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巷子里的人

“包包要看吗?手表,手表多得是。”

“可以看一下手表吗?”

“好,好,没问题,跟我来。”

快步走在前面的男人身材高高大大的,穿着件黑色夹克衫,立着领子挡风。他时不时回过头来看我们一眼,问我一句:“美女上海人吧?”

“不是,我江苏的。”

“哦,我们老家安徽的呀,很近,很近的。”

他又看一眼我身边走着的两位朋友,“他们两个是外国人吧?会讲中文吗?”

“对,只会一点点。”

“哦,好的好的,他们哪个国家过来的啊?”

“澳大利亚。”

“哦,澳洲啊,那里中国人很多的啊。就前面,再走一会儿,五分钟的路就到了。直接到我们仓库那边看,东西比较多。”

路线七拐八绕,我心中有些惴惴,莫不是打着卖假货的旗号要进行人口拐卖吧?一路跟走迷宫似的,真担心找不到回头的路。

看看边上两人倒是完全不担心,还热烈地讨论起来说,“啊一会儿我们要不要伪装成卧底警察吓他们一吓?”

最后到了一个黑乎乎的居民楼里,上楼梯都没什么灯,走到二楼,才看到有些昏黄的光从小房间里透出来。

“小心楼梯,careful,主要最近查的太严了,进来看一眼包包?”

灯光下才看清夹克衫男人的脸,朴实地近乎严肃。眉毛浓黑,眼睛是细细的一条缝,跟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频繁地眨眼。

屋里还站着一个女人,头发烫成黄黄的卷毛,扎成个松松有马尾,穿着件红色短打小袜,一脸笑容地跟我搭起话来,“美女看包啊,看我们这个,GUCCI的,做工不要太好,你摸摸看。”

“我们不看包,主要是我朋友想买个手表。”

她眼光扫过去,“他买啊?外国人?好好好,没问题,你稍等一会儿啊。”

没多久又一个光头的男人走进来,背上一个黑色的大包,轻手轻脚地放在桌上,然后手脚麻利地从包里拿出四五块表来。

“想要什么牌子的?你看这个,欧米茄的。随便看看,好好,我多拿几块,表带喜欢皮的还是金属的?”

一块块闪着光泽的表在桌面摆了一摆,每只表拿同样的塑料小袋简单地裹了裹,好像入宫等待皇上钦定的秀女,穿的还是普通人家的衣裳,脸上已经是未来妃子的神色了。

朋友最后锁定了几个样式简单的在进行挑选,光头男人就默默地把其他几块收进来,拿起一块黄金镶钻的表,他拿到灯光下向我展示,“你别看这个长得像暴发富,有的人还就喜欢这种,原价要好几万呢这一个表。你看看这个钻,镶的多好,我们这里做工没的说的,跟真的一模一样的。”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反正我是看不出和真的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个表在哪里生产的啊?”

“都是从外面进口的。”

“那不是会很贵啊?”

“不是,从外面买零件,然后再回国内组装。”

“你们厂在哪里啊?”

光头男抬头迅速看了我一眼,含糊地说了一句,“恩,挺远的。”

讨价还价的过程也是一场好戏。两边台词都不熟练,剧情进展却非常顺利。’

计算器成了最有效的翻译。这边啪啪啪开出价格,朋友操着生硬的中文说,“不要,不好”,然后啪啪啪打上自己接受的价格。

红袄的女人着急地摇起头来,“卖这个价我们都亏本了,NO MONEY!NO MONEY!(没钱了!)”

如此几个来回,最后红袄女人一脸无奈地把包往前一堆,“okay okay, this price, for two! last price!(好吧好吧,就这个价,两个!最终价了!)

她转过头,冲我低声说,“这个老外懂行着呢,知道看包要先看五金件。哎,谈不过他!”

宾主尽欢。我们几个从阴暗的小楼里出来,夹克领的男人从后面跟上来,憨憨地冲我们笑,“我送你们到路口吧,怕你们找不到路。”

又是一路七拐八拐。“到了”,他从怀里摸出一张粉红色的名片递给我,“下次再来直接给我打电话吧。下次也不给你们抬价格了,都熟客了,直接给你们底价。”

“好的,谢谢你。”

“没事”,他摆摆手,“我叫小宝,下次找我啊”。立了立领子,又转身消失在巷子口。

我是第一次去这巷子里买假货,但这遇到的三个人,却都让我感觉到很熟悉。

很难准确地看出他们的年纪,他们的体态、语调往往比他们的装束、面容要年轻很多。光看他们脸上的样子,和穿着,你会觉得大概他们已经很老派了。

他们急切地想要做成生意,又不想让你看出他们的底线,脸上带着几分讨好,却又想要故作镇定。学会了几句英文跟老外讨价还价,可是着急起来,又习惯性地说起方言来。

好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套路,每个人都分配好了固定的角色,每个人的台词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甚至这整个一条链背后的所有人,负责进口贸易的人,负责工厂生产的人,负责国内运输的人,我都可以在心里模模糊糊地勾勒出他们的样子。

他们或高或矮,有男有女,可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深深地刻着为生存而奔波的痕迹。

我的外国朋友们总是带着非常轻快的语气谈起在中国买假货。

“在中国买块表,500块已经很够了啊,随便带带,也不怕坏。”

“不仔细看,谁知道这个包是假货。只要不要告诉别人我是在中国买的就行了哈哈。”

我却很难加入他们的对话。

国外有句励志名言,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假装你可以做到直到你真的做到的那一天。

可是在中国,或许要改成,fake it until you make a living,制造假货直到你可以生存下去。

谈到宏观的,当然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时尚,自己带动传统制造业。

可是当眼光投射到微观的、蝼蚁般渺小的个体时,我看着我们为生存而努力的样子。

我和你没有什么不同,我又如何苛责于你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