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感觉老去的一天

(预警:本文前半段稍微有点丧,大家自行取用~)

这周的某一天晚上,我吃过晚饭在发呆,思绪漫无目的地飘浮着,我去过的地方啦,我想去的地方啦,我做过的事啦,之类之类。

游啊游啊,停在了一个点上:

哎,我觉得自己老了。

我知道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但又恍惚觉得没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了。

我当然还会学到很多很多新的技能,但是学到新技能的那份快乐,恍惚不再是新的了。

我当然还会遇到很多很多新的人,或许有缘谈一场恋爱,但是从初识的忐忑到相知的依赖,或者也会是类似的体验了。

就好像旅行这件事,我一直隐隐有些后悔去瑞士去得太早了,见过那样的美景之后,也不是说其他的地方就不美了,但就好像,似曾相识了,是新的风景,却不再是新的心境了。

还有一件让我觉得走到中年老去的瓶颈状态,是我认真地在思考,还有什么新一点的事情可以去尝试时,我的脑中浮现的竟然是要不试下结婚生子?

毕竟众多生过孩子的人都会说,是很不一样的体验。尽管一直对生孩子心存疑虑,但我偶尔也会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全心全意地为另一个人感到快乐的,“毫无保留的爱”?

这个念头划过后的第一反应是感伤。

啊,我老了啊,我对于安定感的需要,超过了我对于新鲜感的需要呢。曾经,提到something new(一些新的事情),我脑中第一浮现的,一定是就地辞职,去哪里晃个膀子。

第二反应是荒谬。

我听过好多这样的话(大概我自己也说过),“倒也不是不开心,但就是觉得无聊。”“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我想要摆脱这份略显沉重的宿命感,而我潜意识里跳出的第一解决方案,竟然是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世界上来,重走过这一趟宿命?

多么荒谬啊!

这世界上许许多多结婚生子的理由,但这绝对不应该是其中一个。

我想到我和我的父母。他们非常非常爱我,我也非常非常爱他们,可是我们每年相处的时间不过是那些大小的节假日,我们自己也常笑说,“如果天天住在一起,肯定要吵架的,还是保持距离来的感情好。”

过年难得在家待的久些,回上海的第一天,我妈说:“每次你回上海的第一天,都格外不习惯。”

然后,第二天,第三天,第五天,第十天,我们又都慢慢习惯了。

我妈常和我说,龙应台的《目送》写的好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的父母与我,或许我与我的孩子,孩子的远去,就像他们曾经那么依附于父母怀抱的曾经一样,不可避免。

我被一些“更大的规律”慑住了心神,无法不感到伤感起来:个人的抗争,在这些“更大的规律”面前,显得不值一提。

这种无力感,愈发让我觉得老去了。

但。

一定有和自己和解的办法的。

如果我要找出我最安身立命的优点来,那一定是这一条,“一定有办法的”。

这种笃定的信心,似乎恰恰就是来自于“反正讲到底一切都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一定有办法的。”

我不是一个“沉浸式悲伤”的人,那个“我老了,有点伤感啊~”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是附着不了多久的,就倏忽而过了(当然它还会回来)。

我转下视线,从那虚无的,转到更具体的一边,像摄像机的镜头远近拉伸了一下,从模糊,到慢慢聚焦下来:

那多健健身保持下容貌的年轻也不错啊,多陪陪父母,多用下自己的脑子来递延它的衰老吧……

便又精神抖擞了起来,哼起了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近几篇我觉得写得不错

> 情感博主上身:<一段亲密关系中的躬身入局>

> 啊,三十岁:<你看你看我松弛的脸>

> 如题:<当我的年龄不再是个整数>

> 应时应景的:<春天总是更勇敢些的>

我是陈小起,一个醉心于码字的财务。

我喜欢观察人,琢磨人,记录人,“啊原来人会这样”,“啊为什么人会那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