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思维:面对敌人,打还是不打,这五个利益计算,缺一不可!

案例: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载,秦昭襄王想再用白起为将攻赵都邯郸,白起从秦国利益出发,认为秦虽胜于长平。但自己伤亡也有一半,国内空虚,攻必不利,坚辞不肯为将。秦昭襄王命王能率军攻赵,久攻不下。再次敦促白起为将。白起仍称病,不肯从命,并且说:“大王不听我的劝告,今日如何?”秦昭襄王大怒,要他带病出征。白起严肃地说,“即使我率军攻赵,一定失败,也会获罪;而如果我拒绝率军攻赵,则将被大王处死。但是,现在的确不是攻赵的时机,应当休兵养民,以观诸侯之变。因此,我宁伏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昭襄王不听白起之谅,不计利害,执意用兵,惨遭失败。
分析:
有句话,小孩子才谈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博弈,其实就是一种利益诉求的体现。只不过,有的人看的明白,有的人看不明白,为了意气之争,搞的自己狼狈不堪、得不偿失。
按照谋略资源论,任何斗争、博弈,最终目的,其实都是我方实力、资源的增长。但是在参与斗争、博弈时,却要对其中资源消耗进行一番计算。而计算的切入点,需要从这己方考虑。
第一,敌我双方需要/可投入多少保底资源?(固定投入)
第二,敌我双方可动用资源总量?(潜在资源、中立资源)
第三,敌我双方在与敌人发生斗争、博弈时,需要/可投入多少资源?(战士时资源,可多可少)
第四,敌我双方预估能够获得多少资源作为回报?
第五,敌我双方能承受多少资源损失?
只有在衡量了敌我双方资源的使用情况之后,才能判断这个斗争、博弈是否值得自己去参与。比如,两伊战争、美国反恐战争,答应了但是实际上却打输了。因为从利益的角度,美国作为国家获得国家利益,并没有抵消资源投入。反而肥了一批美国国内的军工集团。
谋略要点:
其实关于斗争、博弈是否要参与,就两点。是否划得来,是否输得起。把握住了这两点,就能决定是否要入场。否则,看不明白利益得失的计算,贸然参与,只会陷入泥潭不可自拔。
(0)

相关推荐