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纯粹、敬畏和热爱,他们是这样的人……
编者按:“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岁月悄无声息地带走了他们的稚嫩与青涩,留下了坚定的现在与可期的未来。”中国科学院大学“拾光奉献纪念奖”就是一个用时光纪念奉献的奖项。它创立于2020年5月,以“十年为计”,感谢国科大教职工的持续奉献,纪念每位同仁与学校共同奋斗和成长的历程,每年用心为“奉献”颁奖。2021年获得拾光奉献奖的,有138位教职员工。本期,请和国晓薇一同走近他们,回首“拾光同行”路,扬起未来奋进帆。
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田德
无悔的决定
郭田德(左三)在国科大2021年拾光奉献纪念典礼上被授予“20年奉献奖”
郭田德
国科大外语系副教授于华
与学生成长同行
国科大外语系副教授于华与学生成长同行,亦师亦友。学生学习不认真,她给予“批评”的同时找办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出了问题,她帮助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学生参加夏令营,她字斟句酌帮助修改申请书。
凭借有人情味儿的教学态度和专业的授课技术,20年来,于华屡屡获奖——“李佩外语教学奖”的教学优秀奖、“李佩外语教学奖”的主动奉献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个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研究生课程”、“李佩外语教学奖”的教学创新奖……
于华
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志远
永远饱含激情
田志远
一代大儒朱熹强调读书当如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读书方法——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田志远深谙此理并在备课的过程中将这些理念一以贯之。
他开设的两门专业课《有机光电材料中的电子过程》和《光化学原理与应用》都具有学科交叉性强、涵盖知识面广的特点,课程涉及多门交叉学科的概念,甚至许多概念抽象令人费解。一是新开设的专业课,二是新走上讲台的教师,“新手”田志远也曾经历过“学生们反映大脑负载过大转不过来、听不懂课”的情形。
凭着一股子钻钉子般的韧劲,田志远力求厘清关键知识点的脉络,自己先把课程内容吃透,再传授给学生。
对于比较抽象或晦涩的知识点,田志远的做法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也就是在抓住其本质的前提下将概念、过程、原理等“形象化”,用生动形象的例子通俗地讲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他在讲解“赫克交叉偶联反应机制”“核-壳结构中荧光开关分子的光物理特征”“受激辐射与自发辐射”等抽象概念和过程时所用的生动例子,被学生传为“经典的讲解”。
有选修过田志远讲授的专业课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曾给出这样的评价:“'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浅入浅出’四种评价方式中,我认为田老师做到了讲课的最高境界——'深入浅出’。”“田老师有着丰富、深刻的知识理解,又能够把它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浅’地讲出来。多年以后,一些用不到的知识可能会遗忘,但生动鲜活的例子会永远印刻”。
也有的学生评价说:“田老师的课已经不能用认真负责有趣生动来形容了,对我而言,其简直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他的课程结束后,不是开心和轻松,而是想念。”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田志远坚持“让疑止于问”。有学生因为教材中存在错误而引起疑问,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追根溯源,力求为学生的问题提供明确的答案,不让疑问留在学生那里,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榜样。
田志远的这种态度给选课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学生在回培养单位开始了自己的课题研究后,仍然会就自己遇到的相关专业问题跟他远程交流和讨论;虽然为此他要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仍然乐此不疲,他说作为一个老师,被学生信任和需要的感觉很好。
选课同学在对课程的匿名评价中说:“田老师是我见过最认真负责的老师,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解答,非常感谢田老师一学期的陪伴”“老师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对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查询文献后给予解答”。
田志远(右五)在国科大2021年拾光奉献纪念典礼上被授予“10年奉献奖”
在国科大
还有哪些老师让你印象深刻?
欢迎留言分享你和老师的故事
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2021年第三期
原标题《时光流淌 他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