老师?”保安端详了一会,觉得不像是撒谎,便报备后让他进去。
那时的郭田德可以说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而在今年5月下旬,他从雁栖湖校区打车回玉泉路校区时,出租车司机却这样问他:“老先生,退休几年了?怎么还在上课,真够辛苦的。”

郭田德

出租车司机如果听过郭田德在纪念典礼上的发言,一定会被其刚劲有力、青春四溢的活力所感染。他腰板挺直、站立如松,中气十足、音亮如钟,若不是那一头花白的头发,你定不会相信这位发言的获奖教师代表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
20年过去了,曾经被错认为学生的郭田德如今已是一头白发。两个十年,青丝变白头,不变的是建校强校的初心。郭田德的时光从不曾老去,而是连接着更加灿烂与壮丽的未来。

国科大外语系副教授于华

与学生成长同行

国科大外语系副教授于华与学生成长同行,亦师亦友。学生学习不认真,她给予“批评”的同时找办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出了问题,她帮助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学生参加夏令营,她字斟句酌帮助修改申请书。

凭借有人情味儿的教学态度和专业的授课技术,20年来,于华屡屡获奖——“李佩外语教学奖”的教学优秀奖、“李佩外语教学奖”的主动奉献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个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研究生课程”、“李佩外语教学奖”的教学创新奖……

然而,于华对于自己的定位是:“我只是位幸运的老师!”
有了20年的执教经历,获得“20年奉献奖”的于华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一直是个幸运的人。很幸运成为老师,成为国科大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在这里,我实在受益良多。”
20年前的英语老师,背着收录机去上课;今天的他们,走进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时间在流转,科技进步在加速,作为这20年时光的见证者、参与者,不变的是教书育人的心。于华每年都兢兢业业地更新教案,她不断地在要求自己“进步”,使每学期的课堂都有新元素的融入,带给学生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2017年,她开始带领团队主编国科大研究生学术英语教材;2018年,她请缨学术英语慕课课程的准备与录制。这些都给了她所期望的提高、发展和进步的机会。在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和教学环境等条件下,于华一直是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与学生们一起成长进步。

于华

时光回到2001年,于华机缘巧合来到国科大教书。初上讲台,就要教博士英语课程,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同事郭建教授手把手鼓励着这位“新手”教师,给了她莫大的帮助!“外语系的工作氛围真的很好!”于华很是感激国科大外语系的领导和同事。
教学多年,于华对学生总是充满耐心,尽可能地去帮助学生。她在课程教学评估中收到学生的千字好评时,“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学生们遇到问题询问她时,她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耐心回答。曾经有一位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课堂伊始就给了于华一个“下马威”,“老师,我一个单词都听不懂!”于华就常常课后询问其学业情况,还在他申请夏令营的过程中细致地润色申请书。拿到夏令营邀请函之后,为表达感谢,作为“两弹一星”基地讲解员,他带着于华所在的外语系教工党支部参观“两弹一星”基地。
与学生成长同行,不断更新自己这就是于华,只为成为创新输出的好老师!
于华(右六)在国科大2021年拾光奉献纪念典礼上被授予“20年奉献奖”

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志远

永远饱含激情

——你有过这样的热爱吗?
——它是你再苦再累也要努力去战胜的不可能。
在纪念典礼“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专题报告会的最后一场报告上,获颁“10年奉献奖”后站上发言台的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志远,演讲更加激情而生动,感染着现场的年轻教师们。“这或许算一种真正的逆生长,是出于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才能让自己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一种相对纯粹的状态。”田志远感慨地说。

田志远

一代大儒朱熹强调读书当如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读书方法——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田志远深谙此理并在备课的过程中将这些理念一以贯之。

他开设的两门专业课《有机光电材料中的电子过程》和《光化学原理与应用》都具有学科交叉性强、涵盖知识面广的特点,课程涉及多门交叉学科的概念,甚至许多概念抽象令人费解。一是新开设的专业课,二是新走上讲台的教师,“新手”田志远也曾经历过“学生们反映大脑负载过大转不过来、听不懂课”的情形。

凭着一股子钻钉子般的韧劲,田志远力求厘清关键知识点的脉络,自己先把课程内容吃透,再传授给学生。

对于比较抽象或晦涩的知识点,田志远的做法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也就是在抓住其本质的前提下将概念、过程、原理等“形象化”,用生动形象的例子通俗地讲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他在讲解“赫克交叉偶联反应机制”“核-壳结构中荧光开关分子的光物理特征”“受激辐射与自发辐射”等抽象概念和过程时所用的生动例子,被学生传为“经典的讲解”。

有选修过田志远讲授的专业课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曾给出这样的评价:“'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浅入浅出’四种评价方式中,我认为田老师做到了讲课的最高境界——'深入浅出’。”“田老师有着丰富、深刻的知识理解,又能够把它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浅’地讲出来。多年以后,一些用不到的知识可能会遗忘,但生动鲜活的例子会永远印刻”。

也有的学生评价说:“田老师的课已经不能用认真负责有趣生动来形容了,对我而言,其简直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他的课程结束后,不是开心和轻松,而是想念。”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田志远坚持“让疑止于问”。有学生因为教材中存在错误而引起疑问,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追根溯源,力求为学生的问题提供明确的答案,不让疑问留在学生那里,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榜样。

田志远的这种态度给选课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学生在回培养单位开始了自己的课题研究后,仍然会就自己遇到的相关专业问题跟他远程交流和讨论;虽然为此他要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仍然乐此不疲,他说作为一个老师,被学生信任和需要的感觉很好。

选课同学在对课程的匿名评价中说:“田老师是我见过最认真负责的老师,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解答,非常感谢田老师一学期的陪伴”“老师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对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查询文献后给予解答”。

田志远(右五)在国科大2021年拾光奉献纪念典礼上被授予“10年奉献奖”

“敬畏这份职业,它承载了情怀!感恩这份职业,它让我们得以和一群又一群心怀梦想、矢志前行的学生一起教学相长!多年后繁华散尽,最令我们欣慰的,该是在他(她)们逐梦前行的征程上,自己曾是一颗铺路石,平凡但实在。”这是田志远在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后的感言。谦逊为人,真诚为师,这或许是国科大研究生林雨寒在课程结束后仍然怀念田志远老师的原因。
教书育人,这在田志远的眼中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条道路。因为热爱,所以在这条路上,他将永远饱含激情,且歌且颂。

在国科大

还有哪些老师让你印象深刻?

欢迎留言分享你和老师的故事

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2021年第三期

原标题《时光流淌  他们不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