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超声诊断思路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即胃肠道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主要分布在平滑肌层自主神经末梢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起源于能够分化为Cajal间质细胞或平滑肌细胞的原始干细胞。通常表现为胃肠壁肌层内膨胀生长的肿块,根据肿瘤的主体位置可分为5型:

腔内型:肿瘤向腔内突出,黏膜表面隆起,可继发溃疡。

壁内型:主体在肌壁内,呈膨胀性生长。

腔内-外型:肿瘤自胃肠壁肌层同时向内外生长,呈哑铃状。

腔外型:主体在壁外,部分组织甚至细蒂与胃肠壁肌层相连。

胃肠道外型:表现为肠系膜或大网膜肿块。

间质瘤不是分为良恶性,分类系根据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数按低度-高度危险侵袭行为将肿瘤进行分组。

间质瘤是胃肠壁黏膜表面上皮下常见的肿瘤之一。根据起源、病理组织特点等总结诊断思路如下:

1、间质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Cajal间质细胞位于肌层内-间质瘤以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为中心,其前方近黏膜面可见强-低-强三线回声。应注意观察瘤体与肌层相连的部分组织或细蒂,以确定其来源。

2、间质瘤大多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较小时因肿瘤细胞均匀一致排列,反射界面少,回声较低,均匀。随着瘤体的增大,内部易出现出血、坏死、囊变及玻璃样变性等病理变化,反射界面增多,回声不均匀,呈强-低回声相间或出现无回声区。

3、较大瘤体表面可因溃疡形成见斑片状强回声,或溃疡深入瘤体内部形成假腔,瘤体内部见条、片状强回声。

4、周围有正常组织受压所形成的菲薄的假包膜包绕。

病例一:胃腔内隆起样病变,近胃腔侧可见强-低-强三线回声,判断是固有肌层来源;瘤体表面可见溃疡形成以及深入瘤体内部形成的假腔。考虑胃腔内型间质瘤。

胃镜下表现为黏膜隆起样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

病理结果:中度风险梭形细胞型胃间质瘤

病例二:胃腔外胃壁肿块,近胃腔面见强-低-强三线回声,内回声相对均匀。考虑胃腔外型间质瘤。病理结果:胃间质瘤

病例三:胃腔外15.4*13.5cm大小的混合回声肿块,周边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强低回声相间,并可见无回声暗区。考虑胃腔外型高度风险间质瘤。

同一病人,肝内可见混合回声团块,中央回声高,周边回声低,呈“靶环”征,考虑转移癌。

(间质瘤易转移至肝脏、网膜及腹腔,骨骼和肺转移少见)

病例四:胃体后壁紧邻浆膜层腔外突出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相对均匀。

超声内镜下显示其细蒂与固有肌层相连的特点更为明显,判断其来源于固有肌层,考虑胃间质瘤。

病例五:右中腹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其内强低回声相间,血流丰富。病理结果:小肠间质瘤。

胃壁超声穆氏七层分层诊断间质瘤的应用思考:对于黏膜表面上皮下病变,层次来源是很重要的鉴别点之一。七层分层确定了黏膜肌层的真正位置(黏膜肌层位于五层分层第三层强回声内侧浅层),对于主体虽然位于黏膜下层的间质瘤,其真正起源应该是哪层?对于这类间质瘤,应注意其部分组织或细蒂与肌层是否相连。黏膜下层无Cajal间质细胞,而间质瘤大多起源于位于肌层内的Cajal间质细胞!

  因前段时间青岛疫情影响(近期已缓解),原定于10月24-25日的2020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超声研修班将延期举办,具体时间请随时关注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